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体验莞版电动中巴:噪音小像坐地铁

10.07.2014  11:16

昨日,东莞造电动中巴车在松山湖试车,本报记者随车体验。 (东莞时报记者 王欢 摄)

中巴车驾驶室。

  无 级变速零排放,一半靠手工打造的电动中巴长啥样?

  记者体验莞版电动中巴:噪音小像坐地铁

  研发设计领军人宗志坚说,它们还是“丑小鸭”,总有一天会变成“白天鹅

   东莞时间网讯 昨日上午11点多,松山湖新竹路上,308路正在前行。车身上“清洁能源公交车”骄傲地显示着它的身份。

  哪知道,一分钟后,东莞造首批电动中巴正对向驶来。它的玻璃窗上,“节能零排放”十分显眼。

  近期,东莞首批10辆电动中巴就要上路,在松山湖为市民服务。

  昨天,我和摄影专程前往探秘一番,摄影记者大呼,“坐起来像地铁”。

  更让人震撼的是,首批东莞造电动中巴所有的零部件和组装,一半靠机械一半靠手工制造。走进中试车间,宛如走进了世界顶级的施坦威钢琴制造工厂。那里,1.2万余个部件,80%以上由手工制作。

  不同的是,东莞造车手工制作占5成,主要“目前因为数量少,各项工艺还在不断完善中,难以大规模组装流水线作业。”车间里,技术主管贤工笑着说。

   体验·中巴上路坐起来像地铁,开起来很简单

   通道式座椅设计,噪音小

  “这坐起来像地铁”。一上车,不一样的是,皮制座椅呈通道式排列,跟地铁有点像。

  特邀司机陈炼(东莞三新市场部部长)是我们这趟车的司机。按下右手边的前进键,轻踩“油门”,车辆开始前进了。

  没有挂挡,无级变速,这是电动车的特性。所以,车子在前进中,我们没有感觉到速度变化中的顿挫感。

  但,“可能还是车身轻”,摄影记者和我不约而同地说,所以车子在路上跑起来有点颠簸,特别是刹车、转弯时重心位移比较大。

  可陈炼笑着说,“跟车身轻应该没关系吧”。他觉得,应该是座椅的开放式设计,所以人的重心比较容易位移。而车子选择通道式座椅设计,主要和便于电池排布有关。电池就排布在每一张座椅底下。

  一路上,只听到一阵阵电机发出的声音,没有一般公交车的轰鸣声。

  摄影记者说,“坐起来挺舒服的,没有燃油公交车的油味”。电机发出的声音,再次让他想起了地铁前进的声音。

   节能零排放,开了空调还感觉有点热

  午时,35度高温。

  车子继续在路上奔驰,在车内的我感觉有点热。

  我认真地瞄了一眼温度控制表,“10度”。为什么“10度”还会感觉热?很疑惑。陈炼不好意思地笑了笑,“主要还是为了省电,整辆车只有最前端有两个出风口。

  回去的路上,不知道陈炼又用手拍了一下哪里,“2秒钟之内”,车子突然停电了,车门自动打开。这次,他按下了仪表盘上的“紧急关停”按钮,它的作用是以防车辆出现危险时及时疏散乘客。

  总之,坐在车上近半小时时间里,总体感觉是,这是一辆“舒适经济”中巴车,没有繁复的设计。仪表盘也特别的简单,只有几个简单的按钮。

  陈炼说,这就是电动车的特点,“开起来特别的简单”。到站,下车,他的最后一个动作是,用左脚踩了一下下方的踏板。

  “那不是后尾箱开关吗?”我惊呼。

  “不是呀,这是脚刹。”陈炼笑着说。好高级。

  原来,电动车是没有后尾箱的,更没有那根长长的“黑尾巴”。因为人家是“节能零排放”。

   揭秘·生产车间车辆生产50%工序靠手工制造

  东莞首批纯电动汽车是如何出炉的?昨天下午,记者来到东莞中山大学研究院-迈科“新型轻量化电动汽车中试基地”一探究竟。

   用时一天,手工造出一个空调出风口

  一张不到3米的工作台上,摆着各种规格的铝板、卡尺、钳子等。年轻的李工和麦工正在忙活着。

  原来,从上午开始,他们就一直在研究设计一个空调出风口。“首批车上只有2个出风口,有点热,所以要临时设计增加一个。”李工说。

  技术主管贤工也来了。现场,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出谋划策,最后决定再增加一个小配件:垫圈。

  记者初步估算,这个过程持续近半小时。而为了设计出一个合适的空调出风口,设计者们工作了近一天。

   车身及覆盖件是手工制造的主场

  上面这一场景,在贤工的记忆中,属于家常便饭。首批车辆正是在他们不断的设计、实践;推倒再设计,再实践的过程中完成。现在,我们所看见的中巴车,已经是他们制造出的第三代产品。

  “目前因为数量少,各项工艺也都还在不断完善中,难以大规模组装流水线作业。”贤工笑着说,这批车辆生产过程中,一半靠机械,一半就靠他们手工制造。整个车间里,你也难以看到特别复杂的工具。

  其中,车身及其覆盖件是手工制造的主场。贤工透露说,这个车身的焊接和定位,都是通过人工操作。

   对话·设计领军人

  中巴车已“”出东莞

  “这只丑小鸭终会变成白天鹅

  宗志坚,东莞中山大学研究院院长。他,正是东莞造首批纯电动中巴车的研发设计领军人。昨天,记者就东莞造首批电动中巴幕后故事,进行了一番对话。

   借钱起步,3年来一头青丝熬成白发

  东莞时报:一路走来,制造这批中巴车背后的酸甜苦辣只有您最清楚?

  宗志坚:它们已经熬白了我的头发。

  2012年,我们就开始和深圳五洲龙汽车公司接洽合作,因为东莞没有整车厂。

  当年,“经费”也没有到位,我们靠的是“借钱”起步的,还遭到了不少的埋怨。作为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我们在很多的程序申请方面,走的弯路也不少。

  即使到了最后一个发放合格证的环节,仅是证件格式等问题,前前后后就耽误了1年多的时间。来来回回折腾,一路走来的背后可谓酸甜苦辣五味杂陈。

   走出东莞,首批外地订单到了河南商丘

  东莞时报:听说,我们的车子已经有了外地订单了?

  宗志坚:是的,我们的车子其实名气还不小。很多大的车厂都来交流过,比如宇通客车、江淮、扬子江客车等。

  河南商丘的客户因为朋友的渠道,知道我们的车子有特点,所以定了11台回去。预计这个月就要全部交车了。

  另外,在我们的产品规划中,这款中巴车只是“入门级”,接下来我们还有一系列的全新设计车型,还包括乘用车等。

  这款中巴车,虽然还很粗糙,像只丑小鸭。但我相信,总有一天,它会变成白天鹅。

  东莞造车,已经有了相当完善的产业链。我们的车子,70%零部件来自东莞制造,接下来电池等关键部位也将有更多的东莞企业加入。

   数读莞版电动中巴

  东莞造的首批电动中巴,售价42.5万元,车身面积12.8平方米。

  有趣的是,如果按照每平方米计算,相当于一平方米售价3.3万元。这一水平,与松山湖的别墅价格相当。

  你若买辆东莞造电动巴士,就相当于在松山湖买了高端别墅的十几平方米。

  在这辆车上,1000多个零部件中,约7成来自东莞制造。东莞作为制造业名城,真不是吹的。

  其中,主要供应商寮步最集中,占比高达37%。寮步的汽车城亦功不可没。研究制造单位说,在以后的车上,东莞本土企业制造的零部件将越来越多。

   1000个:一辆车约有1000个零部件(螺丝螺帽不算)

  70%:70%的零部件来自东莞制造

  其中,底盘系统和底盘结构配件来自深圳,因为东莞没有生产厂家。

  轮胎不在东莞制造,但是由东莞的经销商进行销售。

  电池中,部分来自东莞制造。

  哪些零部件东莞制造?

  部分东莞造零部件:投币箱、魔术贴、花纹板、铝板、排气管、专用上下水管、雨刮电机、雨刮继电器、雨刮臂、玻璃卡扣、驻车制动踏板、方向平衡杆支座、平衡杆支座、后钢板弹簧托板、水箱、雪种、密封圈、方钢管、铜垫圈、齿轮油、总泵胶油管、高压气管、长城锂基黄油、刹车灯开关、急停开关、灭火器、刹车油、车底防锈漆、铝条、Q235钢板、手喷漆、地毯、地板革、美纹纸、连接密封胶条、车身纸、安全锤总成、灭火器固定圆环、数据存储卡、密封毡等。

  约150km(半载开空调状况):正好可以在东莞市政府与深圳市政府之间往返一趟(两者相距75.5公里)

  慢充每次充电大约需时3-4小时。

  燃油中巴运营成本:按车辆购置价格30万元,百公里油耗18升,油价7.8元/升,每天运营300公里计算,8年(公交车报废年限)运营总成本约148万元。

  电动中巴运营成本:按车辆购置价格40万元,百公里耗电17.6度,电价0.6元/度,每天运营300公里计算,8年运营总成本65万元(含更换电池)。

   # 链接 #

  松山湖01号充电亭已启用

  目前,在松山湖,01号配电亭建在新竹路上,正是为了4A公交线路未来的充电做准备。充电亭可以同时进行2台车的充电。

  未来,计划在松山湖汽车运输公司站场内建设充电站。

  广东易事特电源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何思模曾透露,将根据公交线路规划等,配建更多的充电设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