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龄出国 警惕“选择性缄默症”
害羞的孩子到了陌生的环境,遇到陌生的人,难免紧张焦虑,说话减少。少数儿童焦虑过度,大脑出现“战斗或者逃跑”反应,导致完全说不出话来,容易被人误解为故意作对,也可能被人当成自闭症。这些孩子可能是“选择性缄默症”的受害者,在特定场合不说话是社交焦虑和恐惧的一种特殊表现。心理专家称这种病是不会自己好的,建议家长尽早带孩子去做专业的治疗,效果还不错。如果低龄儿童出国后出现“选择性缄默症”,实在搞不定就果断回国,以免身心发育受到影响。
专家:“选择性”的缄默不是故意不说话
选择性缄默症是一种罕见的儿童焦虑障碍,有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其终生患病率为7%。~8%。。患者在某些场合或者面对某些人时无法讲出话来,给人很害羞或者很没礼貌的印象。在紧张时,他们还可能出现笨拙、僵硬的身体动作,而且面无表情,特别是不爱笑。“选择性”容易令人误以为患者是自己故意不想说话,好像是个性顽劣。美国临床心理学家芭芭拉·马克威博士认为,患者不是故意不说话,而是很希望说却说不出来,一些孩子表示自己的声带好像“僵住了”。
这些孩子在家里或者跟亲密的小伙伴相处时通常能正常说话,甚至说起话来自信满满,但一到了学校等地方就感到有压力,完全说不出话来,可以数年如一日一声不吭。有的孩子跟小伙伴还可以说上话,但跟大人们就不说了,有的孩子则相反。好一点的孩子尚能做出点头、摆手等身体语言,有的孩子则完全“石化”。还有的孩子越来越不爱说话,到最后干脆不分场合和对象,彻底陷入缄默。暨南大学医学院附属脑科医院心理行为科副主任医师王德民指出,选择性缄默症不同于孤独症——自闭的患者不分场合和对象都不讲话,其交流障碍没有“选择性”,而且还有刻板行为,“选择性缄默症患者的语言功能正常,且不会演变为孤独症”。
选择性缄默症的孩子通常在3~6个月大发病,其症状表现至少持续一个月以上,但入学的第一个月不算数。很多孩子在家里是可以说话的,因此很多家长并未察觉。他们特别害怕上学,往往是在上学后才被发现有问题,例如无法完成一些当众讲话的任务,常常被老师当成害羞或怯场。由于在学校跟老师无法交流,他们的学习受到影响,长大后在工作和人际交往中也受到拖累。他们喜欢把自己孤立起来,表现为行为退缩,很难与别人保持眼神接触,很难表达自己的感受,却容易过度敏感,经常为一点声音而受到惊吓。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