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优秀教师王小菁:我只想对学生倾己所有

07.11.2015  01:20
她从一名普通女工,到成为一名大学生;从对生物学一无所知,到成为生物学专家。她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却说“自己并没有什么特殊的教学方法,只是倾己所有。”

她曾上山下乡当知青,也曾是宝石轴承厂的一名普通女工;1978年,她考入陕西师范大学生物系,成为高考制度恢复后的首届大学生;1987年,她来到华南师范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并留校任教至今;她曾在加拿大做访问学者,在日本做JSPS博士后研究。

她就是生命科学学院教授王小菁,长期开展植物生理与分子生物学、特别是花卉生长发育研究,曾在国际上首次报道蓝光诱导植物细胞的原生质体收缩,并发现由蓝光受体CRY1调节的收缩反应需要光敏色素的存在。去年教师节前夕,王小菁被教育部授予“全国优秀教师”称号。

 

生物专业:从误打误撞到矢志不渝

从本科至今,王小菁一直潜心研究生物学。如今她已是植物生理领域的佼佼者。而谈起一开始的专业选择,她却坦言,学习生物专业,只是误打误撞。

王小菁在珠海

“听车间的技术员讲,女孩子当中学老师好,我就在第一志愿填了数学专业,一心准备当数学老师。”拿到录取通知书,她却发现 “阴差阳错”进了最后写的一个志愿——生物学专业。“当时我连生物是学什么、要做什么都不知道。我想只要能上大学,学什么都行。”王小菁说。

对生物学一片空白的王小菁开始接触这一领域,了解生物学研究的神秘与灵性。

大二时,她参加了“认植物课外小组”,每周末都跟随着植物分类学老师,走遍城市公园与周边的山沟。看到老师把所能见到的植物学名、属科娓娓道来,王小菁对老师钦佩不已,也对植物学产生了巨大的学习热情。“生物化学、植物生理学课堂上,老师的精彩讲授让我感受到科学艺术的魅力,也启发我走上植物学研究之路。”王小菁说。

王小菁工作照

大学4年后,王小菁确定了自己的研究方向——植物生理学。1984年,她获得了西北大学植物生理学硕士学位,并留校任教。

“我不觉得科研很枯燥,生物不同于其他学科,它的研究对象是鲜活而有灵性的,是有个性的。我喜欢植物。”王小菁说。

 

“倒装句!倒装句!”下的严谨认真

我国著名的植物生理学家和教育家潘瑞炽是王小菁的博士导师,他主编国家规划教材《植物生理学》历时半个多世纪,影响深远。王小菁在与潘先生一起编写教材的过程中不断学习和进步。王小菁曾将自己编写的某个章节内容交给潘瑞炽,他指着其中一个句子,严肃认真地说:“倒装句!倒装句!”王小菁这才恍然大悟,原来自己直接翻译了国外教材的句子,并没有调整好英文的倒装句。

在后来的编写教材和科研论文撰写中,王小菁都会时刻注意“倒装句”,将它们改成简洁、精炼的中文句式。“潘先生一生治学严谨,他的言传身教使我认识到,严谨和认真是对待科研和教学最基本的态度。”王小菁说。

1995年,王小菁在日本开展博士后研究。她发现在日本学生的实验中,每一颗种子在培养皿里的排列距离,种子的数量,甚至是胚摆放的方向位置,实验用纸量,放多少毫升的水,都会严格控制好,实验重复性很高。王小菁说:“在那里,所有的实验都有严格的参照模板,这种严谨性对我影响很大。”

王小菁在2012年全国观赏园艺会议上特邀发言

1997年,王小菁回国。对植物的耐心、严谨,使得王小菁在开花生理及其应用方面获得优异成绩。她曾多次主持和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在国际国内专业刊物发表论文80余篇,在2009和2010年更是荣获广东省科学技术二等奖。

“在生物研究的领域,实验结果的成功,都是生物给予科研工作者长期悉心照顾、实验严谨的回报。”王小菁说。

培养学生,王小菁也把严谨放在第一位。做研究时,她要求学生先从看资料、查文献学起;在实验中,从播种、浇水到施肥、打虫都要按照程序进行,还要时刻控制好温度、湿度、光照等条件。“我要求学生对待每一个数据都要有责任心。”王小菁说。

正是这样的严谨要求,近几年,王小菁培养的研究生发表了5篇质量较高的SCI论文,其中一篇发表在植物科学研究国际权威刊物Plant J上,并获得F1000(国际权威论文评论机构)的好评。2015年,王小菁指导的博士研究生有一篇论文发表在植物生理学国际权威刊物Plant Physiology上。

 

急性子与慢条斯理

王小菁与博士后在一起做研究

“我们实验室里应该没有一个学生吃饭比王老师快。”王小菁实验室里的学生钟春梅笑着说,“王老师语速比较快,吃饭时急急忙忙,走路时大步流星,有时我们很难跟上她的步伐。她总是给人一种很赶时间的印象,是个急性子。”钟春梅说,“而我要是做错什么,她也快人快语,从不拐弯抹角。”

但在科研方面,王小菁却显得慢条斯理。“从事植物生物学研究,尤其需要等待漫长的植物生长周期。”钟春梅说,“王老师在这一方面,就一点也不显得急,而总是慢条斯理。”

王小菁与学生

王小菁从不急于让学生多发表论文,她认为,把匆忙之下没有重复性的实验结果赶着发表有悖于科学精神,这样将无法培养出具有科学精神的学生。

王小菁的一名学生为了研究水稻而悉心栽培稻苗,一年后稻苗好不容易长出穗子,眼见可以采样本了,穗子却被老鼠咬掉。重新栽种意味着要再等一年,心灰意冷的学生瞬间蹲在田地里哭了。“每个生命个体具有特殊性,无法找其它的稻穗代替,必须严格。”王小菁要求学生,“做科研就是磨性子,要有耐心去克服困难,急不得。”第二年,学生精心管理,终于拿到了实验数据。虽然学生的毕业推迟了,但是获得的实验结果令人满意。学生的论文也投到了国际农业科学一区的刊物上。

“生命规律是不能违背的。生物的研究需要很长的时间,做一次还不够,下一次可能又要等下一年,一定不能为了发表文章而发表文章。无论给我多少钱,我也不会发表我信不过的结果。”王小菁说。

 

希望把科学这个故事讲生动

2009年,王小菁在台湾大学讲学

在华师任教将近30年的王小菁,即便有着多年生物教学经验,每天依然会花费时间认真备课。“科学每天都在进步,不能把过时的知识传授给学生,要时刻关注国际研究动向进展。”王小菁说。为了上好研究生《植物生物学》的一堂课,她需要花费三天的时间去查找资料。

植物有其生长规律,研究时又必须用同一批次的植物材料,这就意味着植物研究等待的时间会很长,奖学金的获取也需要很长时间的研究成果才有。王小菁在自己的实验室设立奖励制度。每周一次的研究组工作、读书报告会,每两个月一次的研究生工作汇报,她都让实验室同学一起投票,票数高的学生获得奖励。

钟春梅去年到美国开展科研实验,“王老师拿出自己课题积攒的经费,资助我到美国一年。这对我来说是莫大的鼓励与帮助。”

“我在大三时就上王老师的课,以前对她是偶像级别的崇拜,觉得她很厉害,自己只能远远地仰望。”近距离相处让她有了进一步的了解。钟春梅身体不舒服,王小菁看在眼里,私下为她寻找良药。“她为我找到一种客家酿酒,打听到有效才拿给我。我当时非常感动,觉得这就是母亲一般的关怀。”

王小菁与学生在一起(左6为王小菁)

2003年,王小菁被评为“全国留学回国人员先进个人”,受到胡锦涛、温家宝等国家领导人的接见。去年教师节前夕,王小菁更是被教育部授予“全国优秀教师”称号。虽然获得很多荣誉,但她却非常“淡定”。“我没有觉得很激动,这只是一种肯定。”作为教师,她希望自己以身作则,告诉学生做学问不能太功利。

“学生就是我的孩子。我觉得自己并没有什么特殊的教学方法,只是倾己所有,教予学生专业知识、做人做事的态度、还有一颗热爱科学的心。”她希望把科学这个故事讲生动,继续教出更多合格的人才,为社会服务。

作者/通讯员:唐泽苗 刘保莹 黄秀婷 | 来源:新闻中心 | 编辑:郑宇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