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拉克上千人被屠杀震惊世界 乱局祸根直指美国
“1700人被公开处决。”昨天,来自伊拉克的这一血腥消息震惊了整个世界。实施杀戮的是“伊拉克与黎凡特伊斯兰国(ISIS)”,被杀的是反绑双手蜷缩在地上的伊政府军俘虏。自2003年伊拉克战争以来,爆炸与伤亡的消息几乎每天都伴随着这个国家,但14日ISIS公布的大屠杀照片让世界感到恍惚:仿佛当今不是21世纪,而是一个野蛮的原始丛林时代。过去一周,ISIS在伊拉克攻城略地,昨天又在北部攻占一个20万人的城市,许多人担忧,它要横跨伊拉克与叙利亚建国,使保持了近一个世纪的中东国家边界改写。美国国务卿克里昨天表示,愿意和伊朗对话解决伊拉克困局,同时不排除空袭伊拉克。冒着巨大国内压力和宿敌携手凸显美国面临的压力。更多的人在问:伊拉克乱局的祸根是谁?答案几乎相同:2003年的伊拉克战争。德国学者梅斯奈尔16日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说,如今,面对美国战略重心东移,亚洲国家有必要警惕“中东惨剧”在亚洲上演。
世界谴责大屠杀
“令人眩晕的屠杀”,路透社16日如此指称ISIS武装分子的行为,报道说,伊拉克将因此被肢解,一场全面教派战争将在中东的一道新月带上开启。当天,巴格达的征兵点拥入许多年轻人,他们响应宗教领袖的呼吁,迫切地要拿起武器投入战斗。
ISIS14日发布的一系列照片显示,屠杀发生在巴格达以北的萨拉赫丁省某地,许多男子被装入货车,之后带到原野,他们多穿平民服饰,弯着腰、光着脚,排成队列被武装人员押解。其中一张照片显示,一名黄衣男子看上去是在求饶,武装人员以步枪向他身边的沟渠开火。另一张照片显示,一名武装人员用枪指着趴在土沟里的人群,俘虏双手放在背后,鲜血染红沙地。CNN16日称,这是“令人惊骇的处决”,照片“令人不寒而栗”。
英国《每日邮报》说,屠杀者在配文中称,“这就是被NURI(伊拉克领导人马利基)征募与逊尼派战斗的什叶派分子的命运。”美国NBC报道称,大规模屠杀是对ISIS司令官拉赫曼被打死的报复。《纽约时报》16日说,照片显示了似乎7个大屠杀点。一名不愿透露姓名的伊拉克高官说,“我不怀疑它们是真的,但1700人是个大数字。我们竭力管控反应。”
16日,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表示,伊拉克的大规模屠杀令人“深深的不安”,作恶者必须被绳之以法。此前,美国政府谴责伊拉克反政府武装的屠杀“暴行”。澳大利亚总理阿博特当天对议会说,伊拉克人在遭受人道主义灾难,中东和世界则面临安全灾难。印度《新闻分析与评论报》称,这是“种族屠杀”,一名网民留言说,如照片属实,看上去恐怖分子比故事中的妖魔还要残忍、野蛮。
德国《法兰克福汇报》16日称,ISIS将残杀千人的照片发到网络上,世界不只是震惊,还有恐惧。美国“The Algemeier”网站题为“ISIS屠杀,中东颤抖”的文章写道,ISIS已经加入到阿富汗塔利班、索马里青年党、尼日利亚“博科圣地”的行列。台北出版的《联合晚报》16日称,过去一周,ISIS闪电取下摩苏尔和提克里特,控制地区跨越伊拉克和叙利亚、地盘足可媲美一个国家,伊拉克与叙利亚的边界变得模糊,加上库尔德人趁乱取下基尔库克,伊拉克已经分裂,保持了近一个世纪的中东各国边界正被改写,固有秩序崩溃。 “很快,我们将面对你们,我们等着这一天。”《纽约时报》称,ISIS组织头目15日发表声明,对美国发出这样的清晰信号。15日,美国众议院国土安全委员会主席麦考尔批评奥巴马政府对伊拉克危机升级的反应迟缓,称ISIS是美国“面临的最大威胁之一”,同日,众议院情报委员会主席罗杰斯敦促美国采取军事行动。美国媒体报道说,美国驻伊拉克大使馆已加强戒备,并开始转移使馆人员。
被视为立场保守的“美国思想者”网站16日则写道,“最近ISIS的得势让每个人都感到害怕。无疑,患有伊斯兰恐惧症的政府将打算干预。让我鼓吹一种更理智的反应:让穆斯林互相残杀。”报道称,ISIS代表了一帮荷枪的暴徒,他们没海军,没空军,除了少量缴获的直升机,唯一能威胁的就是其他穆斯林。这些武装分子无力维护拥有的武器,武器是需要升级、保养的,“两年内,他们就会彼此用弯刀和AK-47互相残杀”。
CNN网站16日报道伊拉克大屠杀的文章下有2万多条网民评论,但说得最多的是类似于“布什、布莱尔、拉姆斯菲尔德应被以战犯起诉”的主题。当天,英国《每日镜报》在头版用整版篇幅刊登伊拉克大屠杀照片,同时谴责该国前首相布莱尔为伊拉克战争辩护,伦敦市长约翰逊更是在《每日电讯报》上撰文谴责布莱尔“疯了”。伊拉克的血腥与乱局显然加剧了西方人对当年那场战争的怒气。美国“城市在线”15日质问:我们从伊拉克得到了什么?答案是伊拉克没有迎来和平,没有消除恐怖主义,美国则失去了金钱、鲜血和世界对其领导权的信任。报道还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斯蒂格利茨在其《3万亿美元的战争》一书中说,伊战导致了大萧条,部分原因是油价上涨。【环球时报驻伊拉克、美国、德国特约记者 李振民 萧达 青木 环球时报记者 谷棣 汪析 柳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