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应成为技术研发应用主体

25.11.2015  09:54
东莞制造通过牵手高校及科研机构,引进创新园区和创新项目,打造从研发、生产至销售的完整产业链。

  横沥协同创新中心内的3D打印企业,光固化打印机能根据电脑上的图像做出精细的模具。

  东莞制造通过牵手高校及科研机构,引进创新园区和创新项目,打造从研发、生产至销售的完整产业链,对东莞制造转型升级意义十分重大。

  B.政府高校“协同创新”缔造全国标杆

  截至目前,横沥协同创新中心已累计引进数十个科技创新团队,其中包括华中科技大学张雨生教授主导的热压成型装备科研团队、重庆汽车研究院马鸣国教授主导的汽车轻量化装备科研团队等,为该镇特色产业做强做大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以科技为纽带推动“产学研”合作

  今年10月22日上午,国家科技部副部长李萌率调研组到横沥镇调研协同创新工作时指出,横沥镇在科技创新中做到了创新链和产业链两者之间的有效协同,不断推动产业链高端化,走出了一条新路子。

  早期横沥镇模具加工厂店以分散经营为主,未能形成规模优势和品牌形象。为此,横沥着力打造模具专业技术平台,以此推动横沥模具业由分散经营向集中经营转变,由自然发展向推动产业聚集和升级转变,并形成了自身的品牌特色。其中,科技创新驱动对横沥镇加强产业集聚效果更是显而易见,前来投资考察的企业不断增多。

  众所周知,要推动地方特色产业创新发展,须有一个创新的平台起到龙头带动作用。对于横沥模具的产业发展,较早前广东省科技厅副厅长叶景图就表示,横沥首先要找准自身的发展定位,做好相关的发展规划,建议将模具产业园更名为“模具科技产业园”,以科技作为推动力,吸引相关企业进驻。

  2012年上半年,东莞市党政代表团赴上海等地高校拜访,推动“产学研”合作,横沥镇迅速行动,与上海交通大学、东华大学、第二工业大学、上海科教中心、广东工业大学等7家高校院所合作,共建“产业协同创新中心”,2012年12月正式成立,总投资2.05亿元的该项目正式启动,并迅速成为当年东莞市的重大科技项目。

  今年7月下旬,朱小丹来到东莞市横沥镇,考察了中泰模具、台一盈拓等企业和模具产业协同创新中心。朱小丹表示,省有关部门要围绕谋划专业化协同创新模式开展深入调研,认真总结东莞横沥经验,摸清全省迈向中高端发展的优势产业情况,寻找可与广东省优势产业相结合的高校资源,精准发力,尽快制订出专业镇主导优势产业专业化协同创新中心规划,并积极谋划发展重点行业协同创新联盟,构建多层次协同创新体系。

  建立三位一体的协同创新体系

  8月6日,广东省科技厅厅长黄宁生带队到横沥镇调研专业镇协同创新情况。在调研过程中,黄宁生对横沥紧紧抓住模具专业镇的特点,大力整合高校优势学科开展科技创新的做法十分肯定。他希望横沥紧紧抓住专业镇这个核心,利用现代网络技术,打造“线下”和“线上”两个中心,发挥网上“众包、众筹、众创”在科技创新中的作用,同时结合省政府相关科技政策,制定完善适合专业镇协同创新体系建设的政策环境,大胆探索实践,把横沥打造成全省协同创新先行先试的示范区。

  在黄宁生看来,横沥协同创新中心是一个以模具为特色的专业镇协同创新中心,是一个专业的孵化育成体系,它在孵化育成体系中是具有标志性的。因此,他希望横沥要建立起专业镇协同创新中心、孵化育成体系、区域创新体系“三位一体”的协同创新体系,力争辐射整个东莞乃至珠三角地区的模具企业。

  通过横沥协同创新中心的平台,许多企业与高校在“产学研”方面展开了一系列的合作。其中,华南理工大学与位于横沥的东莞万好食品有限公司(港资企业稻香集团旗下公司,以下简称“万好食品”)签订了“产学研”合作协议。根据协议,双方将在粤式包点食用品质改良、生产工序优化、技术人员培训等方面开展全方位合作。万好食品负责人表示,该企业一直都希望能和高校合作,但缺乏一个合作的途径,正是通过横沥镇协同创新中心牵线,促成了双方的合作。接下来合作双方将通过科学化的生产方式,改进包点的口感,为顾客提供更安全、更美味的食品。

  为了更好地服务产业和企业,截至目前,横沥协同创新中心已累计引进数十个科技创新团队,其中包括华中科技大学张雨生教授主导的热压成型装备科研团队、重庆汽车研究院马鸣国教授主导的汽车轻量化装备科研团队、上海交大陈军教授主导的材料成型科研团队、留美归国博士张靖主导的3D打印设备研发团队、武汉纺织大学包海峰博士主导的高分子材料科研团队等,有效加强科研团队与企业的协同创新力度,为该镇特色产业做强做大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C.打通企业车间与院校的双向通道

  每一年,长安当地企业都会接受来自全国各地职校、高校培养的人才,作为见习基地,向广大学子甚至搞科研的教师开放,企业与高校互相衔接,共同为各自领域的产业进步努力。

  定向培养提升人才规模和质量

  “动手能力强、专业熟练的产业工人向来受到企业青睐。”长安镇机电工程学校校长曹永浩很早就意识到这种潮流,为此,他在2006年开始,创新办学模式,先是将企业生产线搬进学校,让学生借助企业的设备实践,随后则是积极与企业合作,将学生带到企业学习,通过顶岗实习等方式,让学生能够第一时间接受当前五金模具产业内最新的技术。

  “一方面提升学生素质,培养技能型人才,另一方面也解决企业用工问题。”一家多年与机电工程学校合作的企业负责人表示,这样的学生一来就可以上手,极大提升了企业的生产效率,降低企业的培养成本。

  “长安镇积极推进与广州、深圳等地高层次的职业教育机构的校企合作,进行定向的人才培养、学历教育,提升技能型人才的规模和质量,以适应转型升级的需求。”长安镇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自该镇电子信息及五金机械模具产业腾飞后,一直致力于借力各类院校,提升长安镇的产业发展水平。

  今年8月6日,长安镇与华南理工大学签署机械五金模具产业调研规划合作协议,以巩固长安五金模具产业的基础和优势,推动产业不断做大做强。

  根据合作协议,华南理工大学专家组将深入调研长安镇机械五金模具特色产业的现状,了解行业优势,找出不足之处,明确发展目标和发展定位方向,为长安镇编写一份高水平、切合实际的行业发展规划。

  除了政府积极推动外,实际上,作为市场主体的企业,也会主动出击,与学校寻求合作,以解决企业用工科研等方面的问题。

  运用互联网思维进行变革和转型

  去年,在长安镇设厂超过10年的华南电子厂扩升产能,其主动前往贵州等职业技工学校拜访,寻求对方给予培养相关技术人员等支持,随后双方陆续推进相关工作,有效缓解了华南电子厂用工难问题。

  为适应“”能制造的新情况,长安镇还依托东莞市模具(国际)职业教育集团这一平台,联合多所省内职校、长安镇劲胜公司成立制造人才培养基地,为培养符合智能制造要求的人才而努力。

  据该计划,东莞市(国际)模具职业教育集团等多家校企,开展工业4.0与中国制造2025—智能制造人才培养基地的建设,将把集团所在地新鲁班劲胜学院打造成职教集团九大公共服务平台,其中,第一期现代学徒制实训基地、新鲁班劲胜学院、企业技能人才鉴定中心、职教集团信息中心、计算机软件工程培训中心项目已建设完成;第二期智能制造创客中心、模具制造名师名匠工作站、智能制造工程培训中心、3D打印工程培训中心项目正在建设当中。

  “一旦该项目实施成功,将为长安特色五金机械模具产业提供更为雄厚人才基础,从而促进其产业优势的提升。”东莞市(国际)模具职业教育集团相关负责人说,校企合作水平的不断跃升,将不断提升长安的产业层次和发展水平。

  对于当前的东莞制造,清华大学创客中心主任李双寿教授近日在接受南方日报记者采访时称,这是一个创客萌生的时代,每个人都可以是创客,传统企业必须转变理念和经营方式,从生产的各个环节进行转型,并让制造业与创客真正有机结合起来,才能焕发新动力。

  而北京大学信息化研究中心秘书长姚乐教授则认为,东莞制造应运用互联网思维、互联网技术、互联网模式进行变革与转型。

  ■声音

  院士专家东莞论道“产学研”合作

  高校应为企业提供创新人才

  近日,中山大学新华学院建校10周年校庆纪念日,作为国内首个“中国大学生产学研创新创业实训基地”学校,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会同日在新华学院东莞校区正式启动,并成功举办首届中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高峰论坛,与会专家也从各自的角度,纵论了东莞与高校牵手产学研的做法。

  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浚表示,学校应该是蓄水池,是进行创新的种子,但是技术创新的主体还是企业。企业与学校应该在产学研领域不断展开深入的合作和探索。

  中国工程院院士、原暨南大学校长刘人怀表示,近年来高校与企业的产学研合作总体来说并不太成功,主要的原因是缺了一些要素。应该在产学研的基础上,增加“”和“”。政就是指政府,金就是指金融,最终搭建起“政产学研金”的共建平台。刘人怀解释说,首先,政府应该致力于建立良好的创新环境,为产学研提供好的政策资源和优势,不断加大对产学研的扶持力度。而金则是指金融业应该更好地为产学研提供资金支持。高校应该为企业提供真正意义上的创新人才,而企业应该成为技术研发创新以及技术应用的主体。

  刘人怀还表示,之所以提出“政产学研金”共建平台,是因为政府资源的投入能够更好地保证产学研项目的顺利进行,而当前产学研存在严重的理论与实践相脱离的问题。一方面,高校有着大量的科研成果和论文,然而这些专利和研究成果却并没有很好地进行转化。因此,科技成果应该更好地走出实验室,共建平台的作用就是有力地打破科研成果与产品之间障碍。同时,各方也应该尽快制定出政产学研金在共建成果方面的利益分配机制,将各方积极性调动起来。

  中山大学新华学院副院长杨卫华教授表示,建立人才联合培养机制,例如信息科学系与赛意科研项目公司展开合作,尝试订单教育。目前,中山大学新华学院与横沥镇共建了试验基地,也与虎门富民服装城展开了服装设计方面的服务。该学院也在创客实验室建设方面与东莞市教育局和东莞市科技局洽谈进一步的合作。该学校的财务会计等相关专业学生也与东莞多家会计师事务所以及5家税务事务所建立了合作关系。杨卫华教授表示,中山大学新华学院大多数学生都在东莞校区,因此也尽可能多地寻求在东莞本地的产学研合作方式。接下来,该学院还将进一步推动与东莞的产学研尝试,例如下一步将与麻涌合作深入校地共建工作。

  在杨卫华看来,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培养应用型、复合型的人才。实践证明,经历了产学研训练的学生不但上手快,而且后劲足。

   ■样本

  海归博士携项目落户东莞

  近日,众清科技的创始人赵飞博士,出现在东莞常平元创互联网创新产业园区,讲述他创业,以及他的创客工作室落户该园区的故事,并带领着他的CoClean项目,与东莞常平元创互联网创新产业园区进行后期的合作,希望尽快将概念产品落地量产。

  赵飞在清华大学读完本科后出国深造,并获得美国佐治亚理工大学博士学位。2014年底,他归国创立众清科技。

  赵飞介绍,众清科技在创立半年内,即获得专业风投机构和个人的两笔投资,获得千万级投资,这得益于他们的市场眼光和专业的知识背景。“如何提供从个人净化、微环境监测、大数据分析三方面改善人居环境的闭环解决方案是重中之重,所以我们就决心研发CoClean。

  有了这个想法后,众清科技瞄准了空气净化行业领域中,可穿戴式空气净化器这个市场。数据显示,2014年中国空气净化器市场规模约151亿元,但普及率尚不足1%,潜力十分巨大。今年10月,众清科技将携CoClean个人呼吸健康系统亮相京东众筹。

  赵飞在演讲时称,他放弃了美国的绿卡和高年薪,回国创立了众清科技。而他的创业团队中,就包括了来自百度、腾讯、金山、美图、小米、甲骨文等国内外知名科技企业的成员。在创业初期,清华创客空间提供给了赵飞两张桌子,在一个大教室的角落里,桌子上放满了研发设备,他们就这样开工了。

  赵飞说,他希望从实验室里设计出来的东西,能转化成产品和价值,但这个已通过天使轮融资近千万元的年轻研发团队,也面临量产等多方面的新挑战。为此,他们将在东莞常平元创互联网创新产业园区开设工作室,让更多的创意产品与东莞制造结合,变成惊艳市场的产品。

  东莞常平元创互联网创新产业园区负责人丁贤林说,目前,CoClean这款产品的市场价格估计为两三百元,但随着产品设计及生产流程的不断优化,在下一代的产品成本将会得到更好的控制,他有信心,将这个项目与强大的东莞制造进行联姻,让产品更贴心,价格更实在。

  记者手记

  “牵手高校”应忌比赛重发展

  2008年开始,在席卷各球的全球金融危机背景下,东莞面临着土地资源减少、劳动力成本上升、人民币升值和原材料涨价等多重挑战。东莞部分加工倒闭企业,多年来发展迅猛的“东莞模式”开始备受争议,如何突围继续保持自身优势,成为“世界工厂”东莞需深度思考的问题。

  经过不断探索,2008年6月,东莞被确定为“全省加工贸易转型升级试点城市”;2010年11月,东莞获得“全国加工贸易转型升级试点城市”称号;2011年,广东省政府先后与多个部委签署共建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协议,明确了多项措施在东莞先行先试,进一步突破了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机制体制障碍。

  一个最为明显的转变是:东莞上下已充分认识到,东莞早年依靠“户户点火,村村冒烟”的粗放式招商与发展的模式,已不适应当前国内外经济发展的新形势。因此,各镇街从“招商引资”向“招商选资”和“招商引智”方面转变,并日益形成新常态。

  目前,东莞各镇街、企业与各高校科技合作平台共建工作,多数以签订全面合作协议为主。这些协议将高校的优势技术及高素质科技人才,与合作政府当地的产业发展结合起来,合作共赢。进而对当地企业的技术研发、产业升级或是人才培养等方面,带来直接推动。

  通过“招商引智”共建平台,就像搭建起了一座桥梁,将原本分散的政府、高校和企业的优势资源,形成强有力的捆绑。并通过深化产学研合作,增强区域创新能力;促进地方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然而,当前东莞有个别镇街,对共建科技合作平台的认识依然浅薄,部分平台功能单一,后续发展乏力,甚至有名无实,缺乏长远发展的战略目光和考量。

  更甚者,个别镇街引进高校搭建平台,只是为了给地方发展“长面子”,或者与其他兄弟镇街看齐,以弥补“你有我有大家有”的心理落差,缺乏从培育行业和产业创新能力的角度,深度整合配置科技资源,对引进高层次人才工作条件和待遇也没有认真去落实,平台运行滞后。有的项目已经造成重叠,对地方经济来说,平台带动产业提升的功能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正由于此,笔者认为,政府与高校“联姻”的科技合作平台建设,必须以市场为导向,以地方政府的优势产业基础为依托,不断推进技术成果产业化,只有这样,高校资源平台才能为促进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撑。

  AⅡ05—AⅡ06版专题 策划∕统筹:蒋才虎 方镇彬 撰文:南方日报记者 方镇彬 何建文 黄少宏 何明强 卢真伟

  摄影:南方日报记者 孙俊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