伸向空巢老人的黑手

23.07.2014  11:55

  ●廖爱玲  刘映波  罗苑丛

  几声问候,几句谎言,这个“熟人”就与老人套上了近乎,骗取了老人的信任,之后就以各种借口骗取老人的财物。诈骗手法并不高明,却能在老人身上屡屡得手……

  【案件回放】

  冒充“熟人”套近乎,老人屡受骗

  2013年6月8日中午1点多钟,60多岁的钟伯正在自家门面房的大厅里看报纸,忽然,一个男子满面笑容地跟钟伯打招呼“叔叔”,钟伯见此人面生,心里不禁纳闷,便问是谁,李某自称是钟伯儿子的同学“阿邓”,并说出了钟伯儿子的姓名。听说是儿子的同学,钟伯顿时打消了疑虑,便与李某坐在厅里喝茶拉起了家常,越谈越亲切。言谈中李某以自己的套牌车辆被交警查扣,需要交罚款为由向钟伯借2000块钱,钟伯毫不迟疑拿出2000元,李某便写下一张“阿邓”名字和手机号码的纸条,交给钟伯后就骑着摩托车离开了。之后,钟伯打电话向儿子说起此事,儿子说没有这样的同学,钟伯才发觉上当了,就打电话报了警。

  无独有偶,80多岁的李伯也遭遇了同样的骗局。8月12日下午6点多钟,李伯夫妇像往常一样在兴城凤英长廊散步回家,李某亲热地跟李伯夫妇打招呼,李伯见李某有些面善,但想不起是谁。这时,李某便自我介绍说自己是李伯同村“汉先伯”的儿子“佳元”,是李伯儿子的同学,李伯确实知道儿子有这样一个同学,便信以为真,邀请他到家里坐坐。言谈之中,李某又以同样的理由向李伯借钱,李伯夫妇并不生疑,当即拿了3000元钱给他,李某拿了钱以后就告辞离开。事后,李伯越想越不对劲,打电话向儿子求证,儿子一听就说老人家被骗了,于是李伯赶紧打电话报警。

  心生贪念,诈骗不成就行窃

  2013年12月17日中午11点钟左右,70多岁的刘姨从菜市场买菜回家,只见李某骑着摩托车笑容可掬地跟她打招呼:“阿姨,好久不见了,我是你儿子的朋友,上次还去过你家呢。”刘姨仔细瞅了瞅对方,可眼前的面孔还是很生疏。刘姨虽满腹疑云,但以为是自己年老健忘,便站在小区楼下跟李某聊了一会,之后,李某说要等刘姨儿子,刘姨便带着李某到家里泡茶,交谈中,李某提出车辆被交警扣押,想借钱交罚款,刘姨说自己没有钱,后来刘姨进厨房做饭。男子趁刘姨进厨房后溜进了卧室,看到桌子上放着一部手机就顺手拿了后马上离开。李某走后,刘姨发现房间内放着的一部手机不见了。事后,刘姨的儿子在小区监控里确认了李某并不是自己的朋友,刘姨家人随后报了警。

  几声问候,几句谎话就轻易骗得财物,屡屡得手的李某不禁为自己的“高明手段”暗自窃喜。然而天网恢恢,疏而不漏。不久,受骗的刘姨无意中在一间店门口认出了李某,于是赶紧叫来家人将李某扭送至派出所。一查,原来李某是个“二进宫”的盗窃犯。

  法院经审理认为, 被告人李某无视国家法律,以非法占有为目的,采用虚构事实的方法骗取多名老年人的钱财,数额较大,其行为已构成诈骗罪,李某还以非法占有为目的,为了实施诈骗而入户,因诈骗未得逞而窃取他人财物,其行为又构成了盗窃罪。最后,法院以诈骗罪、盗窃罪数罪并罚,判处李某有期徒刑3年9个月,并处罚金12000元。

  【法官说法】

  近年来,诈骗手法层出不穷,花样翻新,一些不法分子还专门选择老年人作为下手对象,谎称是当事人的亲属、朋友、熟人等,骗取当事人的信任后,以各种借口向老人骗钱。本案的李某就是冒充“熟人”,与老人套近乎后,向老人们诈骗财物。骗子选择老年群体来骗取财物,是因为许多空巢老人比较孤独,愿意与陌生人交谈,特别是听到关系到子女时更加热心,骗子们就是抓住老年人信息相对闭塞、子女不在身边、容易轻信对方、缺乏必要的防范、富有同情心或爱心等特点实施诈骗。对此,法官提醒,面对形形色色的各类骗术,一定要提高警惕,谨防受骗。老年人不要轻易相信陌生人,不要招揽不熟悉的人到家中来,平时应该多读书看报,多了解一些社会上的不良现象,增强防范意识。同时,子女平时要多关爱老人,多与老人沟通,让老人懂得防骗的技巧,凡涉及“钱”之事,必须与家人进行确认,以免上当受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