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山龙舟文化发展路径三问
佛山地处珠江三角洲腹地,河网交错,独特而优越的自然水域孕育了佛山悠久的龙舟文化。近年来,佛山成立龙舟协会,打造职业龙舟队伍,亚洲龙舟联合会总部成功落户,为龙舟文化申报省级和国家级非遗,这些举措均有助于帮助佛山龙舟实现特色化、职业化和品牌化发展。
本期周刊,我们将用一个个场景与故事,细数佛山龙舟文化的特性,探寻它的产业化发展之路。
特色化
桂城叠滘的“龙舟漂移大战”最近火遍了网络,这是全国绝无仅有的佛山龙舟特色,每年都引来央视、凤凰卫视等众多主流媒体的跟拍。上百只龙舟在狭隘弯曲的赛道中比试速度和技巧,堪称技术与力量的完美结合。
“龙眼点睛”的民俗活动则在顺德勒流龙眼村延续了六百多年,如今仍兴盛不衰。每年农历五月初三,按照传统习俗,顺德勒流、大良等村居甚至附近城市的近100艘龙船在这一天都会聚集龙眼村太尉庙,为自己的龙舟“点睛”。
佛山还有村落仍会玩“踩龙船”,精壮汉子站在龙船头和龙船尾,以韧力和耐力踩得龙船一升一沉,如波似浪,水花飞溅,别有一番景致。
数起佛山龙舟文化的特色,简直可以说上整整一天。
作为一种扎根于岭南民俗土壤中的体育活动,龙舟总是与佛山特定的民俗文化同气连枝,镶刻着佛山乡土地理、文化发展、民众生活的印迹。
这种极致的本土文化,也为申报非遗打开了一扇窗。有专家表示,申报非遗,是佛山龙舟走向产业化发展的背后推手。而特色化,则是成功申遗的关键。
早在几年前,佛山就成立了“佛山赛龙舟”申遗领导小组,全面梳理我市赛龙舟项目的历史渊源、五区发展现状、保护传承情况等,并于今年4月申报了省级非遗,最终结果有望在年底前出炉。
佛科院的岭南文化研究院负责人陈恩维教授也参与了全市龙舟文化的普查和调研工作。去年,他与课题组6位老师,120位学生一起,对佛山五区18个镇街的龙舟状况进行了走访,并于同年12月完成了28万字的《佛山龙舟文化调研报告》,对各个镇街龙舟的文化内涵、完整仪式、传承人、存在问题等进行了梳理和分析。
记者了解到,始于清朝的“龙舟说唱”已经入选首批国际级非遗名录,九江传统龙舟、盐步老龙礼俗也已在2012年成为省级非遗项目。但以赛龙舟这个大概念申报非遗,还是佛山从未尝试过的。
市博物馆副馆长、市非遗保护中心主任关宏认为,在佛山,赛龙舟具有强大的历史根基和丰富的民俗特色,“佛山五区各个村镇的龙舟习俗多而不同,千姿百态,鲜明体现出岭南文化的兼容性、传统性、多样性等特征,因此我们对申遗抱有很大信心。”
反观湖南省沅陵县,广东省东莞市等地的赛龙舟已入选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那么,佛山赛龙舟又有什么独特之处,能够吸引非遗评审者的关注呢?
佛科院体育学院副教授高建磊建议,应当主抓佛山赛龙舟的传统特色,深挖佛山龙舟文化的本土属性。
职业化
如果说,特色化体现的是传统龙舟的特性,而职业化路径则是龙舟在时代背景下,将竞技元素转化为产业机遇的一次尝试。
早在几年前,南海区和顺德区就被中国龙舟协会分别授予了“中国龙舟之乡”和“全国龙舟之乡”的荣誉。2009年,我市被中国龙舟协会、中国龙狮运动协会授予首个“中国龙舟龙狮运动名城”称号。2013年佛山又成为了“中国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推广城市(传统龙舟)”。
全国范围的认可拓展了佛山龙舟的影响力,也为其职业化发展提供了一定的资源保障,为佛山龙舟实现职业化发展打下了良好的根基。
记者了解到,目前佛山高水平的职业龙舟运动员大约有100多人,都有各自的龙舟俱乐部。其中,顺德乐从龙舟队是职业化程度较高的一支龙舟队,成立于2011年9月,他们努力传承和发扬龙舟传统文化,同时积极探索政府主导、市场化运作的新型职业化管理模式,曾荣获130多个国际赛事冠军。
顺德龙舟俱乐部由顺德区与乐从镇联合出资,每年投入200万元补贴训练经费。这些队员在职业化之前还是以各种职业为生,业余时间代表别的地区参加龙舟赛以获取出场费养家糊口的业余选手。而在职业化之后,队员们有了固定场地与固定收入,解除了发展的后顾之忧,队伍的训练也更为科学系统。
同样,九江龙舟队也在近年来探索职业化道路的可行性。早在2008年初,在澳门乡亲吴立胜和九江酒厂的支持下,九江龙舟俱乐部就已成立,成为国内第一家龙舟俱乐部。
实力强劲的龙舟队,总能获得企业的青睐。最近,林氏木业与九江龙舟队签下了战略合作协议。未来一年,林氏木业将赞助龙舟队参赛经费,还将为龙舟队提供参赛物资。
但是龙舟队的职业化进程总是困难重重,龙舟队花费高,每年都需要几百万元的投入。而对企业来说,投资龙舟队,短期效益不高。就企业宣传而言,由于季节性太强导致效果不佳。因此目前民间赞助龙舟队的模式并不稳定,很多老板投资龙舟队只是出于个人爱好。
尽管如此,职业化依然是龙舟竞技的主流趋势,这也有利于提升龙舟运动的专业化与市场化,为龙舟文化产业提供更多的发展后劲。
市龙舟协会会长何炳祥曾表示,佛山龙舟协会将整合民间大量业余龙舟爱好者,利用亚洲龙舟联合会总部落户佛山等契机,组建一支代表佛山龙舟水平的职业队伍,争取早日能与印尼、缅甸、泰国等强队抗衡,真正实现“世界龙舟看佛山”。
品牌化
龙舟文化是佛山文化风景中的一块靓丽招牌,因此擦亮品牌也是发展龙舟文化的题中应有之意。
亚洲龙舟联合会主席胡建国就建议,佛山要从建立标准和开展活动入手,推进比赛、产业、培训和研发、相关下游产品和第三产业的开发工作。
文化产业品牌化是一个方向。
“如果龙舟发展只是每年搞一次龙舟比赛,热闹过后就散了,那就只能越走越狭隘。”陈恩维认为,佛山龙舟等传统体育文化传承与发展应逐步引入市场化运作手段,立足品牌建设,把龙舟等文化元素与旅游、表演、影视、出版、会展等文化产业项目结合起来,形成佛山体育文化产业链,为文化产业的发展培植新的增长点。
勇于尝试的佛山人已经走出了这一步,南海的中联电缆厂投巨资打造的中联龙舟训练基地及龙舟博物馆已经问世,成为本地龙舟文化主题旅游热点,为龙舟产业化和品牌化提供了先行的样本。
“我们可以探索思考围绕龙舟文化制定5年计划,逐步形成集文化开发、旅游观光、休闲度假、民俗风情为一体的龙舟文化产业园和产业带。”何炳祥说,将把龙舟文化优势转变为产业优势,围绕龙舟文化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大力扶持涉及龙舟文化产业的企业发展,催生和培育一批有自主创新能力的龙头企业和企业集团,增强文化产业的集群效应。
其次,塑造品牌赛事也是一个发展方向。
《佛山市文化升级两年行动计划(2015~2016)》中提到,要通过打造武术、龙舟等国际或国家级赛事,推动文化与体育融合发展。
在高建磊看来,除了组建职业化队伍外,打造职业赛事,也有助于佛山龙舟的产业化发展。他建议,每年佛山举办龙舟赛事可以按性别和不同的年龄段,分成不同的龙舟类型比赛,也可以根据龙舟竞技水平的高低进行划分。“还可以结合群众需求,将龙舟和一些群众喜闻乐见的其他项目相结合,增加佛山龙舟的趣味性和吸引力,让人们充分体验到其中的快乐和价值。”
“要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优化佛山龙舟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市场运作机制,激励更多的人、更多的民营资本、更多的技术投入到佛山龙舟体育文化中来。”高建磊坦言,目前佛山部分龙舟赛事周期较短,还未能形成成熟的产业链条,因此提升赛事的品牌化和市场化上,还有很大的空间。统筹/佛山文化周刊记者 龚瑜采写/佛山文化周刊记者 陈焯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