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40余城收紧楼市 “城市群”调控模式初显
中新社北京4月6日电 (记者 庞无忌)雄安新区横空出世,对当地和周边房地产市场的严格限制紧随而来,霸州、文安、任丘、保定定兴、保定满城、高碑店、保定徐水等区域楼市全面限购,也让这种环热点城市的“城市群”调控模式逐渐浮出水面。
这种多城区全面发力、封堵投资投机的模式实际上也在京津冀、长三角和珠三角等几大城市群中出现。
资料图:从高空俯瞰河北容城。 中新社记者 翟羽佳 摄
中国指数研究院发布的一份报告显示,2016年9月底至今,中国共计40余个地级以上城市和部分县市出台调控收紧政策。其中今年3月以来,有30余城(县市)出台政策,包括15个地级以上城市和2个县市楼市调控升级。
值得注意的是,本轮楼市调控政策呈现新的变化,表现为中心城市和周边城市政策同步调控,城市群“调控场”形成。而且,今年3月以来的新一轮密集调控更加重视利用金融方式,推动城市协同,稳定市场预期。
以京津冀城市群为例,核心的一线城市北京市3月以来已经发布了11次房地产相关政策,包括认房认贷,封堵假离婚贷款买房,商住限买,将非京籍纳税年限调整为连续60个月等。与此同时,环京周边县市也集中出台调控措施,廊坊、张家口崇礼限购升级,保定市区、涿州、涞水、沧州、石家庄、天津、青岛等地开启限购限贷。城市群政策形成合力,全面封堵“炒房”。
除各地“因城施策”的调控政策之外,日前中国国土资源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联合出台调控新政,成为房地产政策全面收紧的又一注脚。
资料图:置业顾问向民众推荐商品房户型。 中新社记者 韦亮 摄
新政规定,各地根据商品住房库存消化周期,适时调整住宅用地供应规模、结构和时序,对消化周期在36个月以上的,应停止供地;36-18个月的,要减少供地;12-6个月的,要增加供地;6个月以下的,不仅要显著增加供地,还要加快供地节奏。
中原地产首席分析师张大伟指出,过去官方的调控政策也提及库存压力大的区域要减少土地供应,但此次明确了消化周期的时长和针对不同周期的应对措施。利用土地市场调控做加减法,库存多的地区减少土地供应,土地少的地区增加供应。一系列措施将促2017年中国房地产市场供需结构逐渐走向平稳。
针对未来政策走向,业内人士预计,除限购限贷外,“认房又认贷”将成为各城市调控普遍标准,北京对于商住的严控、厦门福州对于购房再交易的限制政策也将被更多城市效仿。目前广州已经对商住进行限购,同时广州、青岛也已向厦门、福州看齐,限制购房再交易。
中指院统计数据显示,进入2017年,100个受重点监测城市的新房均价环比涨幅继续收窄,一季度涨幅较2016年四季度收窄1.28个百分点。一线城市受调控影响涨幅收窄最为显著,环比收窄1.30个百分点;二线代表城市涨幅较去年四季度收窄0.70个百分点,但海口、三亚等旅游城市涨幅较大。三线代表城市累计上涨2.57%,在各线城市中涨幅最为突出。
中指院报告显示,未来在政策干预和市场力量的共同作用下,一线城市有望得到整体降温,二线热点城市在调控进一步升级后部分非理性需求将加速离场,三四线城市则将在去库存和控风险的政策博弈中继续分化。(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