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70单位会议费"逆势上升" 番禺每天开会支出13万

12.01.2015  09:12
广州70单位会议费"逆势上升" 番禺每天开会支出13万 - News.Ycwb.Com
来源: img.ycwb.com

广州区属单位2013年会议支出差距大,70个单位的会议费“逆势上升

■统筹:新快报记者 廖颖谊

■采写:新快报记者 卢佳 李应华 张若然

■制图:廖木兴

广州十二区市平均每天要花多少钱开会?哪个区(市)哪个部门全年开会花费最多?人均单笔会议费最高的又是多少?近日,新快报记者对853份2013年区属单位决算报告的会议费数据进行汇总,整理出2013年十二区市会议费排行榜,发现不少有趣的数据。其中,番禺区全年会议费总额为3439.78万元,高居榜首,是最后一名的黄埔区会议费(429万元)的整整8倍。如按全年250个工作日计算,番禺区每天开会的费用高达13.76万元。

●看缺口

2013年十二区市会议费约2.14亿

其中超过2800万元仍未公布去向

根据各区市已公开的会议费决算数据显示,2013年十二区市会议费共花了约2.14亿元。不过,由于绝大部分区(市)未完全公开,因此仍有2815.36万元会议费不知去向。其中,天河区未公开的金额最大,达1036.79万元,占该区会议费总决算将近一半。增城市的公开透明度最大,全部支出都已公布在区属单位决算报告中。

纵观十二区市853份区属单位会议费决算数据,最大的特点是“下降”。其中超过七成单位支出有所减少,个别会议支出本就不大的单位,压缩幅度超过99%。88个单位全年无会议费支出。

不过,仍有70个单位的会议费“逆势上升”,其中花都区最多,共有16个单位增加了支出。增长金额方面,荔湾区经济贸易局最突出,该局会议费支出比2012年增加了79万元,据称原因是举办了荔湾香港新春招商会,以及承担扶贫工作。此外还有111个单位未说明增减情况,27个单位未公布会议费支出。

●看人均

多数会议支出超出三类会议标准

慰问金、送礼支出也算进会议费

根据广州市财政局印发的《市直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会议费管理办法》,与大部分区属单位会议对应的“三类会议”支出标准为280元/人·日,已包含房租、餐饮和文件资料费等。可是,2013年各区属单位有大量会议超出了经费标准,大部分均在300元至600元/人·日,且不同会议之间的支出悬殊。例如,天河区新塘街道召开文化站工作学习会,每人每天约支出556元,而从化市总工会开了一天职工会议,人均仅支出4元。

此外,多个单位的会议费并不仅仅是会议支出。例如,从化市委老干部局召开离退休干部迎春茶话会,每人发放1000元慰问金;萝岗区农林水利局举办荔枝文化节用了13万元,都统计为会议费。

更有甚者,荔湾区经贸局和海珠区经贸局人员出境或出省开会,折合人均每日花费高达2000元至3000多元人民币。海珠区经贸局人员解释,来回机票、拜访国家商务部和电商企业、赠送礼品的费用都包括在内。

●看部门

支出前10名中7个是区级教育局

教育系统开会花费超3000万元

据数据显示,2013年会议费支出金额前10名中,有7个是区(市)级教育局。如越秀区教育局前年会议费支出505.11万元,虽已同比下降1000万元,仍位列榜首。新快报记者进一步统计发现,12个区(市)教育系统2013年共支出了会议费3031.9万元,比绝大部分区(市)会议费总决算还高,平均每个工作日花费约12万元。

对此,有区级教育人士解释,各区教育系统庞大,下属学校和教育单位起码三四百个,会议类别繁多,“往往某一类别会议就有数百人参加,总体支出大并不奇怪”。

记者留意到,个别区的学校会议经费相对较高,如天河区教育系统支出较大的会议全是个别学校的内部会议。其中,华康小学的上学期总结会就召开了两天,折算每人每天425元;第四十七中高三一模分析会也开了两天,人均每日330元,均超出三类会议标准,比其他区的区级教育会议支出更大。

专家释疑

会议费”用途广泛常用来“支援”其他类别预算

严格意义上说,会议费只能包括餐费、场租、住宿和文件资料等办公用品的支出费用。”中山大学财政学院教授林江告诉记者,很多单位却从“广义”角度上理解,把与开会相关的花费如差旅、交通和会上发放的慰问金都纳入其中,“在国家规定的政府收支科目分类中,这些支出都有明确的对应项目,怎能跟会议费混为一谈?如果按这种逻辑,分类核算就完全失去了意义,还不如统称行政开支”。

他认为,目前这种混乱容易造成政府花钱不规范的“灰色地带”,其他类别预算不足,就借口会议费来支出;或者会议费预算有剩余时,就以本不属此范畴的名目发钱。虽然广州市早有明确而细致的会议费标准,但在执行上仍有可操作的空间,例如通过拉长会期、虚报住宿房间数等形式报销费用。“账面上符合标准,实际上可能不是那么回事。政府的审计部门一般不会查那么细,只要发票对得上就可以了”。

不过,林江也指出,压缩会议费要以不减效率为前提,不能单纯认为会议费越少越好,要避免出现因减少开会而造成“懒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