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仲恺重奖各类人才1525万元

17.08.2015  13:26
原标题:重奖各类人才1525万元

  华阳集团夺得200万元大奖。刘伯奎 摄

  2015年度人才工作特别贡献奖奖励200万元、年度杰出贡献团队奖励100万元……8月14日,仲恺高新区在一天之内,对该区在创新创业方面做出突出贡献的数百个企业、团队和个人奖励了1525万元。

  奖励

  华阳集团收获200万元大奖

  14日,仲恺区2014—2015年度人才与科技工作会议召开,这是该区每年度对人才与科技工作的总结和对下一年度的部署。按惯例,会议将颁发多个奖项和工作资助经费。

  此次颁发的奖项共有9类,分别是2015年度人才工作特别贡献奖1个、2015年度杰出贡献团队1个、2015年度创新创业领军团队10个、2015年度创新创业领军人物6个、2015年度创新创业后备人才22个、2015年度人才培养与就业示范基地5个、2014年度优秀高校应届毕业生50名、2015年度首席技师50名、2015年度优秀技师200名。

  9类奖项里面,奖励工作资助经费最高的是200万元,为今年度的人才工作特别贡献奖,颁给了惠州市华阳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该集团副总裁吴卫介绍,公司建立了“新生工程”、“中坚工程”等人才培养体系,并采用新产品项目奖、技术改造项目奖、内部股权激励等方式,为企业人才成长发展提供激励扶持。从2010年以来,累计投入576万元用于人才引进和培养,引进全国优秀毕业大学生560名,引进管理和专业人才3255名,为企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另一个比较受人瞩目的奖项,今年度的杰出贡献团队奖则颁给了TCL通力知音开发团队,并奖励100万元工作资助经费。该团队带头人为日本籍的冈崎茂,团队拥有10多年的电声开发设计经验,产品销往全球各地。

  这些奖项中,奖励额度较大的还有今年度创新创业领军团队,每个奖励50万元。今年度创新创业领军人物,每个奖励30万元。其他奖项奖励的工作资助经费,从5000元至20万元不等。

  变化

  多个奖项增加名额和奖励数额

  如果和去年仲恺区的人才与科技工作会议做个对比,会发现今年的奖励有许多变化。

  据了解,今年初,仲恺审议并修改了“恺旋人才计划”六大工程相关配套文件修订稿、《加强医疗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实施意见(草稿)》、等多个文件,将人才工作特别贡献奖奖励资金由原来100万元调整为200万元,将杰出贡献团队工作资助经费由80万元调整为100万元。为了扶持更多的创新创业人才,将创新创业新锐名额由原来的10名左右增加至20名左右,同时将新锐个人工作资助经费调整为15万元。为了激励更多的一线工人和技能人才,把“优秀技师”名额由原来的100名增至200名,将优秀技师工作资助经费调整为每人5000元。

  除了今年度的创新创业新锐奖已在1月颁发以外,其余奖项的上述调整已在8月14日的大会上一一兑现,包括首次将医疗人才纳入“恺旋人才计划”。另外,由于区管拔尖人才每两年评审一次,因去年已评过,所以今年不再评。

  而在此之外,还有一些调整是颁奖大会上所看不到的。比如,该区今年将享受高层次人才优惠待遇的范围和对象,扩大至在区内企业工作的全日制硕士。也就是说,全日制硕士研究生与该区企业签订5年以上劳动合同,即可享受区财政每月发放的500元生活津贴。落户该区后,还可以享受区财政一次性发放的3万元住房补贴。

  效果

  各类人才带动增加近200亿元产值

  仲恺区对人才的扶持力度一年比一年大,其带来的效果,可以从一个个企业中窥知一二。

  去年的首席技师代表,惠州海格电气有限公司注塑成型技术员魏剑介绍,在平时的工作中,他和周围的同事注重解决各项技术难题。先后开发出自动喷料系统、注塑成型车间自动化生产系统等多项技术,大大节省了人力资源,每年为公司节约成本200多万元。惠州科锐半导体照明有限公司工程师、今年的首席质量代表陈亮介绍,在公司的支持下,他带领切割团队通过大量实验,优化相关材料的切割速度,在保证品质的前提下,节省了大量机器资源,为公司节省购买机器开支约100万美元。

  而作为2015年度的领军人物代表、惠州海科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廖越峰还有着“千人计划”专家的身份。廖越峰介绍,他早期曾在国外参加过通用汽车第一代电动汽车的项目,2007年回国后在国内汽车公司供职。2014年,仲恺区引进海科公司,主要从事新能源汽车动力系统尖端技术的产业化。他表示,到惠州创业是一直以来的心愿,仲恺的创业氛围和产业基础良好,今后将加大科研创新力度。

  当天的大会上,多位获奖代表介绍了创新创业的过程,及其带来的效益。仲恺高新区委书记钟一尔介绍,到目前为止,仲恺区的人才总量达到10万余人,高层次人才有1万多人。近年来,该区累计投入人才专项基金约1亿元,累计引进创新团队61个、领军人物50人、各类优秀人才600多人。各类优秀人才创新创业直接带动产值增加近200亿元。

  不足

  高端人才仍然匮乏

  尽管如此,作为国家级的高新区,仲恺对于人才的渴求,尤其是高端人才仍然得不到满足。

  记者了解到,去年,该区高层次人才引进服务中心通过集中收集和向全球发布的形式,为区内企业招聘了43名高端人才,但仍有缺口。今年7月,该区24家科技型企业又向该中心提出了72个职位共180多名高端人才的需求表。其中,惠州旭鑫精密自动化设备有限公司为机器人开发技术总监和机器视觉开发技术总监两个职位,开出了年薪100万元以上和配股权的待遇。至今为止,相当一部分的职位仍虚席以待。

  仲恺高新区管委会主任杨鹏飞坦承,和北京、武汉、上海等地先进的国家高新区相比,仲恺在产业升级、技术换代、平台建设以及创新要素集聚等方面仍存在较大差距。新兴产业、生产一线急需的专业技术人才相对紧缺,高端人才相对匮乏。自主创新能力薄弱,拥有技术含量高、竞争能力强的“明星”企业和产品不多。

  仲恺区委常委方小龙介绍,仲恺区从创新创业的平台建设和人才服务工作两个方面,来解决留住人才的问题。通过“恺旋”和“恺炬”两个计划,搭建更多有利于高端人才创新创业的服务平台,做好人才落户、就医、子女入学等“保健型”服务。

  与此同时,该区会大力引进适应战略性新兴产业需要的人才,加强人才的培育提升,确保人才瓶颈不成为转型发展的“短板”。使科技和人才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发展优势。

  加强“软硬件”留住人才

  从2011年的300万元,增长到2015年的逾3000万元,仲恺高新区近年来累计投入的人才专项资金超过1亿元。用这么大的力度引进和扶持人才,仲恺也是蛮拼的。

  引进人才,作用很明显,这一点不必多说。需要注意的是这样一个问题:人才引进来了,怎样留住他们?

  在8月11日召开的惠州市委全会分组讨论中,一些企业的声音听上去可能有点刺耳,反映的却是不可回避的问题。硕贝德公司董事长朱坤华说,这两年招了120多个应届生,有的人才公司培养了两三年,又被别人挖走了。TCL集团有关负责人米新滨说,公司比较高层次的人才住在市区,但仲恺大道这么多年的交通是个大问题,让大家头痛。好不容易引进一些人才,要留住很难。仲恺区管委会主任杨鹏飞坦承,该区城市环境和基础设施确实还不够好,这几年有很多人才引进来又走了,非常可惜。

  这次,仲恺区一天就奖出去1525万元给各类人才,怎样避免它打水漂?很多人已经看到了,就是加强软硬件环境的建设。

  以仲恺为例,它的人才专项资金在惠州已经是最高的,各项人才优惠政策相对健全。但从传统的视角来看,它地处城乡结合部,务工人员占七成,基础设施建设欠账太多,城市环境还达不到吸引人的地步。这就迫切需要加大这方面的投入,以达到能招人更能留人的效果。该修的路要修,该建的商业文化中心、酒店等都要建。当然,基础设施建设除了仲恺自身的投入以外,惠州市政府和相关职能部门应从宏观上及早规划,并在具体行动中给予实实在在的支持。

  中山大学惠州研究院院长纪红兵也认为,必须打造良好的软硬件环境以吸引人才,包括城市环境、就业环境、教育资源等等。他认为,要把吸引人才工作放到这样一个大系统中对待和处理,而不是局限于具体的人才政策。

  仲恺区委书记钟一尔指出,与一流高新区相比,仲恺在人才创新创业的综合环境方面还有较大的差距,这是接下来要努力的方向。要持续运用经营城市的理念,继续加大投入,加快医疗、教育、道路交通等基础建设。并完善成果转化、技术转移、公共服务、知识产权等创新服务体系,增强区域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能力。

  由此可见,软硬件环境的建设不可偏废,如果有一方面没做好,每年在吸引人才方面投入的这么多钱,恐怕有很多真的要打水漂了。

  仲恺如此,惠州何尝不是这样。(刘光明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