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重480克!深圳“巴掌宝宝”创造新奇迹
南方网讯(全媒体记者向雨航 摄影/朱洪波)深圳又创造了奇迹,这个奇迹却是由一个“巴掌”大小的新生儿创造的!胎龄23周,出生体重仅480g,比一瓶500毫升的矿泉水还轻,身长28cm,就比成人手掌那么大小。这个“超早产儿”名叫静,2016年10月21日,比预产期提前17周降临在深圳市妇幼保健医院,父母希望她以后能一直铭记早早来到人世间这段经历,于是给他取了个小名叫“早早”。
在医院救治的6个月里,医生曾给家长下了10多次病危通知书。终于,在市妇幼保健院新生儿科医护人员的救治和精心呵护下,“早早”渡过了一个又一个难关。如今,她的纠正年龄2个月了,体重3.1千克,身高也长到46.5cm,体温、呼吸等各项生命体征也稳定正常了。
4月19日,“早早”顺利出院回家了。她的救治成功,创造了全国首例体重达最小极限的超早产儿存活下来的奇迹,也标志着深圳超低出生体重儿的救治水平又踏上新台阶。
早产:“早早”提前17周降临
37岁的晓晓(化名)是一个高龄产妇,去年好不容易怀上了一对双胞胎宝宝,在产前检查的过程中,孕妇和胎儿一直很正常。
2016年10月17日上午,还在上班的晓晓去上洗手间的时候,发现下体出血了,立即来到深圳市妇幼保健医院就医。医生检查后发现,她有早产的征兆,让她住院保胎。
10月21日中午12点25分,晓晓在医院顺产生下一对双胞胎,比预产期提前17周。这对双胞胎胎龄仅23周,大宝460克,小宝480克,均为目前国内出生体重最低的超早产儿。由于双胞胎发育超未成熟,父母还未来得及看他们第一眼,医护人员就立即给予气管插管复苏后,把他们立即转入NICU(小儿重症监护室)继续治疗。
深圳市妇幼保健医院院长姚吉龙介绍,胎龄小于28周,出生体重小于1000g的超早产儿,各器官系统发育极不成熟,死亡率级致残率高。而胎龄小于24周,体重低于500g的超早产儿则发育更不成熟,国内存活率极低,少有救治成功。遗憾的是,由于双胞胎中的大宝体重太轻,在抢救一个星期后,还是没有救治成功,而小宝“早早”成功地活了下来。
根据国内的报道,截止目前,国内最小的早产儿为2016年出生在深圳市宝安人民医院,一个胎龄21+6周、出生体重为500g的男婴。如今,胎龄23周,出生体重仅480g的“早早”又刷新了我国体重最轻的超早产儿记录。
救治:医生下了10多次病危通知书
“见到他的第一眼,皮肤透明胶状,整个人很小,就我们成人巴掌那么大,是名副其实的‘巴掌宝宝’。”深圳市妇幼保健医院新生儿科主任杨传忠说。 “早早”出生时,全身各脏器刚刚成型,功能极不成熟甚至无功能,且存在宫内感染,出生后面临着感染、呼吸、循环、营养、神经系统损伤等诸多的难关,容易出现各种并发症。
俗话说十月怀胎,而胎龄23周,意味着怀孕不到6个月,余下的四个多月本应在母亲子宫内寄生、受到庇护,现在却要靠现有的医疗条件及医务人员高超的技术来完成母体胎盘未竟的工作。为抢救患儿,科室成立医疗、护理抢救小组,杨传忠亲自制定每日治疗计划。
杨传忠介绍,“早早”出生后的前2周,是救治的关键时期,医生救治的难题就是要帮助她呼吸,给予营养,并控制脑严重出血和感染。因“早早”肺发育不成熟,存在新生儿肺透明膜病,也无法呼吸。入院后医生立即予气管内注入肺表面活性物质促肺成熟,之后给予他有创呼吸机辅助通气,打通呼吸的生命管道。之后再换成无创呼吸机辅助通气,鼻导管高流量吸氧,头罩低流量吸氧,最后脱氧自主呼吸。
“超早产儿”特别脆弱,早期最容易出现早产儿颅内出血、早产儿脑病、早产儿低血压、动脉导管开放、呼吸衰竭,几个方面相互影响,特别是一旦发生颅内出血,将直接影响患儿的预后。治疗的中后期,又容易出现早产儿支气管肺发育不良、早产儿视网膜病、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等等,造成这部分患儿终身残疾。由于早产儿免疫系统发育极不成熟,稍不注意即可发生全身感染,导致败血症的发生。因此,在救治过程中,医护人心进行全方位综合管理,并把感染的防治贯穿整个治疗和护理过程,正确的诊疗方案、高超的医疗技术及护理水平为“早早”的生命“保驾护航”。
生后第2天,“早早”出现黄疸,并且逐渐加重,医护人员给予间断性的光疗,并定期复查其肝功,进行利胆治疗。如今,她的黄疸也基本消退。
杨传忠告诉记者,“早早”6个月的救治经历了很多波折,一个问题解决了,另一个问题又出现了,期间,医生就给家长下过10多次病危通知书。“好在这些难关最终都度过来了,最后的救治效果也比较满意。”回想这几个月经历的一个又一个“坎”,看到如今跟同月龄宝宝一样的大小的“早早”,杨传忠也松了一口气。
护理:静脉置管给予营养支持
19日上午,在市妇幼保健医院新生儿科病房内,纠正年龄2个月的“早早”在“临时妈妈”熊小云的怀里非常安静,虽然脸部还有少许黄疸,但瞪着圆圆的眼睛显得非常有精气神,两眼也不停地四处张望,对外界充满了好奇。
熊小云是市妇幼保健医院新生儿科的护士长。对于她带领的护理团队来说,护理“超早产儿”已有丰富的经验。去年,她和同事就护理了一个孕24周、出生体重仅500克的超早产儿“九爷”。
熊小云告诉记者,“早早”的护理最难的还是营养问题。“怎么给营养,何时喂奶,喂多少,大小便情况如何,均需要随时观察。”熊小云说。因为“早早”的肠道发育不成熟,一开始无法正常喂养。于是,医护人员就通过她的脐部插入动静脉置管,动脉置管进行各项生命体征的监测,而通过静脉置管给予营养支持,“一开始做静脉喂养,直到慢慢肠道能喂一点奶,就给她开奶,并小心谨慎逐渐加奶,再到完全可以正常吃奶,这都需要一个过程,而且还有避免出现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熊小云说。如今,“早早”每两个小时能吃奶42ml,而且吸吮力也很好。
经过医护人员6个月的救治和精心呵护,“早早”的体重从480克增加到3.1千克,身高也从28里面长到46.5cm,体温、呼吸等各项生命体征正常,也能好好吃奶,大小便也无异常,遗传代谢等检查也未见明显异常,已达出院标准。
杨传忠介绍,“早产儿”和“超早产儿”是高危小孩,2-3岁是他们追赶性生长和发育阶段,家长要随时监测他们的体格生长和神经发育情况,尤其是神经发育的监测,看他们的智力和运动能力是否能跟上正常的小孩。因此,在出院后,医生仍会对“早早”进行随访,如果出现异常,家长也要及时带她回医院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