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转化 大学责无旁贷

23.10.2015  10:38

头条

在“双创”大背景下大学生缔造了诸多创业传奇,像超级课程表、饿了么等创业项目,都源于观念上的大胆创新。大学是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最理想的场所,理应承担起转化、创新之责。

日前,以“弘扬传统文化与发展中文学科”为主题的全国重点大学中文学科发展论坛在安徽大学举办。有专家在论坛上表示,大学要为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担责。

作为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传统文化凝结了一个民族的道德传承、文化思想和精神观念。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弘扬和传承传统文化,一直都是社会发展重要的命题,尤其是近些年“文化软实力”等概念的提出,更加凸显了传统文化的重要价值与现实意义。

传统文化要传承,更要创新和转化。近些年,社会对“传统文化”日渐推崇和追捧,祭孔拜孔、集体跪拜父母、穿汉服等现象,“国学”的走红,都体现了公众对复兴和弘扬传统文化的热情。不过,这边厢传统文化大受热捧,那边厢传统文化的转化却问题重重:我们不缺文化底蕴,但《功夫熊猫》《花木兰》等中国元素电影却被外国人拍得精彩纷呈;不时出现的子女不孝、问题食品、虐童事件,又让社会遭遇了孝道、诚信、礼仪等传统道德危机。传统文化的转化,症结到底出在哪?

显然,如专家所言“大学生越来越急功近利”,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本应成为传统文化传承转化关键的大学,显示出越来越严重的实用主义倾向,有专家更是痛陈“大学忘记了最本质、最重要的职责是对于人的塑造”,对大学在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方面提出了更高的期待。

客观而言,不管过去还是当下,大学一直是传承和转化传统文化的主力阵地。比如,近些年一些高校就创建了有关传统文化的研究机构,国学院、思想文化研究所、传统文化研究院不断成立,学术著作及研究文章也纷纷出炉,每年也会开不少规模不一的传统文化研讨会;又如,绝大多数高校都会有汉服社、戏曲社、诗词社等中华传统文化社团,传统文化的基因在大学得到延续。

可是,专家的忧虑也并非空穴来风,此前就有学者呼吁“不要将大学生统统培养成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意在减少功利性追求对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的伤害。大学本来就是文化传承转化的主战场,专家学者对其提出更高的期待,也完全可以理解。

一方面,大学学术环境更适合传统文化的创造性发展。中小学受制于应试教育,家长、老师、学生都容易落入分数窠臼,即便各年级都开设了语文这门推进传统文化教育最重要的课程,无奈因内容选编有限、死记硬背的学习方法过于机械等,教育效果不尽如人意,传统文化的传承与转化,容易变得机械和呆板。反观大学,教师有更大的教学自主权,其在授课内容、形式上有更大的自由度,可以把课堂气氛变得更为互动开放,为创新提供了更好的环境。

另一方面,大学有推动文化创新的丰厚资源。高校图书馆基本都有传统文化藏书,不时开设的传统文化类讲座,及动辄能请到学术大咖指点迷津,都为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奠定了资源基础。再者,高校有最具创造性的群体——大学生,他们处于最具创造性的年纪,在中学已经储备一定传统文化知识的基础上,接受高校正规的学术训练,更容易传承和转化传统文化的精华和创造力部分。众所周知,在“双创”大背景下大学生缔造了诸多创业传奇,回过头看,像超级课程表、饿了么等创业项目,都源于观念上的大胆创新。

因此,大学是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最理想的场所,理应承担起转化、创新之责。期待作为创新生力军的大学生,扛起文化创新之重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