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李惠武:新常态下创新是发展的引擎

27.03.2015  11:20


省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李惠武。 (连志城 摄)

  ●本报记者  郑炜梅

  我国已进入经济发展新常态,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经济发展的大逻辑。新常态带来了新机遇,也带来了新竞争。梅州如何破题?如何加快振兴发展?昨日,本报记者采访了做客“客家讲坛”的广东省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李惠武。

  记者(以下简称记):去年以来,新常态就成了热词。经济新常态下,地方经济要如何发力?

  李惠武(以下简称李):新常态是中国在“追赶周期”出现的阶段性新特征,既是主观政策调控,也是客观环境倒逼。新常态不是“失速”,也不是放任增速下行,更不是不要发展,而是要更加重视结构调整和升级,更加重视发展的质量与效益,还要保持应有的增速。

  我们必须看到,经济下行是全省面临的共同压力,把压力转化成动力是个重大机遇。梅州地理位置偏僻,工业基础薄弱,以前交通也非常不方便,这个大环境决定了梅州仍然处在后发状态。但我们要看到梅州的优势——生态环境好,人文底蕴深,联接闽赣两省。今年,梅州经济总量增长的预期目标高于全省目标2.5个百分点。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梅州要紧紧抓住机遇,对接国家战略,用好用足中央和省的各项政策,积极主动谋划一批具有发展能力的基础项目;要抓住珠三角和其他发达地区乃至国外产业转移的机遇,加快建设丰华兴梅产业集聚带,把工业化向前推进一大步;要从长远着手,谋划好空间布局、特色产业、重大项目等,减少折腾,不走弯路。

  记:我们的发展思维要做哪些转变?

  李:新常态下发展动力、发展理念、发展过程等都发生改变。其中,发展动力从依靠要素驱动转向创新与要素驱动相统一。没有夕阳的产业,只有夕阳的技术。新常态下创新是发展的引擎,所以在发展中要着力推动传统产业创新,向中高端水平迈进,积极发现和培育新的增长点。比如,我刚来梅州就在酒店里看到了农产品“竹稻”,这是传统农产品,但它又与传统水稻不一样,价格也更高,这也是一种创新。

  记:新常态带来了新竞争,梅州应如何破题?

  李:我觉得梅州在第一、第二、第三产业都能有所作为,尤其是第三产业发展前景广阔。衣食住行是人们的基本需求。随着生活条件的变好,这已经基本得到了满足,未来人们将在文化、健康、快乐、长寿等方面消费,发展第三产业大有可为。

  梅州有世界长寿之乡、中国长寿之乡、国际慢城等,生态条件良好。做好“生态文章”,旅游业、农业等发展前景可期。首先,可以依据当地特色,鼓励“一镇一业”“一村一品”的发展模式。其次,坐拥丰富的资源,梅州也具有发展电商的优势,将柚子、茶叶等通过网络销售到全国各地,一方面助推经济发展,另一方面也提高知名度。同时,政府也要营造良好环境鼓励大众创业,以更加宽容的心态迎接来自各地的人才,积极提供培训平台,将劳工变成技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