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步宣布全面启动拼车、顺风车
11月25日消息,在中国试运营拼车产品“人民优步+”4个月后,中国优步(Uber)今天在北京正式宣布:将在上海、广州、成都、杭州及深圳五个城市,开始拼车产品“人民优步+” 的正式运营。这五个城市将于11月26日同时联合启动全球首个“拼车日”活动,借“感恩节”之际掀起回馈用户的序幕。
在“‘拼’出未来,中国优步2016战略发布会”上,中国优步战略负责人柳甄透露,优步拼车产品“人民优步+”将进入正式运营阶段;而北京、上海、深圳三城,也将在今年12月全面启动顺风车业务。
在此次发布会上,新履职的南区总经理罗岗、中区总经理汪莹以及北区西区总经理张严琪,也首次在媒体面前集体亮相。
·“人民优步+”五城拼车开启
今年7月,“人民优步+”所代表的“合乘”模式在成都开始试运营;随后,杭州、上海、广州、深圳多个城市相继开始试运营这一拼车产品。
目前,除了上述五个城市之外,优步在海外的9个城市(旧金山、巴黎、纽约、洛杉矶、奥斯汀、波士顿、华盛顿、迈阿密及曼谷)也升级推出了这种合乘模式。其中,旧金山拼车运量已经超过整体运量的一半,并成为优步最具竞争力的产品。
中国优步战略负责人柳甄透露,优步的产品之道可以总结为“化繁为简”,通过做减法来增加产品的效率,让两辆车需要完成两个人的出行任务,简化到一辆车可以搭乘多个乘客,提高效率的同时降低成本。
她强调,优步拼车产品“人民优步+”在中国的试运营进展顺利,五个城市的拼车运量均已超过旧金山;其中杭州虽然8月31日才上线,但已实现收支平衡。
·顺风车业务三城启动
同样是“共乘”理念及通过先进科技实现,优步在中国的另一个顺风车产品“优步同行”( uberCOMMUTE),自9月23日起在中国首发以来,也已试运行2个月。
在技术上,优步通过开发新的算法,使系统可以在瞬间解决“即时+派单+同路匹配”三个技术难题,将最适合该车主既定路线的拼车需求派发给他。“优步同行”不需要预约,也不需要手动挑单,实现“派单不挑单”。使用 “优步同行”的车主,可在每次出发前,在司机端选择预设的常规路线,或者手动输入目的地,并发出拼车申请。优步系统将通过精准算法在第一时间进行智能匹配,推荐最合适的一位顺路乘客。
·2016年策略公布,快速进入全国城市
除了宣布两大新产品“转正”之外,柳甄也在发布会上首次系统披露了2015年的发展情况,以及2016年的发展战略。
柳甄以“成长之年”来形容优步2015年在中国的发展。她表示,目前优步已在中国21个城市提供服务,其中广州、成都、深圳、杭州及北京的订单量都已进入前十;预计在今年年底,中国就将超越美国,成为优步在全球最大的市场。
优步目前在中国的整体市场份额已大于35%,其中上海、成都、广州、苏州等城市,都已占据了所在城市第一的位置。
她透露,优步在2016年将进入中国100个城市。具体策略将包括填补中西部、东北地区的“空白位置”,东部和南部经济发达省份则致力于从点到面的拓展,战略重点是覆盖300万以上人口的大城市。
之前,优步已经宣布将在中国投资63亿元。柳甄表示,优步在中国的最终投资很可能将远超这个数字;目前中国优步B轮融资已经顺利完成,会在适当的时候公布相关信息。
她补充说,最看重的并非单纯的投资金额,而是像百度、太平保险、海航这样的合作伙伴。
“我们将致力于在中国构建开放、合作共赢的生态平台,真正实现让出行无处不在”,柳甄强调。
·三大区总经理首次集体亮相 各区策略公布
广州、深圳名列优步全球订单量最高的十大城市,其中广州的订单量目前更为全球之冠;而南区的另一个重点城市武汉,也将建成优步全球最大的卓越运营中心(COE)。此外,2015年8月,UberSTATION也在广州全球首发,以解决“最后一公里”的问题,目前已经覆盖50个社区及商业体;而近期在深圳启动的UberSTATION,则首次升级“嵌入”到百度地图中。
优步南区负责人罗岗透露,计划在未来一年进入南方40个城市,并设立华南运营总部。此外,还将根据各个城市的特色以及条件,成立不同功能的运营中心。
优步中区负责人汪莹表示,优步在上海、苏州,优步的市场份额已经高居第一;其中,杭州市场渗透率更是超过了80%。在拼车产品“人民优步+”方面,目前杭州和上海的多人拼车合乘比例已经超过单人乘车。
作为国内第一个试运营拼车产品“人民优步+”的城市,优步北区西区负责人张严琪首次披露了成都的运营数据:在137天的试运营中,累计节省里程520万公里,相当于绕地球130圈;拼车成功率超过80%,而拼车运量已经接近所有运量的50%,整体收支平衡可期。
在北京,除“人民优步”之外,优选轿车和高级轿车的增长潜力也十分巨大。自10月12日以来,仅新加盟的租赁公司就已经超过一百家,而且现在仍保持着每周十家的增速;而优选轿车和高级轿车所完成的业务量,也同步增长了十几倍。张严琪重申,对合作伙伴的承诺永远不变,对营收和效率的追求永远不变,对价格竞争力的关注也永远不变。(傅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