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一小乡村走出21位博士 首位博士曾留学哈佛

25.05.2017  10:38
点击进入下一页 - 广东电视网
点击进入下一页 - 广东电视网
点击进入下一页 - 广东电视网
来源: img.grtn.cn

▲航拍秧田村

上月初,光明日报、人民日报先后报道湖南省浏阳市沙市镇秧田村有一面博士墙——这个村走出了21名博士、100多名硕士。

博士高产村究竟有什么秘籍?又到一年高考时,重庆晚报记者来到秧田村进行深入采访。

重庆晚报记者 刘涛

这里的人更聪明?

第一位女博士:

我和弟弟并无特殊禀赋

▲清晨7时半,秧田村完小传出琅琅读书声。

秧田村村民屈伟员的女儿屈婷,是村里的第一个女博士,弟弟大学本科。

屈伟员夫妇都是普通农民,以前为供养儿女读书,双双到外地打工。“那时,我们常年不在家,孩子成了留守儿童,自己洗衣煮饭,自己照顾自己。”屈伟员说。

虽然儿女学习自觉,但屈伟员和妻子还是担心,每次出门前都反复叮嘱,说一番“我们砸锅卖铁也要让你们多读书”之类的话。

屈伟员说,曾经有8年多时间,家里唯一电器是手电筒,一切只为儿女读书。就在这样的环境下,女儿考上南开大学,从本科一直读到博士毕业。儿子考入东北大学。

秧田村的人是否更聪明?现在已经是天津大学老师的屈婷说:“我和弟弟并无特殊禀赋。

回忆过去,屈婷很感激秧田村“砸锅卖铁也要让孩子读书”风俗。“如果换个地方,或者父母没有这种观念,我的人生也许是另一番模样。”屈婷说。

儿女有出息了,屈伟员的家也变样了,房子宽敞、干净、明亮,家具家电齐全。墙上高挂一块匾,上书“博士学位”4个大字。这是秧田村委会送的,哪家出了博士,村里都要敲锣打鼓送去一块这样的匾。

村民罗建植的两个儿子罗洪涛、罗洪浪,都是上海交通大学博士。

罗洪涛回忆,以前家里穷,夏天没鞋穿,兄弟俩光着脚,经常被晒热的石板烫得跳。冬天,手脚都是冻疮,教室是土墙,四处漏风,必须从家里提一个小火炉上学。每天放学回家,先割牛草、挑水,家务忙完才做作业。“有时停电了,哪怕寒冷冬天,半夜醒来电来了,就要爬起来完成作业。”罗洪涛说,兄弟俩收过稻、插过秧,给父亲打过下手,编织篾具。

那段岁月,被罗洪涛称为“成长的宝贵财富”。

罗家兄弟的成长经历,成为秧田村勤耕重读的诠释。今年2月13日,村完小所有孩子上了新年第一课——学家风读家史温礼仪,听罗智祥博士讲第一堂课,听罗洪涛博士从美国寄回的一封家书。

罗洪涛博士在家书恳劝幼小学弟学妹:刻苦学习,锻炼身体,努力为自己创造更加光明前程;细致到吃什么——“不挑食,不要吃高糖、高脂肪食品”;细致看什么样的书——“要尽可能地远离电子产品,多读纸质经典的书。并且养成写读书笔记的习惯,多思考多总结。

▲湖南省浏阳市沙市镇秧田村博士墙 重庆晚报首席记者 冉文 摄

这里的风气怎么样?

第一个大学生:

全仗母亲带了个好头

罗碧波是上世纪70年代恢复高考后秧田村走出去的第一个大学生。后来,罗碧波6兄妹先后考上大学,弟弟罗晴和女儿罗兆婧是博士。

罗碧波说,这一切得力于有一个好的家风:“全仗母亲带了个好头。

罗碧波88岁母亲张秋香,没上过学,扫盲时读过两个月夜校,从此对书爱得一发不可收拾,现在每天还坚持读书两三个小时。

母亲说,她要是生在现在,肯定也可以成为博士。”罗碧波笑着说。

罗碧波所说的好家风,是罗氏家族传统家风家训的延续。现在,秧田村家家户户挂一块匾,把家风家训写在上面。

村里一面古老墙上,一一展示昔日秧田村罗、张、陈、屈、肖、何、朱、李、付、王、邓、刘等17个姓氏的祖风家训。其中,罗姓家族祖风家训是“奉祖先、孝父母、和夫妇、严闺阃、亲宗族、敬师长、信朋友、力耕种、勤诵读、存忠厚、尚勤俭、习礼仪、戒为非、戒赌博、戒争讼、戒溺女、戒洋烟”。

秧田村不是简单地恢复古老家训,而是化故从新,开启新时代家风家训。

村干部汤华好家的家风家训是“诗书启后,孝友传家”。为了让家人谨记、遵从,她把家风家训作为微信群名字。“我们希望每家都这样,可以在传播中影响人、规范人、塑造人。”汤华好说。

重庆晚报记者看到,村里正在建设湖湘耕读文化馆,计划10月建成,包括3个板块:弘扬传统优良家风,忠信笃敬,尊师重教的家风文化展示区;展示见贤思齐、互助友爱的乡贤文化体验区;知行合一、经世致用为内核的传统文化体验区。

文化传承,不能在口头,要把东西实实在在展现出来,让孩子们感受到。这是汤华好反复强调的观念。

秧田给孩子提供的是一个文化环境,而不只是一个生存环境:600多年老龙井,修葺一新,传言临考前,喝一口井里的水,一定金榜有名;300多年老槽门,展示秧田各种传说、故事、家风家训;400多年老桥亭历经风霜,浩气天壤;每月一讲道德讲堂,与1000余平方米文化广场是新修的;建于民国时期的秋天龙舟码头,每年端午上演盛大龙舟赛……

这里的人攀比什么?

村完全小学校长:

秧田的人攀比读书

清晨7时不到,三三两两孩子从村子另一头走来,不紧不慢,路过博士墙,去两百米开外秧田村完全小学早读。虽然他们还小,但每天从博士墙路过,经年累月,涵育熏陶。

别的地方的人攀比财富,秧田的人攀比读书。哪家挣钱多,不让人眼红。谁家孩子成绩好、肯用功读书,才叫人羡慕。”秧田村完全小学校长陈永超说,村里形成一个好的学习氛围,老师建议孩子读什么书,家长们都积极购买,村干部也非常重视教学。

每年新年第一课,村小孩子们都要集体上课。即使孩子们不能完全理解罗洪涛家书的意义,也不明白礼仪、传统的重要,但一次次仪式逐渐给孩子们留下烙印。

仅靠家风家训、单靠苦读就能改变人生?汤华好说,村里的办法是联群通力办教育。村委会对成绩好的孩子都有数,从小学开始,每年儿童节、老年节,村委会以各种形式慰问、奖励学习好的学生。今年初,村里组织博士、企业家成立助学基金,资助贫穷家庭孩子读书——罗宣干设立教育基金,谁去美国读书就可获得资助;李昌开成立教育教学奖励基金,为学校师生伙食费买单;黄蔚德捐出100万元,成立敬老爱亲个人奖励基金……

秧田村为何出这么多人才?湖南省沙市镇党委委员谢详华概括了4点:一是秧田村资源贫乏,以前经济条件不好,形成“只有读书改变人生”信念;二是秧田村罗氏宗族自古就有“勤耕重读”传统;三是榜样带动,考出去的大学生、硕士、博士以及成功企业家不断激励孩子苦读;四是村里历来重视教育。

知识改变命运 文化孕育美德

一条笔直公路,从秧田村村头直通博士墙。这里是村中心,几条路交叉口,无论从哪个方向进村,都会经过这里。

博士墙不大,长方形,白色底,“博士墙”3个大字极耀眼。字上方有一顶博士帽,帽两边各6个大字:“知识改变命运”,“文化孕育美德”。

墙上19名博士,包括姓名、简介、照片。其中,女博士8人。

80多岁罗宣干博士没照片,他是秧田村走出去的第一位博士,曾留学美国哈佛大学,武汉大学化学与分子科学学院退休教授。

秧田村1288户,30年走出21名博士、100多名硕士、600多名学士。平均两个家庭考上一名大学生,平均12个家庭出一名硕士。

村里有两户人家走出两名博士:罗建植两个儿子罗洪涛、罗洪浪;罗碧波弟弟罗晴和女儿罗兆婧。

还有两名博士没上墙,一人没联系上,另一人是杭州大学在读博士。”村干部汤华好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