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赶走技改“拦路虎”需多措并举
新型吊挂缝边系统可提高服装企业30%的产能。南方日报记者 王昌辉摄
在珠三角企业技改和“机器换人”的大潮下,惠州的电子信息、汽车零部件类大中型企业纷纷探索进行自动化和智能化改造,在不同工位以机器设备替代人工,提高生产效率。但制鞋、纺织服装等惠州传统制造业的技改步伐却较慢,特别是中小企业面对资金短缺、融资困难、技术人才严重不足等“拦路虎”,对采用自动化生产设备的热情不高。
对此,一些企业负责人和网友认为,政府应当加大技改扶持力度,提高补贴补助,缓解企业融资困难。也有专家学者和业内人士认为,确实有必要支持企业通过技改提高技术含量,但“机器换人”不能操之过急,要多培养技术人才。
惠州市经信局等部门回应,为扶持企业技改,近年来惠州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进行技术改造可以获得政府补贴和贷款贴息。惠州还成立了中小微企业贷款风险补偿基金,促进中小微企业缓解融资难题。接下来将继续加大力度支持企业技改,有望拿出更多“真金白银”。
■撰文:南方日报记者 周欢
要提高技术水平打响自主品牌
民间声音:
记者在走访企业的过程中了解到,目前惠州一些大企业不缺钱,舍得在技改上大手笔投入,而一大批中小企业苦于资金问题,对于采用先进技术心有余而力不足,不仅影响产品品质,也难以擦亮自主品牌。这一方面,惠东的鞋业、博罗园洲的服装业一定程度上存在这一问题。
惠州网友“兰花草”说,之前惠东有“中国女鞋之都”的美称,但品牌影响力有待增强,即使是在惠州本地,也没有多少人能叫得出惠东女鞋的品牌。园洲有大量服装生产,但是也没有多少品牌。“要创新、要转型升级,最应该做的是在已有资源的基础上提升品质创造品牌。”
广东鞋业厂商会秘书长杨霞表示,受原材料、成本、竞争等因素的影响,惠东乃至广东制鞋业已进入转型升级的阵痛时期,以加工贸易方式组织生产、销售,缺少品牌和自主创新研发,缺乏行业专业人才的现状困扰着惠东以及广东鞋业发展。
杨霞认为,在当前形势下,要提高惠东制鞋业竞争力,要加大创立自主名牌力度,希望有更多企业在品牌建设上努力,并着力优化营销渠道和营销方式,进一步扩大国内市场,逐步减轻对国际市场的依赖。同时,要继续加大高新技术的引入力度,并在此之上提高技术创新水平,以创新和精巧代替模仿和粗放,走自主创新路线,转变以量取胜、只图拿加工费的观念。此外,还要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主动融入国际制鞋业价值链,促进区域产业集群的发展和新型环保节能生产园区的建设。
网友“一丘”认为,在工业4.0的形势下,离不开对高精尖自动化设备的需求,希望一方面能帮助企业引入顶尖设备制造企业落户惠州,另一方面大力支持本土技术学校在相关技术上的研发,以及与企业及其他院校在技术上的交流和切磋。
培育技术型人才助力转型升级
专家建言:
一些中小企业特别是传统制造业企业为何不愿技改、不敢技改?近日,广东省社科院教授丁力在接受南方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企业技改的动力来自投入和回报的比较。“举例来说,如果技改投入1000万元可以带来2000万元的收益,那么企业就有可能做这样的选择。”
他认为,政府应该鼓励和支持企业技改,引进智能化技术改进企业的生产流水线,改进技术装备,通过技改提高企业的技术含量。“对于政府的财政投入力度和补贴标准要量力而行,根据一个城市的财政实力和实际情况而定。”
在丁力看来,一些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对于技术改造和“机器换人”持谨慎态度是正常现象。他说,目前市场上机器人的水平并不高,且企业生产的很多环节领域是机器顶替不了人的。同时,“机器换人”的成本很高、投入很大,很多企业难以承担,特别是在目前经济下行的情况下,企业的效益本身就不好,立刻进行大规模“机器换人”风险很大。
丁力也表示,技术改造和“机器换人”只是提高企业劳动生产效率的一种方式和手段,并不适合所有行业,也不是所有企业都适用,所以不宜盲目冒进,也不能把人和机器对立起来。他建议,可以先从某些领域、某些生产环节着手,用机器臂来替代部分人工,尝试探索可能带来的效果和问题。应根据企业的实际需求,通过更新设备、改进技术,循序渐进,从自动化到数据化,最终实现智能化生产。
他还认为,在技术改造和创新发展的过程中,要培育技术型的产业工人队伍,提高人的技能水平,使工人懂得使用和操作机器设备,同时发挥技术人才和创新人才的潜能,使先进机器设备通过人来起作用,从而实现转型升级。
对于鞋业等传统制造业如何借力技术升级来实现创新发展,中国皮革协会副理事长王建新认为,在国际市场环境不佳、各项生产要素及人工成本持续上升等形势下,倒逼制鞋业加快往高技术、高附加值路线转变。他说,惠东鞋业要取得更大发展,就要持之以恒地推动鞋业加快转型升级,不断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在新技术、新工艺、新创意上实现新跨越。
每年1亿专项资金
支持企业技改
部门回应:
数据显示,目前惠州很多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的技改意向并不太高,为何会出现这样的现象?
惠州市经信局相关负责人解释,从数据来看,中小企业技改热情不高有很多原因,一方面很多中小企业在进行技改,但是没有告知经信部门,因而可能没有统计完整,毕竟在当前经济状态下,企业不进行技术改造转型升级很难生存;另一方面,部分中小企业面临资金难题,融资难制约了技改,对整个市场了解不透。“企业改与不改,取决于资金和市场等,特别是融资难问题困扰不少中小企业。”
市经信局有关负责人介绍,为破解中小微企业融资难题,惠州成立了中小微企业贷款风险补偿基金,启动资金规模2000万元,并逐年增加。目前5家合作银行与33家企业签订贷款协议,首期放贷金额2.14亿元,缓解企业融资难。
市经信局相关负责人称,目前在支持企业技改方面有很多扶持政策,自2015年起惠州市本级预算每年拿出技术改造专项资金1亿元用于支持技术改造。据介绍,淘汰老旧设备,扩大改造生产线,推动传统产业的智能化改造,比如服装、制鞋、皮革等,都可以获得一定补贴。此外,企业成立技术研发中心,提高产品质量和机械智能,研发机构也可获相关补贴,企业通过银行贷款进行技术改造,政府给于一定的贴息。
对于惠州的智能装备制造业基础较薄弱,企业不能就近购置本地生产的先进适用型智能设备的问题,市经信局方面坦言,先进装备制造业是惠州目前一块短板,存在“小而不大、大而不强”的问题,重大装备产品及关键器件的生产配套仍相对缺乏,大部分产品仍属轻型产品,大型、重型成套设备较少,但惠州发展先进装备制造业有基础,特别是惠州在先进制造业方面积累了一定经验。
市经信局的数据显示,惠州现有先进装备制造业为141家,主要以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汽车零部件及车载电子设备制造为主体,计算机、仪器仪表、数控机床、模具制造为补充的制造业。2014年,规模以上先进装备制造业实现工业增加值76.7亿元,同比增长23.9%;今年上半年实现工业增加值41.8亿元,同比增长15.8%。
为大力发展先进装备制造业,市经信局相关负责人称,接下来将发挥电子、石化支柱产业优势,引导大型企业利用自身优势开展智能化改造,推动大型企业由应用智能装备向生产智能装备拓展,引领带动先进装备制造业发展。同时,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实施装备制造骨干企业培育发展计划,推动一批装备制造企业向中高端先进装备制造业发展。此外,将加强装备制造产业链招商,通过项目引进和合作,带动惠州先进装备制造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