佘曦:羽毛球教学的华南理工范式
“立正!稍息。学期已经结束,我们的训练还要继续,大家保持好状态……”这是本学期的最后一天,也是暑假的第一天。7月,对大多数师生来说,溢满假期火热而香甜的气息,对佘曦和羽毛球专项班竞赛训练团队的同学们而言,紧张的集训正当热烈。
佘曦是羽毛球专项教师。9岁学打羽毛球,12岁从湖南省羽毛球队人才引进加入云南省羽毛球队,1998年考入广州体院学习,2003年进入华南理工大学任教,佘曦更了解体育生的特点、脾性和需求。利用学校宽广的平台和优厚的资源,她先后在羽毛球专项班里成立了三个小组:竞赛训练小组、学生科研小组、培训班教练组,4个年级40多位本科生可以根据兴趣专长自愿参与到当中的一个或多个小组。
【竞赛训练小组】
顾名思义,竞赛训练小组应大大小小的比赛而生。每逢赛事,一天数小时,连续的集训能让人累趴。碰上期末,学生们还要兼顾学习,高强度、大运动量的训练下来再投入紧张的复习需要超凡的毅力。
佘曦率队参加2012年亚洲大学生羽毛球邀请赛 |
“体育生比较有个性,特别倔。”这种“倔”性是熬过高强度训练、顽强战胜对手的有力武器,也是让教练伤透脑筋的“不和谐音符”。面对“牛”一样的“红孩儿”,佘曦也曾遭遇过“反对”和“抵制”,她深知,这些“倔孩子”就像弹簧,压得越低、弹得越高,硬碰硬的施压只会适得其反,服之以理才能赢得威严。“佘老师从来不骂我们,但她却很有威信,不知道为什么,我们都挺‘怕’她的。”学生杨然说。
采访途中,竞赛训练小组的同学与记者一起分享了队友带来的可口蛋糕,表露在外的团队粘合力让人羡慕。“赛场上我们没有个人,只有贴着华南理工大学标签的团队,没比赛的同学在场下提供服务,心里比场上的同学还要紧张。”对团队的管理,佘曦施以有张有弛的“自我管理模式”,采取“高年级带低年级”、“自己给自己上课”等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佘老师的课很特别,她让我们自己讲课,每人或每小组讲一个专题。这样一来,我们收集资料、备课、讲授更不敢马虎,学得格外认真。”学生许育铭说。
【学生科研小组】
“学体育也能搞科研?”佘曦说:“能!”并非你想象,除了“孔武有力”、“四肢发达”,体育生也有爱求知、好学习的一面。佘曦看到了这点,下定决心尽可能创造机会让学生参与科研。
2008年北京奥运会后,中国羽毛球男子双打被寄予夺冠的厚望,佘曦跟随导师参与国家体育总局奥运攻关课题“现代男双技战术发展趋势及其训练指导思想研究”,为奥运攻关献计献策,当她的研究生论文《现代男双的发展趋势》结题之时,中国羽毛球队在雅典第一次夺得奥运会男双金牌。
科学需要传承,佘曦利用学校独厚的科研资源和浓烈的科研氛围,组织指导学生申报教务处SRP项目、广东省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国家创新实验项目等,鼓励他们长期参与到科学研究中来。当佘曦指导的学生团队出现在“2011年十大卓越创新创业团队”的领奖台上时,人们开始对体育学院学生的科研能力刮目相看。
教练员在附小迎接学员 |
【培训班教练组】
当运动员时没能参加奥运会一直是佘曦心中的遗憾,这一遗憾因裁判工作得到弥补。北京奥运会,广州奥运会,佘曦作为国家级羽毛球裁判员参与其中,收获了另一种幸福。佘曦说,“并非每个运动员都是幸运儿,也并非每个运动员都能成为金字塔尖的世界冠军,更多的运动员会面临着重新选择,当教练或者回归校园都是不错的方向。”
为了让羽毛球专项班的学生不光会打,还要会教。佘曦利用羽毛球项目在广州得天独厚的优势,率先与华工附小合作开设广东省青少年俱乐部羽毛球培训班,教练员从羽毛球专项班里择优录用,经过培训、考核后上岗,每学期培训羽毛球爱好者近150人。
“付出终归有收获”,教练员的时光如饱满的麦穗让人满足。有的人从中找到了童年,有的人把理论付诸实践,有的人体验了初为人师的快乐。“每个人都找到了属于自己的不同的幸福。”
“立正!稍息。今天的训练就到这里,大家回去注意休息,不能立即洗澡……周一大家来我家吃饭。”训练在佘曦对学生的喃喃叮嘱中结束,队员们乐于讨论去老师家吃饭的菜单,仿佛跟回自家吃饭一样,师生之间,再分不出你我,像是班歌里唱的:
我们有一样心愿/当我们团结/狂风巨浪也不能阻挡我们走向前
(文/张薇 视频/张薇 推荐单位/体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