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整理公布7件甲午战争珍贵档案
在甲午战争爆发120周年之际,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整理公布了清宫所藏4500余件甲午战争档案,以下是其中精选的7件:
档案一:清廷的宣战谕旨斥责日本“不遵条约,不守公法”
1894年7月23日,日军占领朝鲜王宫,囚禁了朝鲜国王李熙,随后组建了亲日傀儡政权。7月25日,朝鲜“新政权”宣布废止与清朝的藩属关系,并“授权”日军驱逐驻留牙山的清朝军队。当天,日本不宣而战,击沉了清军运兵船高升号。清政府被逼到死角,对日只有决战一途。
在清宫档案中,保存着一份1894年8月1日清廷颁布的对日正式宣战谕旨。这道谕旨指出,清朝与朝鲜的宗藩关系历经二百余年,为中外所共知。清朝出兵朝鲜是因为民众起事“该国王请兵援剿,情词迫切”。而日本则“无故派兵突入汉城”,挑起争端,继而“增兵万余,迫令朝鲜更改国政”,并“乘我不备”,“伤我运船”。清廷谕旨斥责日本“不遵条约,不守公法,任意鸱张,专行诡计,衅开自彼,公论昭然”,故而“特布告天下”。清廷的宣战谕令还作出相应的军事部署,命北洋大臣李鸿章严饬各军迅速进剿,陆续进发;同时命沿江沿海各军,“遇有倭人轮船驶入”,“即行迎头痛击”。中日甲午战争至此全面爆发。
档案二:北洋大臣李鸿章电报:日军在旅顺制造了惨绝人寰的大屠杀
1894年11月22日,日军侵占旅顺后,兽性大发,连续实施四天大屠杀。时人孙宝田在《甲午战争旅顺屠杀始末记》中记述:“除有家人领尸择地安葬者千余外,据扛尸队所记,被焚尸体实有18300余人。”一些欧美武官和记者目击惨景,纷纷披露于报端,旅顺大屠杀立刻震惊世界。日本间谍向野坚一在其日记中也记载了大屠杀的情景:“在旅顺,山地将军(日军第一师团长山地元治中将)说抓住非战斗员也要杀掉。”“旅顺实在凄惨又凄惨。旅顺口内确实使人有血流成河之感。”
清宫档案印证了日军在旅顺制造的惨绝人寰的大屠杀。北洋大臣李鸿章在11月30日有一份电报给朝廷,专门奏报旅顺大屠杀的详情:经专人实地查探,“旅顺街道所杀民人实有二千六七百,以大坑收埋。各山兵民被杀尤多,皆未掩埋”。
档案三:日本间谍石川伍一供词:“将各军营枪炮刀矛火药弹子数目清册”悉数抄照一份
甲午战争期间,日本间谍活动十分猖獗。1894年7月15日,盛京将军裕禄接到总理衙门咨文:“倭人在津日派奸细二三十人,或改装剃发,潜往各处窥探军情。”清廷传令,“所有沿海沿江及内地各省倭人足迹能到之地,均应一体访缉。”
1894年9月17日,李鸿章给朝廷的电报更详细谈到,在天津,有个叫石川伍一的日本间谍,“冒广东人、剃发,穿中国衣服”,以紫竹林松昌洋行职员的身份为掩护,收买天津军械局的书办刘树芬,“私抄中国海军炮兵数清单”,获得大量第一手军事情报。清宫保存的石川伍一的供词更清楚地交代,“自光绪九年(1883年)即在北京、天津等处往来”,“将各军营枪炮刀矛火药弹子数目清册”悉数抄照一份。特别是,“所有高升轮船兵若干、带兵官姓名并所带物件以及青菜若干斤,均详信内”。可见,高升号运兵船的出海行动,正是石川伍一探得消息并电告日军,并导致运载劲旅的高升船被敌击沉。1894年9月20日,日本间谍石川伍一及汉奸刘树芬在天津被处决。当时观者如潮,行刑后“叫好不绝”。
档案四:光绪帝挽赞邓世昌“有公足壮海军威”
1894年9月17日黄海海战,致远舰管带邓世昌指挥舰船奋勇作战。弹药用尽后,邓世昌抱定死战的决心,毅然驾舰全速撞向日本吉野号主力舰,决意与敌同归于尽。不幸一发炮弹击中致远舰的鱼雷发射管,导致致远舰爆炸沉没。邓世昌坠海后,其随从以救生圈相救,被他拒绝,并说:“我立志杀敌报国,今死于海,义也,何求生为!”邓世昌与全舰官兵250余人一同壮烈殉国。
1894年10月5日,北洋大臣李鸿章在《奏请优恤大东沟海军阵亡各员折》中谈到,“邓世昌首先冲阵,攻毁敌船。”光绪皇帝亲笔撰写悼念挽联“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
档案五:北洋海军激战威海刘公岛的最后电报
山东半岛北岸的威海卫,由明朝为防御倭寇设置卫所而得名,这里是北洋海军对日决战的最后战场。
1895年1月25日,日军进犯威海卫,激战极其惨烈。2月2日,威海卫和南、北炮台相继失守,使得刘公岛完全暴露在日军陆海夹击之下。2月3日至2月8日,刘公岛天天都在恶战中。在清宫档案中,有一份2月11日海军提督丁汝昌由烟台转发给朝廷的最后电报,真实记录了刘公岛最后战事的险恶:4日,定远舰被日舰击中,“一层机舱进水”。5日夜,日军“又以雷霆多艘,分路拼死来袭”,击沉我来远、威远、宝筏三船。6日晨,“敌施炮弹如雨,极其凶猛”。7日晨,“敌全力攻扑东口”,清军的十只小雷霆船劫去九只,击沉一只。刘公岛昼夜鏖战持续长达一周,北洋水师经受着“日军连日水陆夹攻,夜以雷霆来袭”的多次进攻。
2月10日,北洋水师“望援眼穿”,几千官兵“徒增血泪”,忍痛炸沉定远号旗舰。当晚,北洋海军右翼总兵兼定远舰管带刘步蟾服毒自杀,以死殉国。海军提督丁汝昌最终拒绝日军劝降,在万般无奈和极度绝望之下,于2月11日自杀殉国。北洋海军走到了全军覆没的悲惨尽头。
档案六:台湾巡抚唐景崧向朝廷奏报:“台湾属倭,万姓不服。”
1895年4月17日,李鸿章与伊藤博文签订《马关条约》后,朝野齐声反对割台。4月20日台湾巡抚唐景崧悲愤奏明,台湾民众“涌入衙署哭声震天”,纷纷呼喊“台湾属倭,万姓不服。”“如赤子之失父母,悲惨曷极。”台湾民众发誓“愿人人战死而守台,决不愿拱手而让台。”
日军在台湾登陆后,台湾民众纷纷组织义军进行抗击。台湾官员奏报朝廷:“台民唯恐倭力攻台,愿投效杀贼者,日有千数百人。” “台勇七八千人次第成军。”抗日烽火几乎燃遍全台。丘逢甲兴办团练,招募义军,奋勇投入保台斗争。档案记载,日军登陆基隆后,遭到台民的迎头痛击,“杀敌甚多,并斩获倭兵官三划首级一名。”侵台日军惊呼:“有全台皆兵之感!”
据载,日本侵台兵力有两个师团和一个混成旅支队,在台湾军民的顽强抗击下,日军死伤31800多人,约占其总兵力的半数。这个数字比日军在整个甲午战争中伤亡的人数还多将近一倍。台湾民众的抗日保台斗争,在近代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维护祖国领土和主权完整的斗争中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档案七:甲午战后清廷曾做过保台的外交努力
清宫档案记载,甲午战后清政府为保台曾经进行的一些外交努力。一是“将台湾作押”以保台的筹谋。清廷重臣张之洞提出,向英国借款二三千万,用台湾作保。“台湾既以保借款,英必不肯任倭人盗踞。”结果英国没有买这个账。二是将台湾设为租界的建言。翰林院编修黄曾源建议,“台湾为倭所独有,不如以台湾为各国之租界。”台湾巡抚唐景崧也上奏说,“全台许各国为租界,各认地段开矿。”这样既能保住台湾,又有利于台湾的开发。可是,法国等国以“不便”为由给拒绝了。三是诉诸国际公法以保台的幻想。台湾巡抚唐景崧曾提出,是否割台给日本,要“请诸国公议”。在列强当道的背景下,这只能是枉费工夫。由此可以看出,清政府积贫积弱、腐朽落后的现实只能让保台的外交努力终成一个个泡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