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山禅城公安原创《温度·法医的冷暖人生》上映

10.05.2017  13:57

一把锋利的手术刀,一套熟悉不过的尸检理论,法医范绍祯在死者身上破译出一条条“要案密码”,道出死亡真相;一双洞察力非凡的眼镜,一套痕检工具,痕检民警白珍强能从蛛丝马迹中抽丝剥茧,还原疑犯作案的行动轨迹。

这两位来自佛山禅城公安分局刑警大队技术中队的“85后”警官却异口同声地说:“凭着一颗责任心,我们的工作并没那么神秘”。

5月4日是“五四”青年节,由禅城公安分局拍摄的微电影《温度·法医的冷暖人生》在一电影院内首映,首次真实披露了青年民警的工作状态,以及他们对工作、对生活、对家人、对死者家属的种种思考和感悟。

[主刀手]法医民警·范绍祯

工作很随机

遇上命案连续工作40小时

1986年出生的范绍祯是地道的佛山人,胖胖的身材,嘴角总带着些笑意。对他来说,法医是高考时一次误打误撞的选择,而真正接触以后,他希望能够用双手“让死者安息,让家属释然。

2010年8月,范绍祯正式成为了禅城公安分局刑警大队的一名法医,在此之前,他已经在这里实习了很长一段时间,见习期的3个月内,就参与完成了50例尸体解剖。

第一刀下去,力度很轻,内心觉得他会痛”,范绍祯神色轻松地回忆起第一次参与解剖的场景,眼前是一具新鲜的尸体,与学校泡满了福尔马林的“大体老师”(供教学用的尸体的敬称)根本不是一回事,加上刑侦工作上需要排查死因的压力,“这与学校里的解剖课截然不同。

范绍祯一年需要检查上百具尸体,除了极少数凶杀案的死者,其余大多数都是猝死、溺水、自杀、交通事故等各种非正常死亡的死者。7年的历练下来,范绍祯现在的每一刀,都能做到干净利落,更关键的是“每一刀下去都要看到东西”:能找到致命的死因。这需要一个法医长期积累的经验而进行判断。

然而,除了参与死亡案件的检验,法医的工作还涉及损伤程度的鉴定、性侵问题鉴定、失踪人口的DNA提取、各类案件的涉及医学类的现场证物提取等。

有时候上午做完一个现场勘查,下午要做一个伤情鉴定,晚上突然发生一宗命案,勘察完现场,还要把尸体拉回来进行解剖,形成报告,还要继续参加案情分析会。”范绍祯所在的中队,每天都要安排一位技术人员参与24小时值班,从早上8点到第二天早上8点,要是在值班期间遇上重案要案发生,连续三四十个小时的高强度工作也在所难免。“案件没有挑日子发生的,所以我们工作的随机性很强。”范绍祯在介绍自己的工作时,第一句便提到了随机性,而他早已经习惯了。

TA说

没有责任心,坚持不下去的,很多时候,安慰别人也是在安慰自己。

超强洞察力

厂房里一滴血迹锁定嫌疑人

尸斑按下去呈凹陷,判断死亡时间是2个小时左右”,在这部微电影里,范绍祯戴着手套、口罩,一脸严肃地走进案发现场,通过对尸体的初步检验,就能大体判断出死者的死亡时间、死亡性质。

现实里,在法医这个岗位中7年,范绍祯见过太多平常人看来无比血腥、恶心的场面,而他必须直面这些场景,然后在细致的观察、科学的鉴别中,让死者说出真相。

范绍祯加入警队后见到的第一具尸体,让他至今印象深刻。那是一宗溺水事件,尸体在水中被发现时已经死亡数日了,高度腐烂,浓烈的腐败气味让现场民警吐了。范绍祯戴上防毒面具,能勉强撑一段时间,但时间一久,味道依然直冲鼻孔。他只能硬撑着继续完成检验工作。现在,范绍祯只要戴着一个医用口罩,就能淡定地完成现场勘查。

深呼吸一口气,憋着,然后开始检验”,他说,渐渐适应以后,就觉得这气味并没有太难接受,“只是,我从来不吃咸鱼,因为味道太熟悉了”。

法医的工作,让范绍祯练就了一身处变不惊、淡然处之的本领,更练就出心细如发的洞察力。2011年,禅城一处厂房发生一起盗窃杀人案,疑犯在厂房里实施盗窃的时候,被巡厂的保安发现,两人扭打起来,疑犯便随手拿起砝码砸向保安的头部,保安当场死亡。接到报警后,范绍祯来到了现场,对尸体进行了初步检查,并划定了以尸体所在为中心的大片搜查区域。案发现场散布的多处血迹都是死者的,一直没能锁定指向疑犯的有效信息。

最终,范绍祯在一处大门的角落找到了几滴血迹,提取出指向疑凶的DNA。“就是因为这几滴不起眼的血液,让我们确定了疑凶并把他捉拿归案。”在范绍祯看来,这一次的工作,给他带来了很大的成就感。

排解负能量

安慰家属也是安慰自己

辅助刑警固定证据、将凶手绳之以法的成就感背后,范绍祯还承受着更多负能量。这些负能量不仅来自于大量的尸体本身,更多的是,来自于这些尸体背后的关于伦理、关于人性的阴暗。

2011年,禅城发生了一宗自杀案,一名女性与一名男子相恋,没想到男子已是有妇之夫,深感被骗的女子自杀死亡了。范绍祯亲自对女子的尸体进行了检验,确认是自杀,但家属却坚持认为是被害身亡的,不仅认为法医鉴定不当,也要求男子赔偿。这让范绍祯第一次感到压力,“原来死亡的背后,还有这样的事情”。此外,经常面对失去亲人后家属的悲痛和眼泪,也能让范绍祯难受好几天。

面对负能量,天性乐观的范绍祯总善于寻找出口。

生活还要继续的,不要太难过,要不先到子女家住一段时间散散心”,禅城一位老伯常年患病的女儿跳楼自杀死亡,范绍祯在完成检查和询问后,安慰着死者的老父亲。在他看来,法医与家属的知识面不对等,法医除了破译死者的死亡真相,更需要有技巧地向家属进行解释、开导,“没有责任心,坚持不下去的,很多时候,安慰别人也是在安慰自己”。

法医工作的特殊性,让范绍祯不太愿意跟家人和朋友分享工作的内容。第一次在电视中上镜,范绍祯的头衔写着“法医”而不是“民警”,母亲为此感到尴尬,总担心别人的眼光,“刚工作的时候,也会跟父母说说每天的工作,但发现他们不太想听,那就说其他话题吧”。

现在,他会利用闲暇时间当义工,一个月至少带着妻子孩子去周边爬一次山,他更愿意以这种方式释放工作的压力。

在范绍祯看来,现在关于法医的影视作品多了,从国内到国外,样貌俊美的法医和艺术化的案件侦破过程,让法医这个行业接受度更高了,但也仅仅局限于觉得这个行业不错,也许并不太支持身边的亲人去做。他很庆幸同为高中同学的妻子能够理解他的工作,“女儿今年快4岁了,只知道我是警察,以后会慢慢让她了解自己的工作”。

[神助攻]痕检民警·白珍强

TA说

还是需要细心,也需要责任心、细心才能发现现场的蛛丝马迹,而为群众破案则是驱动自己认真工作的动力。

一个随身包全是痕检工具

从一个工具包里拿出口罩、手套、鞋套、帽子,白珍强逐一穿戴上,皮肤黝黑的小伙子只露出两只有神的眼睛。鞋印灯打开,蓝色的强光照在地面上,一个个脚印清晰可见;黑色的特制粉末均匀地洒在桌面上,扫子轻轻扫过,用胶纸粘起来,几枚指纹跃然浮现……

白珍强和范绍祯同龄,大学学的就是刑侦专业,现在已是重大案件中现场勘查的一员大将,他专攻痕迹检查,在他出勤的工具包里,放着各类痕检的“武器”:相机、鞋印灯、静电吸附器、提取DNA的特制棉签和各种各样的粉末……

在实际的案件现场勘探中,白珍强需要比范绍祯更早到达现场,他需要对现场的所有有价值的线索进行取证、固定,哪怕一只水杯、垃圾桶里的一张纸巾,都可能储存了疑犯的“身份密码”,也可能隐藏着死者和疑犯的行动轨迹。在完成了对现场的初步勘察以后,法医才能进入现场,对尸体进行检验。

上大学以前,白珍强就喜欢看《CSI》,那是美国一部针对犯罪现场调查的电视剧,里面先进的探案手段,让白珍强对刑侦产生了巨大的兴趣。即使在学校学习刑侦期间,他也在追着这部电视剧,还尝试把学到的实际收单和剧中超现实的理论手段进行比对。

凶杀案、要案现在已经很少了,痕迹检验更多时候是运用在各类盗窃案件中,要从现场找到窃贼的线索”,由于近年来禅城公安对暴力案件的强力打击,凶杀抢劫案件锐减,白珍强更多地是要和盗窃侵财类的犯罪嫌疑人斗智斗勇,想方设法提取任何有用的物证,“一根头发丝,或者一颗指纹,就有可能是破案的关键。

此外,重大案件的侦破,理论上存在48小时黄金时间,但在实际工作中,往往需要在一天内就完成对现场的侦查。因此,白珍强的工作,也总是在跟时间在赛跑。

采集基础信息突破“零口供

现代痕检手段的进步,让白珍强在每一场“赛跑”中有了更多能量,但这也意味着他们的工作量也越来越大。“以前在现场,需要固定无证、检验工具痕迹,现在侦查的外延扩大了,还需要调取周边的监控视频、需要提取相关的DNA进行比对等”,白珍强说,这项工作需要团队进行分工合作,而每个人的工作也需要更精细。

现场经常接触到被盗的群众,他们都希望警察能抓住疑犯,这份责任让我不能放过任何一个细节。”在白珍强看来,他所做的工作有着两个重要意义,一是通过现场的痕迹,分析判断受害人和疑犯的行为轨迹,从而划定重点搜索区域;二是为起诉疑犯提供证据链上的辅助。

一些惯犯,在审讯时一言不发,或是坚决不承认,这时候,我们的物证就起到作用了”,白珍强表示,在“零口供”的案件中,他们更需要在现场采集基础信息。

不久前,白珍强侦破了一起入室盗窃案件。一位女士家中,她的手机、现金都被偷走了,损失近2万元。白珍强接报警后,带着现场执法记录仪就到了现场,逐一记录分析窃贼的行为轨迹。完成勘查以后,他让这位女士马上补办了一张电话卡,查询手机钱包内的消费记录,发现窃贼居然使用被盗的手机充值过Q币,如此顺藤摸瓜,白珍强找到了窃贼的QQ号码,继而找到了窃贼。仅花了2天,白珍强就把窃贼抓获了。

还是需要细心,也需要责任心”,白珍强说,细心才能发现现场的蛛丝马迹,而为群众破案则是驱动自己认真工作的动力。

(佛公宣 编辑:努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