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在股权交易中心遇冷咋办?

26.06.2015  12:02

  ●本报记者  曹优生

  记者采访了解到,近年来我市在区域性股权交易中心挂牌的企业大多数未达到预期效果。为何会出现这种“冷淡”情况?这些企业的进军资本市场的道路该如何走?记者采访了我市部分在区域性股权交易中心挂牌的企业负责人以及证券公司相关专家,了解相关情况。

  2013年,广东李金柚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在深圳前海股权交易中心挂牌。“当时企业挂牌,是想吸引一些投资者前来调研投资,不过挂牌后发现,效果并不理想。”该公司负责人表示,企业本想通过这种渠道进行融资,但至目前来看,并未达到预期效果,前来调研问津的投资者也很少。为何会出现这样情况?“目前市场都在宣传‘新三板’,关注度也较高,在那里挂牌的企业可以融资,如果做得好还能转中小板、创业板和主板,而区域性股权交易中心股权交易相对宣传较少,导致它们‘遇冷’。” 该负责人说,看到“新三板”如此活跃,关注度那么高,该公司也准备着手到“新三板”挂牌,目前各项工作进展顺利。

  平远县一农业公司也遇到了此类情况。早前该公司在深圳前海股权交易中心挂牌,现在也转向“新三板”。“我觉得区域性股权交易中心门槛虽然低,但其操作、企业与券商的协作等各种环节不够完善,如果企业想要融资,很大程度上需要自己主动出击,去联系投资公司。”该公司老板说。他正是看到,去年和他同时去前海挂牌的一企业今年转向“新三板”挂牌后,发行100万股融资了4000万元,所以也准备“转战”新三板“试试水”。

  而作为我市首批在广州股权交易中心挂牌的一食品企业负责人也表示,公司挂牌后要求股改,但其费用较高、程序繁琐,且银行支持力度不大,所以该公司只能半途而废停止股改,目前该负责人正在考虑企业并购重组。该老板建议,如果我市企业想要走资本市场这条路,需要做好充分准备,因为这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

  对这种现象,安信证券梅州分公司总经理助理张如滨认为,相较“新三板”,区域性股权交易中心本身有地区局限性,同时门槛低,大多数企业没有股改,致使挂牌的企业质量参差不齐。“如果不进行股改,公司的资产负债、历史沿革便不清晰,也会使投资者无法全面准确了解意向公司的情况,导致企业‘遇冷’。”张如滨说,而“新三板”门槛高,又面向全国,且进入“新三板”后要求企业规范运营、财务和法律要求等与IPO几乎无异,所以企业如果前景好、受认可度高,被投资者“相中”的几率就大。

  那么此前选择了在区域性股权交易中心挂牌的企业,今后该如何选择呢?张如滨建议,企业可与证券公司沟通,获得在规范管理、战略规划和前景布局等方面的专业指导,从而了解自身是否适合继续进军资本市场。如果合适,可选择转战“新三板”或考虑与同行业的上下游企业进行并购重组,也可选择发行企业债券、引进战略投资者等方式,获得企业发展所需的资金,进一步把企业做大做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