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的幸福观不变

18.02.2015  11:20

百节年为首。在中华民族绚丽多彩的众多节日中,最普及、最盛大、最隆重、最有民族特色、影响最广泛的节日莫过于春节了。

在中国传统年俗中,从农历腊月八日到正月十八日元宵节落灯,一些地方甚至到二月二龙抬头日都算做“年节”。而从忙年、迎年,到过年、贺年的过程中,喝腊八粥、办年货、扫尘送灶、贴年画、吃年夜饭、放鞭炮、逛庙会等繁复多样的节日民俗事项中,其中最重要的莫过于“守岁”了。

“春节已经走过了3000年历史,它的发展变迁与‘年’这个概念的形成有直接的关系,与上古先民时间感受和时间意识有关。”民俗文化艺术专家、南京大学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所副所长陈竟介绍,古书《尔雅》上称,“年”这个概念最初出现在周代,意思是“农作物的丰收”。在甲骨文中,“年”这个字是人背着禾苗的象形字,指收成。在当时的农耕社会里,五谷丰登是最重要的大事,自然也是值得纪念和庆祝的节日。

谷物收获的季节是在金秋十月。因此,周人以夏历十月末十一月初作为年终岁首。直到汉武帝太初元年,才正式确定以农历正月初一为“岁首”,也叫“正旦”“元日”“元旦”等。

随着国际交流与西洋历法的引进,民国时期将农历过年即“春节”与公历“元旦”进行了明确区分,分别代表农历与公历中一年的第一天。这也是我们所熟悉的“春节”的由来。在民间,由于大家都已经习惯将春节等同于岁首,并且将年末也包含在春节系列民俗活动中,所以,我们将上古开始的年终岁首的年节祭祀与庆祝活动都囊括在传统春节范围之内。

陈竟告诉记者,据史籍记载,在辞旧迎新的除夕夜“守岁”的传统,是从晋代开始出现的。守岁的意思是,全家人通宵不睡觉,熬夜迎新直到天明。

说到“守岁”的来历,有几个说法。有一种具有神话色彩的传说是,“年兽”是一种会伤害人的神怪,为了抵御和驱赶“年兽”,人们都在旧历年的最后一天团结一致地采取一些辟邪祈福活动。另一种说法是,由于守岁需要熬一整夜,身体病弱的人显然无法做到这一点,因此守岁代表着身体强健,有着“祈求长命”“延年益寿”的内涵,后来又逐步发展成为为老人、为父母祈寿的重要方式。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