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整改 出新出彩丨传承人认定有“办法”,天河区激活非遗内生动力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民族生生不息的根源,更是传统文化源远流长的精髓,在其不断发展与传承的过程中,为人类提供着生生不息的生命涵养。2023年4月26日,天河区出台《广州市天河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认定与管理办法》(以下简称“管理办法”),鼓励和支持天河区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开展传承活动。
广彩、广绣、粤剧面谱、客家山歌、牛骨牛杂煲……截至2023年6月,天河区已拥有国家级名录项目2项、省级名录项目2项、市级名录项目6项、区级名录项目46项,共计56个项目。省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1名、市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5名、区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27名,广东省民间文化艺术之乡2个、广州市非遗工作站3个、广州市非遗传承基地14个。
客家山歌区级传承人王文革
在客家山歌区级传承人王文革带领下,天河区凤凰街辖内的社区广场、公园、祠堂等场所山歌嘹亮,热闹非常
管理办法让传承人认定有法可依
今年6月,在“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来临之际,广州市天河区凤凰街辖内的社区广场、公园、祠堂等场所山歌嘹亮,热闹非常,凤凰街客家山歌唱响文物保护宣传系列活动如约而至。“我们开始在歌墟活动中增加了一些主题,围绕红色主题开展。”广州市天河区客家山歌协会会长、客家山歌区级传承人王文革说。被认定为天河区级非遗传承人后,他感到传承工作如鱼得水,可以自信地走进社区、学校进行非遗传承工作。
王文革毕业于武汉音乐学院民族声乐专业,是一名湖南人。“2003年,我受邀给当地村民编排一个客家山歌的节目,在边学边教的过程中深深爱上客家山歌。2004年,我策划成立了天河区客家山歌协会。”为了更好地开展传承工作,王文革从2010年开始申报非遗传承人。让他感受最深的是,天河区大胆打破常规,吸引来自全国各地拥有非遗技艺和热情的外来人员加入非遗传承队伍,他本人最终也被认定为客家山歌非遗传承人。
近年来,天河区建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联席会议制度,成立了广州市天河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制定了《广州市天河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认定与管理办法》(以下简称“管理办法”)。广州市天河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办公室主任王佳美介绍,天河区从突破地域局限、认定客家山歌传承人等经验中总结出管理办法。如今,管理办法让传承人认定有法可依,更符合区级代表性传承人申报的条件,也让有关补助更具合法性、合理性。
主管部门尽力搭建平台传承人尽心展示推广
王佳美介绍,管理办法明确,区级代表性传承人从艺时间不得少于10年。同时,天河区也鼓励长期在区级非遗代表性项目所在地居住或工作且符合申报条件的香港、澳门居民中的中国公民申请区级代表性传承人。
同时,天河区文化主管部门会根据需要采取相关措施支持区级代表性传承人开展传承、传播活动,包括提供必要的传承场所,提供必要经费资助传承人开展授徒、传艺、交流、非遗进校园等活动,指导、支持传承人开展非遗记录、整理、建档、研究、出版、展览、展示、展演等活动。此外,传承人还享受规定的补助经费,利用各级文化主管部门提供的平台开展非遗宣传推广活动。
走进位于天河区体育西横街的龚印记牛骨牛杂屋,一煲牛骨牛杂煲,传承了四代人的手艺,每天新鲜炖煮的牛杂、牛腩、牛肚、牛肠、牛筋,成为广州人回忆中的“小确幸”。
广式牛骨牛杂煲制作技艺区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龚世红表示,管理办法的出台,对于非遗传承人来说帮助巨大。“管理办法一方面明确规定了非遗传承人的认定标准,对非遗传承人起到很好的保护,除享受经费补助以外,传承人更能利用由各级文化主管部门提供的平台,平台覆盖范围很广,达到很好的宣传效果。”龚世红说。
“自成功申报非遗以来,我们就一直在思考应该如何将广式牛骨牛杂煲这一广州饮食文化进行更好的宣扬,目前我们在体育西店已划出一部分独立的区域作为非遗牛杂煲的文化展示空间。”龚世红透露,自己已为广式牛骨牛杂煲制作技艺制定具体保护计划,包括建立文字、影像档案,成立民间展示厅等。“我们将利用好管理办法,做好非遗项目的保护和宣传推广,通过制作影像、图文内容等,对非遗项目、传承人的技艺经验进行记录展示,让更多人了解我们非遗项目的特色特点,吸引更多人关注。”他说。
广式牛骨牛杂煲制作技艺区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龚世红
一煲牛骨牛杂煲,传承了四代人的手艺
●聚焦
打破评定约束
吸引非遗事业挚爱者加入
王文革从2010年开始申报非遗传承人,但接连数次都因为他不是客家人的缘故,未被批准。这时,有中国“客家山歌皇后”称誉的著名客家山歌歌唱家徐秋菊将王文革收为得意门生,作为客家山歌传承人。在此背景下,2020年,天河区组织专家对王文革个人的传承工作进行了严格的评审之后,终于认定他为天河区客家山歌非遗传承人。
如今,王文革把客家山歌非遗传承工作的重点放在了“进校园”的活动中。在天河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天河区教育局的帮助下,他和凤凰街辖内的几所学校建立了合作关系,在学校建立了客家山歌非遗传承实践基地;在大学里建立了客家山歌大师工作室,从学生抓起,让青少年多接触客家山歌,种下非遗的种子。
“更重要的是,我非常注重发展身边的爱好唱歌和有音乐专长的人加入,不管他们是不是客家人,只要有声乐功底、有对客家山歌的热爱和热情,都可以加入。”王文革说。
●声音
让非遗走进年轻人的视野
近几年,我一直关注天河区公布的非遗项目名录和传承人情况,发现代表性传承人的年龄逐渐年轻化。这说明天河区的非遗保护工作吸引了很多非遗新生代的加入,在非遗创新传承发展方面非常具有前瞻性。
未来,天河区将为非遗大师们提供更广阔的平台,促进传承人的动力。比如首家商圈里的非遗工作站设在天河正佳广场,还有每年的广州乞巧文化节、天河迎春花市非遗展示长廊等活动,都促进了非遗与现代生活的连接,让非遗走进年轻人的视野。只有在生活中不断地打磨,才能使非遗注入新鲜的血液,让人们接受,技艺才能得以传承。
此外,天河“非遗+”模式也是大胆创新的尝试,很符合天河的非遗保护特色,都是值得他人学习和借鉴的。
陈岚 广州市天河区文化馆馆长
天河区的商业氛围特别好,我们拥有很多得天独厚的展示平台。例如,今年春节到元宵节期间,我们在天河体育中心花市设置非遗展位;近几年来,我们举办了非遗文创嘉年华、天河区“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等系列活动,这都为非遗提供宣传展示和销售的平台。
未来,我们希望能打造更多这样的展示平台,让非遗与市场磨合,与市场交流,与现代社会融合,利用天河路商圈、中央商务区企业等区内资源,促成非遗项目实现更好的传承与发展。(中国工艺美术学会非遗工作委员会副主任 陈希)
文/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陈钧圣
图/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莫伟浓、陈忧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