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利国际化:中国企业到全球企业的探索样本

13.04.2018  13:52

  中国企业要不要全球化?毫无疑问答案是肯定的,且必须全球化,因为中国市场已经是一个全球市场。

  中国企业如何全球化?中欧国际工商学院研究团队编撰的《全球化之路——中国企业跨国并购与整合》一书,概括了中国企业有别于西方企业的“三段式”国际化路径:即第一步是积累国际化的业务与经验,第二步是整合全球资源应用于中国市场,第三步则是通过国际化进行海外市场的拓展。

  中国企业怎样才能迈向全球企业?需要四大要素支撑,即资源的全球化、市场的全球化、研发的全球化、人才的全球化。这是伊利集团在博鳌亚洲论坛2018年年会上基于18年来的国际化探索与实践分享的观点。

  对伊利而言,其国际化实践正是始于集团董事长潘刚高瞻远瞩的全球思维。在潘刚“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中国品牌”理念引领下,作为中国行业领军企业,伊利的国际化思考、摸索与实践,可以说为中国企业走向全球企业提供了一个参考范本:即以全球优质资源服务消费者、以世界一流品质开拓全球市场、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整合全球研发力量、以文化融合凝聚全球人才。

  资源的全球化:布局三大洲整合优质资源

  早在2000年左右,伊利便迈出了中国企业国际化的第一步:对标国际顶尖企业,选择业内排在全球前三的供应商、服务商进行合作,引入波士顿、麦肯锡、罗兰贝格等全球顶尖战略咨询公司为伊利进行组织体系变革等。2005年,当伊利成为中国乳业首家销售额破百亿元的企业时,伊利有了开拓国际市场的想法,首先如何让全世界的消费者认识来自中国的乳制品,就在这一年11月,伊利集团凭借高品质的产品和服务成功牵手北京奥运,成为中国首家乳制品奥运合作伙伴。三年蛰伏、三年更高品质的锻造,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让伊利——这张中国乳业名片以全球一流品质享誉世界。

  2014年起,伊利的国际化进程驶入了快车道,开启了以整合全球优质资源服务中国市场的第二步,并将国际化升级为集团三大核心战略之一,一个个重大项目相继落地:在欧洲,伊利联手荷兰瓦赫宁根大学建立了伊利欧洲研发中心;在新西兰,伊利投资30亿元人民币建成了全球最大的一体化乳业基地——伊利大洋洲生产基地;在美洲,伊利联合美国一流的大学、科研机构主导实施了“中美食品智慧谷”,推动中美两国在营养健康、产品研发等领域迈出重要合作步伐。目前伊利已在欧洲、大洋洲、美洲等地区搭建起了全球资源体系、全球创新体系。伊利的行业地位也在持续攀升,连续位居全球乳业八强、蝉联亚洲乳业第一。

  市场的全球化:以世界一流品质赢得信任

  新西兰南岛,地处世界黄金奶源带,环境优美,水草丰茂,伊利大洋洲生产基地就坐落于此。工厂建设之初,就遵循了最严苛的设计建造标准。H14级别的高效空气过滤器,相当于医院手术室的应用标准;先进的污水处理设备,让新西兰的环保专家翘起大拇指;当地民众在参观后连连称赞,“这真是艺术品一般的工厂”……

  工厂建设执行世界顶尖标准,伊利对原料供应商更是优中选优。在新西兰如茵的牧场,当地奶农颇以他们优质的奶源为傲。而当伊利的质量标准摆到面前,他们不免摇头摆手,感叹“伊利的标准实在太严苛了”。什么样的标准让新西兰奶农感叹?仅检验项目就达1000多项,这是他们从没遇到过的。伊利在业内率先设置的“质量标准三条线”就以高标准著称,即在国家标准线的基础上,严格50%制定了企业的标准线;在企业标准线基础上再提升20%,制定了企业的内控线,层层把关,确保卓越品质。

  在伊利大洋洲生产基地,对合作牧场的选择,还有一个重要考量,即距工厂的距离,要保持在50公里的半径范围内。50公里,意味着原奶从牧场到工厂的时间不会超过1小时,这就大大减少了运输环节对原奶品质的影响。

  今天,中国企业迈向全球企业,实现市场的全球化,靠什么?“与过去靠价格优势走向海外不同,今天的中国产品要想赢得全球市场唯有依靠品质”。以世界一流品质赢得尊重,这是伊利集团基于大洋洲生产基地国际化实践的思考,也是未来拓展海外市场、让全球20亿消费者享受伊利产品的底气。

  研发的全球化:让中国市场需求与全球科研力量碰撞

  在荷兰的瓦赫宁根大学,聚集有大量世界顶级的跨国食品公司、科研院所和15000余名食品科研工作者,被称为“食品硅谷”。2014年,伊利联手该大学,与“食品硅谷”的研发人员一起,打造了中国乳业目前为止规格最高的海外研发中心——伊利欧洲研发中心。

  中国进入消费新时代,高品质、个性化、多元化需求不断涌现,并加速迭代。占世界20%人口的中国这一庞大市场,不仅是全球消费品企业竞相布局的焦点,也是全球科研力量渴求的基础数据。作为中国快消品多年来的霸主,据凯度消费者指数(Kantar Worldpanel)显示,2017年,购买过伊利产品的消费者达13.5亿人次。在此背景下,伊利摸索出了一条中国企业研发全球化的路径,即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整合全球研发力量,更好来满足市场需求。伊利旗下安慕希产品就是中国消费需求同伊利欧洲研发中心的成功结合,以年均增长超200%的增幅占据常温酸奶市场半壁江山。

  当然,伊利的海外研发不止于市场应用层面。基于过去多年天气气候的监测数据,建立一个数据模型,分析下一年哪个牧场可能会遭遇雨水较多的天气,进而发出牧草霉菌毒素风险预警,让相关部门提前做好应对……这是伊利欧洲研发中心科研人员,正在进行的一项基础研究——食品安全早期风险预警系统。这项研究一旦进入应用,将是伊利在攻克“乳糖不耐”难题、建成中国首个母乳数据库之后的又一重大研究成果。

  伊利的实践告诉我们,中国企业要迈向全球企业,实现研发的全球化,除了上述能快速应用于市场的研发,更需要在“坐得住冷板凳”的基础研发上发力,还要有对创新试错的包容态度。

  人才的全球化:以文化融合汇聚人的力量

  伊利的实践证明,从中国企业到全球企业,长远而言起决定作用的是文化上的融合,能不能被当地消费者不分国界地认可。在企业的国际化进程中,伊利非常重视文化融合的力量。

  伊利大洋洲生产基地落地之初,当地毛利人有自己的信仰和禁忌,因担心破坏家园,对外国投资往往带有一定的抵触心理。

  为取得毛利人的支持,伊利在新西兰项目的开工仪式上专门请了4位毛利部落长老来祈福。在祈福仪式上,长老们唱了一首歌曲,歌中唱道:“这是我们祖祖辈辈的土地呀,我们的家园……”显然,毛利人仍在表明自己的态度,这一方水土需要获得足够的尊重,世代居住的家园不可破坏。在场的伊利人立即和了一首蒙古族歌曲,一曲歌毕,毛利长老说,“能唱出这样歌曲的人,一定是爱土地的人!” 在其后的晚宴上,毛利人向伊利人行了尊贵的碰鼻礼,意即双方从此“呼吸相通”;伊利人回以“碰肚礼”,希望与毛利人“肝胆相照”。抵触就在期间逐渐消弭。

  行胜于言,文化的融合绝不仅仅只是一次交流或礼仪往来,而是基于共同价值观认同的深层次融合。落成的伊利大洋洲生产基地,80%是新西兰本地雇员,管理、生产、研发等各个环节实现了很好的融合,对“伊利即品质”信条的认可和对品质共同的追求,是我们实现文化融合的坚实基础。

  正是文化上实现了很好的融合,伊利大洋洲生产基地成为中新两国加强经贸合作的标志性项目,也成为落实“一带一路”倡议的新典范,被新西兰怀马特市长克雷格•罗利视为本土企业:“伊利就像我们大家庭的一分子,我一直把它当成一个100%的新西兰企业。

  现阶段中国企业的国际化进程更多实现了资源的全球化,后三者是包括伊利在内的中国企业需要发力的方向。就在去年底,伊利集团对外释放了要“进军全球乳业五强、年营收突破千亿”的目标。显然,在实现了中国企业国际化的前两步后,伊利的国际化目标将向第三步甚至第四步发力:拓展海外市场,向全球企业迈进。要知道,伊利的愿景是“成为全球最值得信赖的健康食品提供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