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山日报】一个文化室 连接两条村
http://epaper.citygf.com/szb/html/2014-07/22/content_550146856.htm 时间:2014-7-22 来源:佛山日报A1
文/佛山日报记者吴志远
昨日,三水南山新塘村村民官正朝收完稻谷后,走进村里新建的文化室看书。这个由新塘和珠塘两村村民集资合建的文化室6月7日投入使用后,聚在这里看书聊村务成为两条村村民茶余饭后的习惯。
官正朝说,两村起源于一个姓氏,从合资修祠堂,到一起建文化室,村务上的联系多了,村民之间关系也更加融洽。而这一切变化源于2007年,村居组长合并取得的意外效果。
村民筹资共建文化室
在文化室集资芳名录上,记者看到,除了在外经商的乡贤捐资50多万元,其余的30多万元,全是由新塘和珠塘两村80多户村民共同筹集的资金。
而这早已不是两村村民第一次合资建设村中公共设施。早在2008年,两村官姓村民就集资8万元重修了官姓宗祠祠堂。近几年两个村里的篮球场、村道、灌溉渠、绿化等都是由村民集资兴建。
是什么原因让两条村的村民一条心搞建设?官正朝说,两条村源于一个姓氏,上世纪50年代以前叫珠塘埔村,村中90%的村民都姓官。后来,官姓后人分成两个家族,分别在村中南北两片土地安家,因土地分配政策的调整,原来的村集体一分为二,逐渐形成了今天的新塘村和珠塘村。由于关系紧密,两村联系一直比较频繁。
一个村组长管理两条村
2007年,当时佛山迳口国营华侨农场为加强自然村之间的联系和管理,对部分自然村村干部进行精简整编,将原来珠塘村和新塘村两条村小组长合并,除财政和土地政策相互独立外,两村只设一个居民小组组长管理两村事务,原珠塘村小组长官镜流成为两条村新的居民组长。
官镜流说,合并村组长之初也曾遇到困难。“只能有一个村长,你珠塘村的人当了村长,会不会以权谋私,光为你珠塘村的人捞好处呢?”这是两村组长合并后很多村民的想法,如何处理这个敏感的问题,打消大家担心,成了摆在官镜流面前的一道难题。
“村民主要是担心一个人说了算,权力过于集中,如果村务由两条村一起商量决定,村民的担心就能化解了。”为此,官镜流借助两条村紧密的宗亲关系,引导村民自发组成了管理小组,由两条村有威望、有学识的村民共同管理村中事务,重大决定举手表决。
成立管理小组后,首先对两村中一些生产要素进行了统一的规划和整合。“种什么水果都是大家商量着来,就像一家人分工一样。”村民黄芪香说,村民意见统一后,果林种植形成了规模,自己近几年种的龙眼也越来越好卖。而鱼塘外包等生产要素分配也减少了争执,发挥了最大的经济效益,村民收入也实现翻番。经过一段时间的磨合,这种管理模式得到了绝大多数村民的认可。
宗亲引导的新探索
事实上,在村组长合并之前,“一家人”的关系也曾因矛盾时有紧张。官镜流说,以前两村共用的一条灌溉渠,每到春耕时节,时常发生两村村民相互争沟渠使用权的矛盾。统一管理以后,村里对灌溉渠进行了扩建,满足了两村的需求,原本的灌溉渠纠纷很快得到了解决。“这种因生产资料产生的矛盾,在以前是很难协调的。”
据了解,村小组长合并的管理模式并非新塘村独有。南山镇农林渔业局工作人员黄剑标告诉记者,南山择善社区的24个自然村中也有部分按照地理位置合并村组长管理,但效果却并未达到预期。
“大部分村组长仅充当一个联络员的角色,而相比之下,新塘珠塘两村则因宗亲关系的推动取得了意外效果。” 黄剑标说。
华南农业大学从事农村基层管理研究的副教授唐斌表示,宗族力量对农村管理和村民自治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正确引导宗族关系,有利于加强农村管理,反之则容易为基层治理带来阻碍。珠塘埔村小组的成功,是宗亲关系与管理模式相结合的产物,但其在宗亲力量引导上的成功,值得其他村借鉴和学习。
(责任编辑:方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