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山有望两年内实现手机柔性屏量产
可折叠、可弯曲的手机屏,以及随人体曲线而调整弧度的电子产品,一年半后有望在佛山实现量产。而在目前,这一被称为“柔性触屏”的尖端技术只掌握在少数国际电子巨头手上,并且多数还停留在概念产品的阶段。
是谁把它带到了佛山?这是一个由中国和韩国研究者组成的团队,他们依托在“柔性触屏”领域中领先国际的关键技术节点,成为佛山市去年底引进的12个市级创新科研团队之一。项目核心成员黄良辉对这项技术在佛山“开花结果”信心满满,他们团队有把握在一年半左右完成从生产线安装、试制、产业化到持续研发创新的过程。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柔性触摸屏在手机、物联网、可穿戴式设备上的运用,或许将带来一场消费体验的新革命。“我们可以设想一下,未来如果把触摸屏幕‘缝’在衣服上,将会是一种怎样的景观。”黄良辉说。
尖端团队为何选择南海
黄良辉与周虎在中国开发柔性触摸屏的建议,很快打动了纳米电子材料领域的韩国专家金相澔。相比国外巨头客户的强力话语权、一家独大以及中小企业供应商缺乏议价权的市场氛围,中国市场的发展空间无限广阔,创业者甚至有成为巨头的可能。
时间回溯到2012年,黄良辉在武汉纺织大学与同事周虎一拍即合,决定共同组建实验室,研发纳米导电材料及柔性触摸屏技术,这是此后黄良辉所在团队在佛山创业的开端。
黄当时的身份是武汉纺织大学副教授,而此前作为华南理工大学与美国佐治亚理工学院联合培养博士的他身在美国,主要研究纳米导电材料和印刷电子技术,他甚至还参与两个美国军工领域相关的科研项目。但黄始终希望有机会创业,特别是在柔性触摸屏领域。
他幸运地找到了机会。在武汉纺织大学,与黄合作组建实验室的周虎是中科院化学所博士,曾先后在复旦大学、韩国公州国立大学进行博士后研究。周虎专注于高导电透明纳米银墨水的开发与印刷研究。与黄良辉的专业背景一样,这些是柔性触摸屏开发过程中的关键技术。
而周虎的身份还不仅限于一个强有力的合作者,他同时也成为了一个桥梁。周虎在韩国的导师金相澔教授,在纳米电子材料领域是一位走在前端的专家,曾在LG化学任高级研发经理多年,且目前在韩国组建了纳米电子材料实验室和产业化的公司,与多家国际巨头开展合作。
尽管在韩国有不错的发展,但黄良辉与周虎在中国开发柔性触摸屏的建议,仍很快打动了金相澔。相比国外巨头客户的强力话语权、一家独大、以及中小企业供应商缺乏议价权的市场氛围,中国市场的发展空间无限广阔,创业者甚至有自己成为巨头的可能。
因此金相澔与黄良辉、周虎一拍即合,准备展开合作,商定由金相澔本人担任项目的负责人和总工程师,而黄、周分别担任总经理和研发经理。这个组合在刚刚诞生时,团队成员已积累了大量的技术储备,黄统计发现,截至项目申报时,该团队成员已积累了大量的技术储备,形成并拥有3项国际专利、27项美国专利、超过20个韩国专利及7项中国专利。
但项目在哪里落地仍是一个问题。2013年,一个偶然的机会,黄良辉到佛山南海九江镇挂职科技副镇长。他发现,佛山较完善的上下游配套和创业环境超过了国内很多城市。这是一个重要的吸引力,甚至让黄和他的伙伴们拒绝国内某个愿意给每位核心团队成员提供一套商品房的中西部城市。
同年,以金相澔、黄良辉等人为核心成员的“高导电透明银纳米墨水及新一代柔性触摸屏产业化”项目成功申报佛山市科技创新团队资助项目。而对于黄良辉来说,创业的序幕才刚刚拉开。
2
柔性触屏究竟牛在哪儿
既然有“印刷”,就必然涉及到“墨水”。黄良辉所在团队的“墨水”,是以纳米银材料为原料制备的高导电透明墨水。相比传统的ITO溅镀及沉积技术,印刷电子的制造过程就像一场魔术。
在黄良辉等人创立团队之前,柔性触摸屏的基础理论技术和实验室样品都不算非常罕见,但量产与大规模的产业化迟迟没有出现。
从理论到产品及商业化实现的道路非常漫长,而这正是黄良辉的自信之处。“有人能从不同的路径做出柔性触摸屏,但成品率普遍是大问题,这导致他们的产业化成本会很高。”黄良辉说。
而黄所在团队的优势在于原料。事实上柔性触摸屏并不仅仅是一片轻薄如纸的柔软屏幕这样简单,还需要在其表面进行电子元器件、线路的设计与制备,从而达到满足市场需求的显示效果。这是一个至关重要的步骤。
而该步骤涉及到“印刷电子”这一新兴技术领域。在公认的概念中,印刷电子技术是采用印刷的工艺和技术制造电子器件与系统的科学与技术。
黄良辉向记者举例证明该团队在电子印刷领域的实力:去年在韩国济州岛举办的2013年柔性与印刷电子国际会议上,只有少数中国代表受邀参会,而仅仅该团队就有三名成员受邀请做了大会报告。
既然有印刷,就必然涉及到墨水。黄所在团队使用的墨水,是以纳米银材料为原料制备的高导电透明墨水。凭借这一墨水,通过印刷的方法,将可制出高导电透明的柔性纳米银电极,并实现低温烧结,以取代氧化铟锡广泛使用在柔性显示以及触摸屏等诸多电子产品领域。
相比传统工艺,印刷电子的制造过程就像一场魔术:纳米尺寸级别的银纳米线材料,将被设计印刷成导电涂层或金属网格线,由于纳米材料的线路尺寸要小于人类肉眼所能识别的最小精度,因此整个屏幕仍然呈现透明的外观。
这就不难理解,墨水和印刷控制技术在制造过程中的关键性。“我们自行研发生产的纳米银颗粒尺寸偏差小,并且采用独特的分离纯化技术,能赋予材料非常均匀稳定的性能。”黄良辉说,“因为这些技术难关,所以目前有些大企业付出了很多的成本,但却没有真正推出可产业化的产品。
“目前全球各大公司已经在该领域展开了竞争,因此我们将眼光更多地放在国际的整个行业的市场。”黄说。
3
柔性触摸屏将改变什么
更抗摔、更灵敏、可自如折叠弯曲……拥有独特功能的柔性触摸屏运用领域十分广阔,包括手机、可穿戴设备以及未来物联网所必需的微型传感元器件。特别对于迟迟无法真正红火起来的可穿戴设备产品来说,轻薄柔软的显示屏开发无疑将带来巨大的想象空间。
柔性触摸屏将会带来什么?虽然相比目前的平板显示触摸屏,柔性触摸屏在产品成熟度和顾客认知度等方面还存在差距,但单从产品性能方面与传统的刚性屏幕比较,前者拥有多个难以比拟的优势。
“传统屏幕的厚度尺寸已经轻薄到了一定程度,但也因此非常脆弱、易碎。”黄良辉说。“而柔性触摸屏的轻薄远超传统屏幕,摸起来就像一张纸。”
同时因为是柔性材料,因此柔性触摸屏可以应用于各种表面形状的电子产品,而不局限在平板的基材,并且相对也更加抗摔。此外,纳米银材料相对传统材料具有更好的导电性,从而赋予触摸屏更灵敏的触摸效果。该团队对其所研发的产品定义为“新一代可折叠、可弯曲的高敏感性高透明度触摸屏材料”,这概括了该产品的主要特征。
“我很欣赏小米创始人雷军,他认为未来智能手机会是这个世界的中心。”黄良辉说,“而随着手机智能化程度提高,以及未来物联网的普及,柔性触摸屏手机将可能成为其中最热门应用领域和发展潮流。”他透露,凭借该团队的技术,金相澔教授已经与某国际顶尖手机品牌展开原料供应合作。
产业成熟度是柔性触摸屏企业必须考虑的问题。黄良辉相信,根据电子行业发展的风格,柔性触摸屏将较快成为跟风的对象。对手机企业而言,一个好消息是,在理想情况下,柔性触摸屏的量产成本完全可以低于传统屏幕。
“我们经常使用的电阻式触摸屏,普遍都采用俗称‘ITO’的铟锡氧化物。而相比采用纳米银的柔性触摸屏,一方面铟是贵金属,成本比银高,另一方面其在生产过程中必将带来高能耗,这会带来更高的加工成本。”黄良辉解释。
柔性触摸屏的尺寸可以远大于手机。黄良辉称,在大型的显示装置方面,团队刚刚与全球著名的液晶电视主板和电源板的设计和产品提供商CVTE开展合作。
在该团队的计划中,另一个潜力巨大的领域是可穿戴设备,以及未来物联网所必需的微型传感元器件。特别对于迟迟无法真正红火起来的可穿戴设备产品来说,轻薄柔软的显示屏开发无疑将带来很多想象空间。
但黄同时一直也在强调着风险,“在电子产品领域,日新月异,新的产品市场在不断形成,而消费者对产品的认知度也在不断变化,只有努力坚持站在行业的高点,才能得到发展。”
今年将是黄良辉所在团队的关键时段。近日其已经完成了企业注册,成立广东南海启明光大科技有限公司。在接受记者采访前,其所在的团队刚刚在佛山高新区完成一间近3000平方米的独栋厂房的租赁。
从厂房到生产线安装、试制、产业化到持续的研发创新,该项目的主要环节都将在佛山进行,“这个过程将要花费一年半左右,但在这之后,可能是我们在佛山改变触摸屏世界的开始。”黄良辉说。
对话
“柔性触摸屏应用前景超乎想象”
南方日报:你预测柔性触摸屏的应用将有哪些热门方向?手机是不是最重要的领域?
黄良辉:现在韩国已经有企业发布了采用柔性触摸屏的手机。有人认为下一场手机革命可能就从柔性化开始。而可穿戴设备对柔性触摸屏的契合度就更好理解,例如我们可以想象,未来把触摸屏幕‘缝’在衣服上,将会衍生出很多可能。
不仅如此,还有更多领域可以应用柔性屏幕,例如现在常见的电视墙,如果随着墙体“拐弯”就需要多块显示器拼凑,会有明显痕迹。而随着更大尺寸的柔性屏幕被开发、量产,都可能代替这些传统的屏幕。
更有想象空间的领域是物联网。柔性触摸屏在物联网设备中可以得到很广泛的应用。在这其中,这些屏幕的价值不是为了显示图像,而是作为灵活、轻便的元器件,完成传感功能,可能会产生很多传统元器件无法达到的效果。
总之,柔性触摸屏的应用前景将超出目前的想象。
南方日报:作为科技创业团队,你们过去的身份主要是技术专家,这距离产业有一定距离,你如何看待企业经营方面的难度和前景?
黄良辉:企业经营不能只靠技术专家。为了实施产品产业化及商业市场开发,我们从跨国企业,以及国内民营集团挖来了高管,组成核心管理层。例如我们的技术转化经理曾先后在联合利华中国研发中心、百事亚洲研发中心及飞利浦中国创新开发中心等国际研发机构从事技术开发经理及项目经理工作;我们的市场经理是某世界纸业巨头大陆员工中职位最高的;我们的生产经理来自国内大型民营食品、医药塑料软包装集团的生产副总;此外,我们的核心成员还有在韩国多年、与国际知名电子企业长期合作的华人技术专家。
和很多政府引进的创业团队不一样,我们没有依托挂靠其他企业,而是自行组建团队,主动承担风险。这可能是比较少见的。我们的团队核心成员,之前基本上都是拿着每年几十万元的高薪,但在这里只分享相应的股份,而且几年内部没有分红,也没有工资,只有少量的个人及家庭生活费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