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婉霞老师《会计学原理》课程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

27.05.2015  12:03

5月21日下午,教师发展中心举办了主题为《如何开展课程教学研究与设计——以项目教学法在<会计学原理>中的教学实践与研究为例》的第三期教学工作坊。活动邀请“以学生为中心”的大学教学范式变革实践与研究课题组成员——财经学院黄婉霞老师,立足其《会计学原理》课程实践探索作主题分享与交流。课题组成员、各教学单位教师自愿报名参与,活动在思齐楼710室举行,由教师发展中心主任李红英主持。

本次工作坊以“以学生为中心”的大学教学范式变革实践与研究课题实践与研究为依托,通过课题组教师通过大半年以来教学研究与课程实践探索经验分享,梳理课程教学研究的一般流程、设计原理和课题申请的技巧,一方面,促进教师教学实践研究的学习与推广,提升教师教学学术研究能力;一方面,为教师们胜任各级各类课题申报提供支持与帮助。

作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类子课题组第一批成员,黄婉霞老师立足于《会计学原理》课程,将其大半年以来历经的“以学生为中心”培训、课题研究、课堂教学实践中的体会、收益和思索凝练,与大家作无私分享与交流。她主要围绕项目背景、问题的发现与分析、预期课题研究目标、活动和成功指标的制定、课程设计与研究设计的匹配、实施项目教学法以来学生学习情况等方面来呈现开展课程教学研究与设计的基本步骤,即:如何围绕学生的学习问题,发现课程教学研究问题,如何做好研究设计,如何开展教学实践,如何实现从整体上将课程设计纳入研究设计之中,达成教学方法、教学目标和教学评估之间的相互匹配。主要内容归纳如下:

第一,立足研究背景,发现与收集教学问题。黄老师首先从《会计学原理》课程背景与学生学习现状两方面来呈现项目研究背景,寻找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并通过调研和分析问题得出问题产生的原因。关于课程背景,她从课程地位、学习目的和意义的角度指出,《会计学原理》课程在会计学专业课程体系中处于基本与专业学习先导的地位,其学习目的主要是了解会计的基本规范,掌握基本原理和方法,了解会计工作的组织,理解会计核算程序,了解会计信息的生成机制,运用会计学原理知识进行记账、算账和报账,具备会计工作的操作技能,为后续会计专业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与后续的《中级财务会计》、《高级财务会计》课程一脉相承,逐层深入,并分别以《管理会计学》、《成本会计学》、《审计学》、《财务管理学》课程群和《税务会计》、《电算化会计》课程群为深入的理论与实践支撑。她认为课程学习的意义在于学生通过学习《会计学原理》课程,能逐步形成对会计学的专业思维和学习习惯,对后续课程的深入学习影响深远。关于学生学习现状,她通过观察、调研和总结指出以下几点现象与问题:①学生学习积极性高,具体表现在课堂出勤率高,认真听讲、做笔记,按要求完成作业;②为考证而考证,学完考完后,只会编制会计分录,不知道后续的会计处理程序;③学习了理论知识,但在实际中不会迁移,账务处理生搬硬套;④近期举办的手工会计技能大赛的初赛情况表明,没有学生能在三小时内做出平衡的资产负债表,由此可见,学生缺乏真实环境中的做账实操能力。⑤通过企业调研,得知用人企业对毕业生的做账能力欠缺的反馈。

第二,聚焦研究问题,调研分析问题产生的深层原因。在背景研究中,黄老师洞察课堂教学中出现的多方面问题,归纳教学中有待解决的核心问题,即:为什么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都非常投入,但是学生仍然不会做账?为此,她一度陷入沉思并设法改变这种状态。于是,通过对学生调研,她进一步论证其设想并得出调研结论,即:学生学完课程之后不会做账的主要原因是教师教学主要采用讲授法,理论与实务缺乏紧密联系。在此基础上,学生仅仅学到了理论知识,而没有形成实际业务的操作能力。因此,她认为改变教学法,促进课程知识理论学习与实践运用想结合,是改变学生不会做账现状的基本途径。

第三,通过文献综述,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在文献综述的基础上,黄老师选择了项目教学法作为其教学研究方法。项目教学法的显著特点是以项目为主线,教师为引导,学生为主体的一种教学法,它将实践教学贯穿于教学全过程,让学生在“做中学”,寓理论学习于实践教学中,是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一种有效的方法。这种方法不再把能力作为知识来传授,而是使能力在完成项目、任务中得到训练,提高学生专业知识应用能力。通过项目任务的完成过程来带动学生思考,提升操作实践能力,从而达到学习、掌握和迁移知识的学习目的。

第四,确定教学学术研究的预期目标、活动和指标。研究目标是探索与实施“以学生为中心”的会计学课程教学模式改革,促进学生学习与发展。基本活动是以《会计学原理》为实践课程,开展“以学生为中心”的项目教学法教学改革活动。基本成功指标包含以下几方面:一是学生学习兴趣方面,即学生出勤率高,课堂活动活跃,项目参与积极性高;二是学生学习方法方面,即从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三是学生学习效果方面,即账务处理能力提高,能完整处理一个小企业的一个月业务循环中的所有账务。四是教师教学策略与方法方面,即实施“以学生为中心”  的教学策略,灵活运用项目教学法,效果良好;五是教师教学成果方面,即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会计学原理》课程项目教学设计的完整方案,以及项目教学法在该课程中应用的公开课。

第五,基于课程设计三角形模型,实现课程设计与教学研究设计的匹配。黄老师在教学研究的思路下,以课程设计三角形模型为参照,从问题出发,分析原因,从目标、活动和评估三个维度来做好课程设计与教学研究的匹配,并将其应用于教学与研究。基本教学研究思路如下:一是聚焦问题,即“学生不会做账”;二是分析、调查与论证原因,即传统讲授法使理论知识与实践脱节;三是解决方法,即运用项目教学法,以工作过程来整体设计教学项目,以项目驱动教学。四是基本的课堂组织形式,即三名学生成立一个项目小组,分饰出纳、会计、主管角色,共同完成项目任务。在以上研究基础上,完成课程设计三角形模型的完整设计与实施,包括三个维度,包括:①课程目标,即使学生具有独立完成小企业账务处理的能力;②活动设计,即从填制和审核原始凭证、填制和审核记账凭证、登记会计账簿、编制会计报表这四个工作程序来设计一个完整的项目教学;③课程评估,包括过程评估和最终评估,过程评估的基本形式是完成项目的正确性的考核评价、小组自评和互评;最终评估的基本内容是评价学生独立完成小企业一个月经济业务的账务处理能力。

第六,实施项目教学法以来学生学习情况。本学期开展《会计学原理》教学实践改革以来,黄老师目前已经完成了原始凭证和记账凭证项目教学,正在进行会计账簿项目教学,她指出一些课堂积极的改变与问题,其中积极因素包括:①大部分学生掌握相关技能;②课堂上大部分学生能积极动手参与项目活动,基本上杜绝了玩手机、睡觉现象;问题包括:①学生不太能适应教学模式的改变,课前准备不足,做项目时感觉吃力;②课堂不可能完成所有项目任务,需要学生课后完成,学生报怨作业太多;③课程按照项目来安排教学,与目前使用的教材顺序不一致,学生有时感觉较乱,需要经常提醒学生本项目处于会计核算程序的哪一环节。

第七,后期教学实践与研究的问题延展与反思。针对教学实践中出现的一些问题,黄老师提出一些值得反思与深入探究的问题,包括:如何帮助学生提高课前项目准备;如何支持学生课外开展项目任务;如何帮助学生有效利用时间;如何帮助学生形成课程地图等等。

在完整展示了教学实践思路、设计与具体做法之后,教师们纷纷参与交流和提问,黄老师对教师们提出的诸如项目中小项目的开展过程介绍、课程地位的逻辑关系、目标设计的合理性分析、教材问题、课程设计的具体操作等问题进行了简要解答。在此基础上,工作坊主持人教师发展中心主任李红英(课题成员)在一直以来项目学习与研究的基础上,从课程设计三角型模型目标、活动和评估这三个维度,再次向大家梳理开展教学研究的一般流程。她用设问方式来对老师们进行启发,基本归纳为如下的逻辑研究线路:①关于问题的发现。问题从哪里来?问题产生的原因是什么?从学生而来,从调研中来,而非主观假象与经验总结。②关于问题解决的方法如何选择与确定?在文献综述的基础上,通过比较研究,选择适合解决问题的合理和最优的方法。③教学研究与课程设计如何匹配?区分和联系研究设计与课程设计,在整体课程设计逻辑之下,做好相匹配的研究设计。④研究和课程设计是否能真的解决问题呢?实时跟踪教学法应用中的效果。此外,前期研究设计确实解决了当前问题,但又衍生了新的问题,如何对待新问题?她指出这恰恰正是下一次教学研究的起点。

会后,主持人激励课题组成员再次完善课题开题报告,同时欢迎对教学怀有热情的新老师加入课题研究。此次活动通过教学学术“做中学”过程的第一手经验分享,实现帮助教师了解和掌握开展课程教学研究与设计的基本逻辑和思路,同时也得到教师们的积极反馈。

教学工作坊活动现场

黄婉霞老师作主题分享与交流

嘉宾同与会教师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