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学者作有机催化及含氟化合物的合成交流学术报告
5月22日下午,国内知名的有机氟化学专家、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研究员、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朱士正研究员,同济大学赵晓明教授以及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所赵经纬副研究员应邀莅临化学与环境学院作专题学术报告。
报告会上,赵晓明提出,利用烯丙基氯作为底物,在铱催化下与含氮杂环发生偶联反应,合成了取代的杂环衍生物。这些衍生物具有潜在的生物活性和药理活性。他同时还介绍了无机酸亚硫酸氢钠作为亲核试剂在铱的催化下发生烯丙基取代反应, 底物范围广,还可以用水作为溶剂,获得了较好的产率和对映选择性,并将其发展成一种有用的合成方法,应用于目标分子(如药物、功能材料等)或天然产物的合成。
朱士正使用单晶-X-衍射方法表征含氟分子的弱相互作用的特征,并对非共价相互作用(弱相互作用)进行了详细介绍。他认为,这种含氟的烷烃不仅与含氮的杂环中的氮原子形成弱键,还能与烷烃中的氢形成弱键。这种弱相互作用大大地影响分子的结晶形态,熔点和分子的化学性质与物理性质,为认识分子的多种行为奠定了基础。
赵经纬重点介绍了含氟化合物作为电解液材料在锂电池方面应用,比较了含氟的电解液与其他的电解液的不同, 特别是在锂电池的寿命和电容量方面的优势,提出了锂电池的研究方向和发展前景。
三位专家的报告深入浅出、图文并茂、精彩纷呈。会后,他们还热情地回答了师生们提出的各种问题,受到了与会师生的一致好评。 报告由有机化学研究所所长杨定乔教授主持,顾凤龙教授等学院教职员工和相关专业的研究生参加了报告会。
朱士正,主要从事元素有机化学研究,先后开展了“含氟活泼中间体”,“N-全氟烷砜基磷酰胺”,“带有含氟基团的活泼亚甲基类化合物”,“含氟重氮化合物的合”,“含氟叠氮化合物”等研究。目前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十五”重点项目“有机氟化学中前沿领域研究”,该项目同时也受到中科院知识创新工程的资助。迄今已发表国外著名刊物论文200余篇,申请专利11项,其中8项已授权,编著和译校专著三本。
赵晓明,留学美国八年,于佛罗里达大学、南加州大学(G.K.S. Prakash教授和诺贝尔奖得主G.A. Olah教授组)做博士后、高级副研究员。2008年4月经同济大学全球人才招聘引进同济大学化学系工作,任教授、博士生导师至今。
赵经纬,1999年进入中科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有机氟重点实验室工作至今。研究方向主要包括含氟化合物的化学转化、含氟化合物的弱相互作用研究、含氟功能材料的研究和应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