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镜堂团队建筑作品展即将在越秀公园开展
作品展现场展出的上海世博会中国馆建筑模型
深受市民期待的广州“大师进公园”活动即将迎来重磅展览,“地域·文化·时代:为高质量发展的中国而设计——何镜堂团队建筑作品展”将于近期在位于越秀公园的广州城市公园展览馆拉开帷幕。本次展览是何镜堂院士团队作品展,是何镜堂院士首次受邀走进公园进行建筑作品展览,用艺术点亮城市公共空间,融入城市公共生活。
运用3D打印等技术展现30多个建筑作品
从改革开放最前沿的深圳科学馆,到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扩建工程,从惊艳世界的2010年上海世博会中国馆,到世界上跨度最大、宽度最宽的曲梁斜拱人行桥海心桥……中国著名建筑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何镜堂以技艺为笔,以热爱为墨,在中国大地上书写着一个又一个建筑传奇。
据介绍,本次展览将结合室内外展场,以多样的展陈新方式,运用数字多媒体、3D打印等新技术,向社会展现何镜堂院士团队30多个建筑作品,使参观者切身体验何院士对“地域·文化·时代”的解读,感受贯穿于中国改革开放后社会发展的建筑脉络与魅力。本次展览中包括了何镜堂团队11个首次展出的近期建筑作品,也是何镜堂广州地区代表作品的首次集体呈现。
在展出作品中,将模型展出何镜堂广州地区重要代表作品14件,模型与照片展示全国重要代表作品16件。广州地区重要代表作品包括中国国家版本馆(广州分馆)、大湾区(白鹅潭)艺术中心(广东省三馆合一项目)(建设中)、广州海心桥、西汉南越王墓博物馆等,全国重要代表作品包括2010年上海世博会中国馆、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扩建工程、汶川大地震震中纪念地等。
中国国家版本馆(广州分馆)建筑模型
先后主持设计200多项重大、复杂工程在中国大地烙下凝固的时代艺术
何镜堂在国内外建筑学界都拥有崇高声誉。“在中国的建筑师中,何院士是为数不多的既完成了多样性建筑实践,又通过理论分析来阐述实践的其中一员,其方式能真正地在与西方交流过程中产生共鸣。他的作品微妙而复杂,空间移动做到了在限制与大胆之间穿梭,并没有刻板单一的设计模式。”美国哈佛大学建筑系主任斯科特·科恩如此评价何镜堂及其作品。
如今85岁的何镜堂,仍然奋斗在建筑行业一线。只要提起他心爱的建筑,何镜堂常常眼睛发亮、滔滔不绝。在何镜堂看来,“建筑师是用作品来说话的”。他长期奋斗于建筑创作实践、教学和研究的第一线,曾先后主持设计200多项重大、复杂工程,在中国大地烙下凝固的时代艺术。
这些作品不仅巧妙融合了地域性、文化性、时代性,以建筑勾勒出多彩中国之美,更倾注了何镜堂的智慧与心血,让他收获无数荣誉——首届“梁思成”建筑奖、国家光华工程科技奖、广东省科技突出贡献奖、“最美奋斗者”称号等。
何镜堂尤其擅长文化、博览建筑和校园规划及建筑设计,带领团队主持设计了以上海世博会中国馆、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扩建工程(国家公祭主场所)、青岛国际会议中心(上合组织青岛峰会主会场)、中国国家版本馆(广州分馆)、中国国家博物馆深圳馆(国深博物馆)、中国(海南)南海博物馆、安阳殷墟遗址博物馆新馆、大湾区(白鹅潭)艺术中心(广东省三馆合一项目)、天津博物馆、钱学森纪念馆、南京明清城墙博物馆、西汉南越王墓博物馆、安徽省博物馆、重庆理工大学、澳门大学横琴新校区、广州珠江首座跨江人行桥海心桥、深圳香蜜湖国际交流中心等为代表的一大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标志性建筑,社会影响巨大;他及团队多次在国际建筑设计竞赛中标,打破国家标志建筑设计由外国建筑师垄断的局面,见证了近百年来中国历史进程的重大事件,体现了国家和民族的记忆与时代的精神,引领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建筑创作道路。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全杰 通讯员穗宣
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杨耀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