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两会会客厅:5位企业家聚焦机器换人与创新发展

24.02.2016  11:54

■昨日,东莞报业全媒体两会会客厅企业家专场(记者 程永强 摄) 

东莞时间网讯 “今年的市政府‘一号文’继续加码机器换人,可谓把准了企业最迫切的需求,焦点集中,感觉就像把以往的霰弹枪变成狙击枪一样”;“政策供给上,还需要对广大中小企业的机器换人提供更多针对性的扶持,让他们想换、敢换、能换”;“要激发东莞全社会的创新氛围,创新型人才能否引得进、留得住才是关键,即便不能让他们常驻东莞,也可以多方合作灵活地用上他们的智慧经验”……

昨日,东莞报业传媒集团推出的“东莞两会会客厅”的“企业家专场”上,五位 经济 界政协委员可谓妙语连珠,就市政府“一号文”与“创新驱动发展”两大主题,碰撞智慧、总结经验、开拓思路,贡献来自企业界一线的真知灼见。

本期嘉宾

市政协常委、广东易事特电源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何思模

市政协委员、广东都市丽人实业有限公司董事长郑耀南

市政协委员、东莞市台商协会会长翟所领

市政协委员、东莞市迈科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李中延

市政协委员、加拿大东莞商会副会长、广东赋诚律师事务所合伙人魏龙

【主题  】 1

聚焦市政府“一号文”加码“机器换人”

背景:1月26日,东莞市政府发布“一号文”,明确提出到2018年底东莞市八成工业企业实现“机器换人”,力争五年内完成“机器换人”项目2000个左右,建成有全球影响力的先进制造基地。为此,“一号文”创新推出了多项融资租赁扶持措施,使企业“零门槛、零首付”实现“机器换人”。而在2015年,我市完成了831个“机器换人”项目,劳动生产率、产品质量均大大提高。

问题:市政府“一号文”聚焦单一经济政策领域可谓少见,如何看待东莞在“三年六个亿的专项扶持”政策之上,又单独加码“机器换人”?在“机器换人”这个公共政策领域供给方面,还需要完善哪些地方?

核心观点1

把准需求实现人才升级

何思模:“机器换人”是一个发展趋势,也符合当前产业升级的需要,我们企业感受很深的是,“机器换人”后的品质提升率、工作效率、员工劳动强度,大不一样。我们有一个生产环节原来有400多名员工,现在加起来不到60人,因为通过引进购买了6000多万元的设备,从450人降低到60人。市委市政府之前已经出台政策,给一些企业“机器换人”补贴,而今年的一号文就更加有针对性。所以我对出台“一号文”双手赞成,并且作为一家 上市公司 要更积极参与到这个活动中。

魏龙:“机器换人”满足了当下最实际的需求,它可以把一些重复的、危险的、枯燥的工作由机器来代替,倒逼普通工人向高技术工人迈进,打造出像日本、德国那样优秀的产业工人。另外,现在新的员工在吃苦耐劳和责任心方面,很多企业老板感觉到比以前的工人有所下降,而机器不会出现这样的问题,更不容易出错。另外,东莞两级人民法院有很多经济类案件,其中一半是劳动纠纷,东莞是一个制造业基地,在劳动补偿方面有很多工作,有很多劳动纠纷,企业老板要分出一部分薪资来处理纠纷,在经营管理上会有所减少,从这个角度看,“机器换人”对企业的稳定也有好处。

李中延:先说一个例子,我们企业在2005年的时候员工有5000多人,销售额5亿元,今年2000人不到,但销售额翻了三到四倍,产品品质大幅提升,就是“机器换人”带来的结果。事实上,在我们做新能源锂电池领域,这个行业最顶尖的一拨企业都早就开始了自动化改造,而三四十年前欧美、日本都在大力进行自动化改造,香港、台湾在过去二三十年也早就完成了自动化改造。现在我们想走国际化,打全球化战略,自动化程度就必须提升。这个过程中,人的素质也相应提高。现在我们企业中硕士生达到100多名,本科生达到六七百人,剩下1000名普通员工也有大量中高级技术工人。所以加码“机器换人”,这一点政府的决策是非常正确的,更快做到做好,就可以提升整个东莞的经济竞争力。

核心观点2

“机器换人”不只是设备更新

翟所领:以前的政策就像霰弹枪,打出去子弹太松散,不如像狙击枪一样,选择一个大家最需要的目标方向加大力度,“机器换人”就是目前企业所需要的。但具体怎么实现?我认为最重要的一点是政府和企业应该对“机器换人”的概念要厘清。其实“机器换人”也不一定非得是高精尖的工业机器人,不一定就是很贵的设备。任何只要能够节省员工、实现自动化、智能化的过程,当任何企业在任何的生产环节当中能够节约工时、增强效益时,都可以叫“机器换人”,我们应该提供这个观念,推广这个观念给所有的企业,政府也应该在工厂生产线之外,扶持更多的自动化项目。“机器换人”不应该仅仅是生产线上的设备改造、更新。

郑耀南:谈到“机器换人”,如果从字面上来看,好像是机器把人换掉了,好像是失业,会有恐慌。但我其实觉得“机器换人”是供给侧的改革,就像几次工业革命,蒸汽机等新机器出现带来了经济活力和市场的发展。4年前我们做了一次“机器换人”,把物流设备全部更新成了最新的现代化的设备,当时我们有500个工人,当时只能完成8亿元的生意,现在,同样500个人完成了接近60亿元的收入,而且他们的个人收入也提升了。因为以前的员工只需要有力气,现在需要有技术,需要更了解整个机器设备的使用。因此我觉得“机器换人”的概念不局限于企业降低成本、提高效率,更多带来的是整个企业乃至某个行业、地区核心竞争力的提升。另外,实际操作层面,我觉得“机器换人”也不仅仅是在设备上面的更新,同时还要加强软件上面的更新和投入,这也就是信息化的投入。一方面是硬件,一方面是软件,都能提升整个工作效率和整个公司的核心竞争力。

核心观点3

中小企业更需要“机器换人”

郑耀南:我想提一个建议,企业有大有小,大企业、优秀企业投入设备改造的过程中比较大胆,愿意投入,因为这会产生很大的效益。但一些小企业投入之前,他们关心的是最后的产品到底生产给谁,到底怎么在市场上进行销售,这是个难题,这些问题不解决,中小企业也没有胆子、要决心去做工业技改投入。因此,我们要考虑如何打消这些疑虑,这方面可以通过龙头企业带动小企业,顺利实现“机器换人”的工作。比如,龙头企业帮助中小企业共同实现产品的更新换代,同时号召和促使中小企业实现“机器换人”。因此,我建议从一个行业来看这个问题,或者从供应链的角度来看,可能会获得更好的效果,也会提升小企业“机器换人”的积极性和激情。

翟所领:我注意到目前政府扶持的企业,实际上还是以规模以上企业为主,但是东莞中小企业特别多,他们是不可忽视的群体。如果要真正实现比较广的覆盖率,就一定要让中小企业参与。这就需要政府把扶持的门槛进一步降低,而且要充分宣传带动。当中小企业参与得越来越多,东莞经济真正的升级也就达到了。

魏龙:“机器换人”,大企业比较容易做到,因为它有资金和技术,但中小企业怎么做,这就需要多花一些时间精力来调研。这方面,其实可以参考能源合同方面的经验。使用新能源模式之后,比如说LED灯,节省下来的电费可以分成。“机器换人”能不能有类似于这种模式,让没有那么多资金的企业也先更新了设备,再跟 投资 方进行分成,这样应该可以早点让“机器换人”实现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