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包县”吻合扶贫需要

04.12.2014  23:18

      “投入10亿元,重点产业扶贫,5年人均收入翻番”。12月1日,中国知名民营企业万达集团获准以“企业包县”形式扶持贵州省丹寨县。国务院扶贫办主任刘永富称,这是中国扶贫模式的创新之举。

        长期以来,“扶贫”被看成是一种单方面的给予,是政府的特定责任。扶贫的确是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但绝非独有责任,绝非非政府包揽不可。相反,改革开放的设计者早就设定了“先富带后富”的路线图,以政府为主导,调动、发挥社会各方面力量,本来就是提高扶贫效率和质量的重要途径。

        过去,我们对这个问题有认识,但认识得不够深刻,并且一直止于认识层面。“企业包县”扶贫模式的出现开了新气象。它最大的特点就在于,通过民营资本的全面参与让人们看到扶贫走向市场化,变纯粹输血为有机造血的可能性。这种可能性一旦被证实,对整个中国扶贫事业的改革推进作用将非常可观,对整个中国经济社会的均衡发展也将意义深远。

        应该看到,万达集团与丹寨县的联姻颇具代表性,一个是中国民营企业的巨鳄,一个是地处西南一隅的贫困县;一个拥有遍布全国的销售网络,一个具备土猪养殖和硒锌茶叶种植基础。前者围绕这两个行业投资建厂、深加工;后者将固有资源通过前者的渠道进行包装、销售,提高附加值,更多获利。运作得当的话,这将是一个互利双赢的结果。而且这种结果有它的可预期性。

        扶贫不是单方面的给予,更不是居高临下的施舍,而是一种建立在责任和信任基础上的合作与共赢。也只有合作与共赢的扶贫才是可持续、有后劲、成体系的扶贫,而这不正是扶贫的理想状态么?今天的中国,已经告别了物资极度匮乏,需要政府发放救济款或“以工代赈”解决温饱的时代。现在欠发达地区民众最需要的是挖掘潜能、搭车发展、提振经济的高品质扶贫。“企业包县”扶贫模式,至少与现阶段的扶贫需要相吻合,体现了改革的方向。

        还值得一说的是,除了产业扶贫外,万达掌门人王健林更提出两点计划:第一,与当地高职院校合作,每年招生300-500名丹寨籍学生入学,毕业后择优录取到万达就业;第二,每年从丹寨招聘约1万名农民工,到万达战略合作伙伴旗下施工企业务工,实现脱贫。这对一个只有十几万人口的县市而言,影响之大不难想象。资本有它的趋利性,民营企业最终是要赚钱的,但以市场的眼光、积极承担社会责任,在合作共赢中既丰富自己,又兼济天下,才是商道的至臻境界。万达若有此志,丹寨正是机会,我们乐见其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