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房补贴货币化更能释放政策善意

03.11.2015  16:15

南方都市报》报道,日前,市住建局公布了今年首批“保障性住房退出信息”,共有12户家庭自动申请退出保障房,并完成了退出的流程手续。市住建局住房保障科有关负责人解释,“东莞大把出租屋,又近又方便,价格也差不多,申请退出并不奇怪。”

公租房遇冷是老生常谈,有人认为,主要原因是申请门槛太高、租金太贵。基于此,相关部门曾采取措施,降低申请门槛和租金等,但之后的情况表明,遇冷情况仍无明显改观,不但申请情况惨淡,而且申请成功者又主动退房。

这说明,降低门槛和租金的建议虽然不无道理,但减低到何种程度,才足以吸引相关群体入住,这很难进行明确计算。毕竟,公租房福利色彩较少,主要是满足夹心层的住房需求,而夹心层的 经济 承受能力有很大的弹性。况且,即使申请门槛和租金降下来,但是,如果小区位置偏僻、交通不便、生活配套不完善等没有改变,也不见得能吸引人们申请。

又有人说,为何不能将公租房附近的交通和相关配套完善起来?暂不论这会增加建设公租房的额外成本、增加入住者的各种无形成本,即使对于小区周边的商业配套,也并非靠行政手段就可以推动兴起的。

因而,在实现操作中,因为相关群体住房需求难以测度、公租房配套成本高企等,住房保障的实物配租形式遇到了种种不便和障碍,这才是公租房遇冷的最根本原因。其实上述报道中,住建局相关负责人已经点出了要害,那就是东莞市场化的出租房源较多,租金便宜,而且位置便利。也就是说,两相对比之下,很多人已经选择“用脚投票”,退出公租房,奔市场化出租屋而去。不过,这不仅造成公租房空置浪费,而且,政府解决住房保障问题的政策善意落了空。

怎么解决?笔者认为,与相对固定化的实物配租相比,住房补贴货币化更能释放住房保障的政策善意。与其建了公租房之后空置浪费,不如将补贴以现金形式直接发放到人头,让符合申请条件者自己选择去哪里租房、租什么样的房子。很明显,真正明白自己租房需求的,是相关申请者,而不是其他任何人包括政策制定、实施者。

况且,早已发展充分的房屋租赁市场,为住房补贴货币化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如上所述,东莞的出租房源众多,租房者可选范围很大,而且房屋租赁竞争充分,租金已经拉平至普通水平。笔者曾在工业区附近看到,这里不但出租屋众多,而且,租金标准与房屋状况的匹配已经达到惊人的细分程度,房间大一点、干净一点、有一台电视,都会在租金上细微地体现出来。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通过发放货币化的住房补贴,市场化力量就会将住房供需达到最优配置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