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帮带”燃汉剧薪火

27.01.2017  20:09

  “怨爹娘没有给我生一副好五官……”大埔县翰林剧场,16岁的汉剧新秀李梓杰正在排练传统剧目《徐九经升官记》选段。“唱到这一段时肩膀是一高一低的,注意脚下的步法,手是这样的……”余凯昌老师手把手地对他进行指导。“我是梅州市艺术学校毕业的,在校时就跟吴衍先老师学习汉剧表演,进入大埔县广东汉剧传承保护中心约有8个月了。”李梓杰告诉记者,目前他尚处在积累舞台经验的实习期。

  大埔县广东汉剧传承保护中心目前在职人员42人,其中具有中级专业技术职称11人,初级专业技术职称10人,中级技工4人。这些演职员都在为传承大埔广东汉剧坚守着,大埔县广东汉剧传承保护中心副主任、著名小生何国美便是其中一员。“何主任在本单位呆了三十多年,曾经有机会上调到广东汉剧院,但他选择了留下来。”大埔县广东汉剧传承保护中心主任郑永华说。何国美1991年就被评为国家三级演员,却因坚守在大埔错失评为国家二级演员的机会。不仅如此,他还鼓励儿子何添德学习广东汉剧。如今,何添德已经成为单位里的小生新秀。

  从五年前开始,何国美与另外一名退休老演员黄吉英为传承和弘扬广东汉剧,义务教授孩子学习汉剧。三年前,大埔县广东汉剧传承保护中心与大埔小学对接,在学校举办免费培训班。“目的是让更多的青少年喜欢上汉剧,一个小孩子带动八至十个家庭成员,让广东汉剧得以传承和弘扬,同时也可以挖掘优秀苗子。”郑永华说。培训班由学生自愿报名,每周上三至四次课,每年举办两期。目前已开设了小生、青衣、丑三大行当的培训班,共有十多名中心演(奏)员参与授课,主要培训汉剧唱腔、锣鼓和器乐,至今已培训约200名学生。参加培训的小学生曾获梅州市第二届“南国牡丹”杯少儿组第一名。去年8月,由该中心联合广东汉乐研究会、大埔县广东汉剧协会培训的大埔小学少儿表演队表演的汉剧《南国牡丹吐新蕾》参加“广东省第十届少儿艺术花会”荣获银奖。

  ●本报记者 连志城/图 李艳良/文

广东汉剧传承人余凯昌(右)一个手势一个步法地指导年轻演员,让他们了解广东汉剧的精髓——通过“无声胜有声”的精妙身法来演绎角色丰富的心理活动。

双剑对基本功要求高,演员必须一遍遍地练习、巩固。

绣花拳等基本功看似简单,练习时需保持姿势5至10分钟,结束动作后学员们往往肩膀酸痛不已。

资深演员一边为年轻演员化妆,一边给他们传授表演技巧和经验。

暑假,大埔县广东汉剧传承保护中心演员到大埔小学授课,指导小学生练习大鼓等乐器。

大埔小学少儿表演队演出的广东汉剧《南国牡丹吐新蕾》在“广东省第十届少儿艺术花会”中荣获银奖。 (大埔县广东汉剧传承保护中心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