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山古村落活化升级 让历史文化遗产与非遗相结合

07.04.2017  20:29
紫洞墟古街 - 新浪广东
柏山村现存的一段比较完整的古驿道 - 新浪广东
来源: n.sinaimg.cn

  文/广州日报记者刘鹏飞

  图/广州日报记者何波

  上周,城市升级两年延伸行动计划巡查现场会启动。市长朱伟表示,要探索传统乡镇(社区)特色化发展,在做好新增20个古村落活化升级工作、扩大古村落活化升级覆盖面。一时间,古村活化也吸引了不少人的目光。事实上,经过市地方志办的普查,佛山众多的未知的和已知的历史文化遗产以另一种形式为大家熟知,而佛山古驿道经过的南庄紫洞村和西樵柏山村中便是其中的代表。

紫洞墟古街

   南庄紫洞村

   历史古建筑群记载当年荣光

  位于北江支流潭州水道和顺德水道的交叉地,紫洞村凭借着便利的水路优势成为古时驿道和紫洞铺的设立地。如今,紫洞村又会有着怎样的惊喜?沿着紫洞水厂的河堤绿岛往前走,不一会儿就来到了紫洞圩大街历史建筑群所在地。沿着石阶下到街上,清一色的历史建筑在绿树的映衬下让人心头一喜,只是这喜悦的甜头在转瞬间就被房屋的破旧不堪和屋内杂物的景象给稀释了不少。

  再往里走,紫洞圩沿途的旧房屋上,满目皆是青砖雕栏,尽管经过长时间的风吹雨淋,不少的砖雕、灰塑的线条和轮廓仍清晰可见。如今行走在老街上,这些客栈、店铺仍有遗迹可寻。已过五旬的麦叔指着一间房屋告诉记者:“别看它现在破旧不堪,以前这座屋子在紫洞圩大街大有来头。

  除了这里,紫洞圩大街上还有着诸如善庆堂、“西医大姑”、“潘伟文医馆”、布陈客栈等老屋。据介绍,“西医大姑”为广州人,曾接受西方教育。上世纪30年代初,田美琼带着自己的女儿来到紫洞,租用房舍改建为西医诊所,主要从事产妇接生及儿科门诊,算得上是紫洞村第一家妇幼医院。在紫洞古墟大街上,最气派的建筑要数善庆堂,“善庆堂的人经常赠医施药、救济穷人”。

   昔日“小广州”而今皆寂寥

  “当时的人们就是从河堤那边的码头上岸,然后直走下来来到紫洞墟市。”家住紫洞圩大街、已过古稀之年的潘伯回忆道。如今走在这样的小巷内,当时人们从码头赶来趁墟的景象似乎立马浮现脑海。《南海县志》记载,明朝万历以前,紫洞墟市便已形成。因为紫洞位于两条水道的交叉处,在那个以船代步、水路运输为主要出行的年代,这样的地利自然成为商家、货运聚集的地方。“在当时,这里很繁华的,南来北往的人称这里为‘小广州’。”潘伯笑着说道。

  潘伯告诉记者,当时的紫洞圩,拥有十三街市,七十二行当、大大小小的店铺、酒肆、客栈等遍及圩市的每一个角落。“我们之前是住在紫南村那边的,由于这边人流很多便于做生意,便迁移到此处。”潘伯的话语中透露出当时的紫洞圩大街的繁华。而《南海县志》记载,“从海边进来,便见很多柴炭铺,主要供应养桑人家的,再往里走便是杂货铺、米铺、香铺,走近紫洞街市场附近,商铺就更多了,还有不少茶楼、客栈。”在本地弃农经商的人的带领下,越来越多的外来人口开始加入紫洞的经商大军中,紫洞圩大街昔日的繁华可一想而知。

  如今,随着陆路的兴起,盛极一时的“小广州”也归于平静,寂寥已成为大街的主题。“以前大家都争先恐后地搬过来。”潘伯说,而到了上世纪90年代,越来越多人离开了此地,这里也越来越清静。只能从仅剩的七彩西洋油彩窗、精致的雕栏围杆一窥往日的繁华。

   西樵柏山村

   百年麻石驿道古为交通要道

  记者驱车来到西樵镇,穿过刻有“柏山村”字样的门楼,向前直走大约百米距离后,一个分叉路口便呈现在眼前。此时右拐顺着石阶而下大约5米,然后向左拐入岗头市,那段保存完好的古驿道石板路便卧在这些不起眼的老村屋中间。此时的石板路已躺在这里有近千年的历史,宛如看惯了世事变迁的老者般记录着这里发生的一切。

  再往里走,沿着古驿道两边而建的房屋有些破旧,不少房屋已经废弃,显得有些空荡荡。随着有人居住的房屋里传来的交谈声再加上不时穿巷而过的村民,让这条古驿道变得生气了不少。细细揣摩脚下的麻石古道,高低不平、错落有致的排列就会让人想起故乡的小村,而麻石上刻着相互交差的划痕显示着这些麻石是专门用来铺路的,“这些划痕就是为了让大家在雨天行走时不容易摔倒。”今年72岁的程四苏老人告诉记者。

  穿过这百米麻石古道后,道路已变成了水泥路面。沿着这条古驿道往东南方向走,经过“街口坊”旧更楼转往南,便来到了“柏山里”牌坊,柏山里牌坊下,古驿道重建纪录的石碑诉说着此地为当时的交通要道。

柏山村现存的一段比较完整的古驿道

   昔为大同八景今门可罗雀

  “岗头市场渔翁醉”这是年过70的傅剑峰老人嘴里常说的一句话,“这里以前是大同村八景之一。”傅剑峰告诉记者,就在这如今不起眼的小地方,以前可是熙熙攘攘地挤满了八方宾客,这里也成为了当时大同村最为热闹的地方之一。而在柏山村的相关工作人员程海鹏看来,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这里仍延续着古时的繁华。

  “为何叫岗头市?因为这条驿道就是古时的圩市。”傅剑峰表示,以前驿道两边都是商铺来的,有茶馆、有酒肆等为来往的人群提供服务。在一口废弃的古井旁,一间老屋门口处用一块块门板拼起来的木门表明当年酒肆茶楼的光景。酒肆茶楼昔日的人声鼎沸也如过眼云烟般消散在时光的尽头,如今也只剩下破旧的房屋和挂在门口处随风飘荡的破旧衣裤。

  程四苏告诉记者,这里圩市的历史至少要追溯到宋代以前,“当时珠三角最大的水利工程桑园围还没有修建,一到多雨季节,大水便会漫过街道。”程四苏表示,因而人们都从四里八乡来到此处买卖商品,久而久之就形成了繁华的大圩市。而村里一些上了年纪的老人告诉记者,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这里依旧繁华,儿时的他们经常和伙伴来这里玩耍,看着商铺挂卖着的吃的,口水直流。而如今已经没有太多人记得住这条古驿道,繁华已被雨打风吹去,只存在老一辈人的口耳相传里。

   建议:让历史文化遗产与非遗相结合

  对于这些历史文化遗产,市政协委员谢伟松在今年年初两会时就表示,能否让历史文化遗产与非遗相结合,借此来提高历史文化遗产的利用率,焕发历史文化遗产的第二春。

  谢伟松表示,佛山的历史文化遗产很多,但是整体的利用率却并不高。“佛山中心城区有100多处古建筑,而修好后处于空置或者用于简单展示的就有80%以上。”谢伟松表示,修缮好的古建筑如果既不能重新回归到民众的生活当中,又不能与佛山文化产品输出产生联系,证明就浪费了这个文化资源。其建议将这些不可移动的物质文化遗产与武术、粤剧、剪纸、中医等非遗相结合,成为一种新的产业和文旅创意资源,产生新的价值。

  事实上,对于历史文化遗产的开发和保护,相关部门也在努力。以佛山古村为例, 第二批17个古村落累计311个项目,合计投资约46858万元。截至去年11月底,累计开工项目304个,完工项目245个,开工率达97.7%,完工率达78.8%。不仅如此,市住建管理局组织编制了《佛山市古村落保护与活化三年行动工作指引(2017-2019)》,作为佛山未来三年古村落保护活化工作的行动指南。在现有30个古村落活化升级成果的基础上,2017至2019年再新增20个古村落活化升级。

  记者在紫洞圩走访时发现,佛山市国土规划局的相关工作人员正在对该街道内的历史建筑进行测量。麦叔则告诉记者,政府想对这边的建筑进行保护和开发。而同样在西樵柏山村,经过一轮普查后,古驿道、遗迹等已经被大家认识,村民也想借此契机来保护和提升古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