以骨代牙 传承传统工艺

23.10.2017  11:26

广东文化人物

大洋网讯 “电脑雕刻技术的成熟,使大师作品不再是‘孤品’,而成为普及性的艺术品,等于牺牲了部分的收藏价值,而换来了大众的观赏机会,大师可以为更多人‘服务’,因而仿制品就成了艺术普及的一种福音。

从2000年起,广东中华民族文化促进会每年备下一枚纯金奖章,用以礼赞一位文艺界翘楚,并让其留名于“广东文化人物”的名人堂内。广州牙雕当代领军人物——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张民辉在3年前成为第5个获此荣誉者。

亲历牙雕从鼎盛到“象牙贸易禁令”后的困境,及至电脑雕刻等现代技术的冲击,这位南派牙雕传承人泰然处之:以骨代牙,在骨雕形态上创造出牙雕的视觉效果。他说,技术潮流不可阻挡,使大师的“孤品”可以为更多人所欣赏,仿制品成了艺术普及的时代福音。

辉煌:

广州牙雕曾“一统天下

广州牙雕属南派牙雕一脉,早在西汉时已有发展,明清时期达到规模的顶峰。

张民辉说,南派牙雕重雕工,以镂空、透深的雕刻技法和镶嵌技能闻名,纤细精美、玲珑剔透,讲究牙料的本色和质感和有效利用,作品多以牙质莹润、精镂细刻见长。广州牙雕的镶嵌技艺精湛,处理巧妙,牙雕作品能够摆脱牙料尺寸的局限,使作品表现力在更大的空间得以发挥。

张民辉说,清末民初,广州牙雕的发源地——位于珠江岸边的大新路拥有200多间象牙工艺店铺,汇集了一批技艺高超的能工巧匠。当年供全国各地包括皇室之用的牙雕素材均出自岭南。

作为广州历史上第一间国营象牙工艺厂,大新象牙厂有着“牙雕界黄埔军校”的美誉,大半个世纪以来,培养出了一批批艺坛大腕与作品。1972年入厂的张民辉正是当代代表人物。

匠心:

赋予手工艺作品灵魂

我深深体会到文化是手工艺行业的灵魂,没有文化创意的作品就等于没有灵魂。”曾在华南文艺业余大学工艺美术系工艺美术专业苦学三年的张民辉感慨说,“以前都是按市场需求进行生产规格化的创作,后来就可以自主命题,深化作品的内涵与意韵。

40层牙球《月是故乡明》是张民辉自主创作的第一件作品。在创作中,他将又圆又白的牙球联想成一轮夜空高照的明月,又将明月与杜甫的名句“月是故乡明”有机联系起来,寻找设计思路。“代表月亮的象牙球自然置于最上方,关键是大地上的人物景观采用什么结构造型,经过反复构思,我设计出一个半开合的圆形,它与月亮轮廓的‘圆’相呼应,借以反映杜甫与亲人离散的心情和祈求‘天上人间两团圆’的美好愿望。

2005年,张民辉申报第五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精心设计三件参评作品:长达2.3米的骨雕《越秀新晖》、高1.3米的河马牙雕《齐天大圣》和40层猛犸象牙球《吉星高照》。2006年,他获“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称号。

创意:

以“”代“”的传承探路

1989年,联合国在瑞士召开“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大会,大象被列入世界濒危保护第一类,并决定在全世界范围内禁止象牙原料及象牙制品贸易。20世纪90年代初,张民辉和几位志同道合的工友白手起家,在芳村一间简陋的农民屋里创办了“花城博雅工艺厂”,开始探索以“”代“”的创业之路。其实,在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牙雕与骨雕是姐妹艺术,两者同时出现,制作技艺相仿,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技艺在张民辉腕下持续绵延,不断辐散。《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张民辉》一书中写道,就质材而言,牛骨与象牙的相似之处很多,发展骨雕有着独特优势。象牙质韧、有光泽,但资源越来越匮乏。牛骨较脆,容易霉变,可用骨体积小而空心,镶嵌工艺复杂得多,但牛骨最大的优点是原材料丰富,符合自然生态要求。

对此,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博士生导师李砚祖教授感慨道,张民辉的创新,可以说是为传承了三千多年、目前在中国传统工艺传承中最“缺少继承意义”的象牙雕刻技艺开辟了第二个春天。

对话

仿制品也是在普及艺术

记者:随着现代复制技术的成熟,手工艺品是否面临廉价仿制品的冲击?

张民辉:技术进步需要辩证地看待,电脑雕刻技术的成熟,使大师作品不再是“孤品”,而成为普及性的艺术品,等于牺牲了部分收藏价值,而换来了大众的观赏机会,大师可以为更多人“服务”,仿制品就成了艺术普及的一种福音。

文/广报记者何道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