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额宝高收益梦破碎背后 消费才是目的
2013年6月,银行业的“钱荒”催生了大热理财产品余额宝。截至2014年6月30日,余额宝的规模已经达到5741.60亿元,较第一季度末增长6%,用户数量也超过1亿。伴随着余额宝的迅速崛起,天弘基金也顺势成为了国内第一大互联网理财基金。不过,面对市场降温和央行频频出招,余额宝开始逐渐“退烧”,七天年化收益已经巅峰时期的6.7%滑落至4.18%左右。如今的余额宝,更像是阿里巴巴旗下的一款平台消费类产品。
余额宝高收益梦破碎背后 刺激消费才是目的(图片来自xiazaizhijia)
从余额宝诞生之日起,质疑声就没有停过。究其原因,主要是当时银行业的“钱荒”所致。每到年底,各大银行都会收到相应的存款指标考核,之后他们会催促客户将钱存回银行,包括信用卡还款,以及向客户“揽储”。然而,余额宝类理财产品却将零散的客户聚集起来,形成了较大规模的货币基金。由于货币基金议价较为灵活,可获得较高收益,导致原本只需支付低额利息的银行变向提升了“揽储”成本。
与传统银行相比,互联网企业有着高灵活度的优势。银行的存款利率长期被政府限制在一定幅度之间,而阿里巴巴则能够利用平台优势和监管缺失,高息揽储,这也造成了散户源源不断地把钱从银行账户转到余额宝。对于传统银行业来说,显然不可能坐以待毙。
为了迎战余额宝类产品,各大银行不仅推出了类似的理财产品,还出台规则限制其发展。例如,招行6月推出的与招商基金招财进宝货币基对接的“朝朝盈”,以及渤海银行的“添金宝”。今年3月,工、农、中、建四大行陆续下调支付宝快捷支付额度,建行、工行用户每日购买余额宝额度从5万元下降为5000元,每月限额均下降至5万。中行、农行用户每日购买余额宝额度从5万元下降为1万。此外,随着监管部门将收回银行间市场“提前支取不付罚息”的红利和银行设置转账限额,余额宝类产品的收益率也开始回落。
分析师预测,从7月中旬到8月初,余额宝的收益率将会在4.0%左右徘徊,8月初或将跌破4%。另据数据显示,虽然余额宝的用户数量和交易规模并无降低,不过却显现出了增长乏力的颓势。截至6月30日,余额宝的资金规模较Q1仅增加330亿,而这一数字在上季度还是3560亿,已经呈现10倍减少。此外,新增用户数也大幅放缓,第二季度增速仅为20%。
这也难怪,毕竟余额宝本质上并没有创造出新的产品,只是改变了销售渠道,更没有绕开银行体系的监管措施。其只是把钱从银行账户里转走,通过货币基金绕一圈又以大额存单存回银行。也就是说,余额宝没有改变金融的属性。对于老百姓来说,他们关心的只是有没有高收益,否则就毫无吸引力。余额宝作为一款现金管理工具,长时间保持不合理的高收益肯定是不现实的。
此时,阿里巴巴能做的并不是与银行机构掰手腕,而是要为余额宝谋求一条新出路,利用平台优势,带动用户消费。初期,余额宝已经积累了大量的用户资源,之后需要做的就是围绕其建立一个消费生态系统。
今年4月,余额宝上线了招财宝平台,为用户提供了更多的理财产品,并且联手电信运营商推出了“0元购机”活动,盘活了用户账户内的资金。6月,余额宝又新增了“永不停彩”功能,可以调取“存款”每月自动购买彩票。7月,又与“天猫分期”信用授权结合,提供分期付款业务。这些事件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阿里已经将目光瞄向了用户的“存钱库”,余额宝也借此从所谓的理财产品变身为消费产品。
与支付宝相比,余额宝则是盯住了人们的存款,其实后者更容易激发人们的消费,尤其是长期消费。同时,阿里也为消费者的潜在购买欲望提供了便利条件。例如用户在看到某款旅游产品时,只需要“冻结”相应余额,就可以实现购买,期间的收益并不会受到影响,甚至是在旅游回来再付款。从心理感受的方面来说,这种形式的消费也更容易吸引消费者。通俗来讲,就是让消费者觉得用余额宝花钱更爽,本质还是消费。
换句话说,余额宝给了用户一个将钱存入支付宝的理由,变向增加了潜在购买行为。高收益的下滑“暴露”了余额宝的野心,存钱理财?这只是初期吸引用户的一个手段。通过各种形式使用余额宝消费,才是阿里想要达到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