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期青春演播厅 | 这6名同学的精彩故事,你听了吗?

01.07.2019  16:01

6月14日晚

第17期青春演播厅如约而至

教信讲学厅内掌声雷动

6名华师学子开讲他们的青春故事

娓娓道来,令人动容

本期青春演播厅不同于以往访谈形式,六位优秀华师学子上台演讲,分别围绕“树立远大理想、热爱伟大祖国、担当时代责任、勇于砥砺奋斗、练就过硬本领、锤炼品德修为”,讲述他们的青春故事。当晚的青春演播厅,吸引了近300名青年师生参加,更多校友和师生通过华南师大手机教师直播网收看直播。五四精神,百年传承,华师人在路上。

(第17期青春演播厅现场)


树立远大理想

林铭亮

地理科学学院2015级本科生

国家奖学金”、第二届中国高校地理科学展示大赛三等奖、第十四届“挑战杯”广东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二等奖、连续四年获校优秀学生综合奖学金、连续三年获校“创新奖学金”、在CSSCI期刊发表论文1篇、“十佳砺儒学子”、“百名优秀共青团员”、“优秀党务工作者”。

新时代中国青年要树立远大理想。青年的理想信念关乎国家未来。青年理想远大、信念坚定,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无坚不摧的前进动力。”作为一个胸怀理想的地理人,林铭亮认为中国地理学的发展就是要发掘中国特色的人地关系,要让这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都能有中国人的脚印,都被中国人所坚守,让中国人与中华大地的情结永远地深种于祖国的每一个地方。他的理想是用学术研究,做好中国的地理学,深深地扎根在这片广阔的土地上。

2017年,林铭亮随专业实习团队前往湛江南三岛进行地理实习。岛上自发建立了乡镇公共服务中心,南三岛的东部有大片的林区,对抵御祖国南部台风发挥着重要作用,而这里却经济落后,社会服务资源匮乏,整一个小岛上只有一个卫生站,当地人希望可以在地图上找到他们的服务中心,让那些想要来支持他们工作的外界资源能轻而易举地找到他们。林铭亮没有想到,地图上的一个点不过是经线和纬线的交叉,但这个点的意义却如此重要,这个点可能是远在他乡的乡愁,这个点可能是守护家园的坚守。

地理学不仅研究陆地海洋,还研究区域中的人文风情。林铭亮在广州建设六马路社区调研的过程中发现,改革开放以来,这个小小的社区是外国人来到中国的第一站,是他们认识中国、了解中国并爱上中国的起点。同时,他们的到来也极大影响着这个地方的发展,如今建设六马路分布着许多异国风情的餐厅,是广州美食地图的必备打卡点。他将这种人与地的结合并相互影响的现象写成论文《族裔——文化经济和地方协调》,刊登在CSSCI《世界地理研究》学术期刊上。

立志而圣则圣矣,立志而贤则贤矣”,林铭亮想做这样一位地理人:用地图去讲述美丽中国的故事,让更多世界人民认识中国,走进中国,爱上中国。他是青年地理人林铭亮,他的心中有阳光,脚下有力量!


热爱伟大祖国

陈晓彤

教育信息技术学院2015级本科生

连续两年获“国家奖学金”、连续四年获校优秀学生综合奖学金、“十佳砺儒学子”、“百优毕业生”、“优秀共青团干部”、第15届中国大学生广告艺术节学院奖、第12届设计之都(中国·深圳)公益广告大赛影视类新人提名奖、广东省青少年网络文明志愿服务项目设计大赛优秀奖、华南师范大学第五届觅春柳戏剧大赛一等奖。

孙中山先生说,做人最大的事情就是要知道怎么样爱国。对于如何爱国,陈晓彤认为“青年一代应该将个人行动融入到爱国当中去,将个人的梦想融入到国家的历史进程中去,肩负起时代赋予的重任,仰望星空,脚踏实地,砥砺前行,以一生的真情投入、一辈子的顽强奋斗来体现爱国主义情怀。

参加华南师范大学第一期全球商业创新领导力训练营美国班,前往斯坦福大学、加州大学等名校进行交流学习的经历,让陈晓彤对祖国的热爱之情有了更深切的体会。“中国的新四大发明网购、高铁、支付宝、共享单车已经让外国人非常羡慕。但我想,更令人羡慕的还有生活在中国的那份安定、安宁、安心!”走出国门、离家在外陈晓彤强烈地感受到,祖国母亲是心之所系,情之所归,出国游学体验让她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了作为中国人的自豪感,我们华师学子以祖国为骄傲!

2017年12月,恰逢《财富》全球论坛在广州举行,世界500强、行业领军者汇聚一堂,晓彤迫不及待地报名了财富论坛志愿者,并成为了无人机团队的一员。晓彤当时的工作就是给无人机装电池、拆电池,从仓库运到试飞点,一个一个按阵型摆好。等待一天的试飞结束之后,再一个一个放回仓库保管。这份工作她坚持了15天。这个过程虽然很基础、很简单、很耗时,但当看到上千台无人机在海心沙上空组成的中国地图,当听到国际友人的掌声与由衷的赞叹声,她认为这一切都是值得的!

(陈晓彤与无人机阵型的合照)

虽然做的只是简单而平凡的事情,像萤火虫一般发着微光,但中国科技走在世界前列,需要任何一颗螺丝钉。而这也让晓彤知道我们青年一代应该如何爱国,那便是将个人行动融入到爱国当中去,将个人的梦想融入到国家的历史进程中去。


担当时代责任

洪佳文

音乐学院2017级研究生

第十八届华南师范大学研究生支教团队长、中国舞蹈“荷花奖”十佳作品奖、全国大学生艺术展演二等奖、国家奖学金、广东省优秀共青团员、贵州省西部计划优秀志愿者、连续两年获研究生学业一等奖学金、第六届岭南舞蹈大赛专业组金奖、广东省大学生“感动南粤”年度十大人物、华南师范大学“百名优秀共青团员”、参与国家艺术基金、国家社科基金课题。

鲁迅先生说,青年“所多的是生力,遇见深林,可以辟成平地的,遇见旷野,可以栽种树木的,遇见沙漠,可以开掘井泉的”。作为第十八届华南师范大学研究生支教团的一员,洪佳文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着青年潮头立的担当精神,本科毕业后,去到了贵州省黔西南州册亨县成为了一名支教老师,去体会“迎难而上,挺身而出”,用一年的时间,做一件终身难忘的事。

为了能让文化课基础十分薄弱的孩子们圆梦大学,佳文带着孩子们走上了“艺考”这条路。在距离艺考仅有4个多月的时候,洪佳文在支教学校组建了首届舞蹈艺术特长班。每天早上5点半佳文就要起床带着孩子们练早功,晚上12点才能结束一天的课程回到宿舍。就这样,原来一周7节课被生生加到了一周56节。

(洪佳文为舞蹈特长班的孩子授课)

功夫不负有心人,高考结束后,佳文所带的首届舞蹈特长班有20余名学生成功“圆梦”大学!孩子们激动地在收到录取通知书后第一时间打电话跟佳文报喜,他们都说:“洪老师,谢谢您!”在孩子们一声声朴实且充满深情的感谢声中,佳文感受到了教师这个职业的担当与神圣!

支教结束后,他选择了华师独有的岭南民间舞蹈文化研究与教学。他想通过舞蹈讲述岭南人自己的故事,挽救那些已经濒临失传了的非遗舞蹈,传播优秀粤舞文化,诠释中华民族传统美学精神与价值观念,为“文化自信”尽一份微薄之力。

(剧目《》剧照)

最近,佳文作为主要创编,通过剧目《》,把距今有1200多年历史但目前已失传的湛江民间舞“舞六将”成功复活并搬上广州大剧院《粤舞中华》岭南非遗舞蹈成果展的舞台。佳文说这只是个开始,他期望能以舞言志,以舞载道,以青春之我,躬身岭南舞蹈文化这片沃土之上,为中华进文明,为人类造幸福,为后代植精神!


勇于砥砺奋斗

陈柳青

化学与环境学院2015级本科生

国家奖学金、叶圣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2次)、“十佳砺儒学子”、学校优秀学生奖学金一等奖(3次)、创新奖一等奖学金、毕业生荣誉奖学金(“百优毕业生”)、广东省“环境风云”实验技能大赛团体特等奖、广东省本科高校师范生教学技能大赛一等奖、校“优秀共青团员标兵”、校“优秀学生干部”、曾接受央视采访登上CCTV2财经频道《经济半小时》栏目。

奋斗是青春最亮丽的底色”,来自粤西一个小村庄的陈柳青,用自己的努力奋斗书写出了青春最美妙的华章。从寒门子弟到村里的第一个研究生,柳青成功的背后,是咬紧牙关的坚持,破釜沉舟的决心;是卧薪尝胆的忍耐,甘之如饴的拼搏,是“狭路相逢勇者胜”的斗争精神,是“天将降大任于斯人”的时代担当。

在大四上学期,为了能参加广东省教育厅主办的本科高校师范生教学技能大赛,在比赛开始的一年前,陈柳青便着手准备。深知和其他选手相比,自身毫无优势,柳青无畏,她坚信“我有脑子,可以学习;有双耳,可以模仿。路是走出来的,成功是奋斗出来的。”柳青把自己的普通话录下来,找发音错误,听新闻联播,学播音腔,直面缺陷,攻坚克难;对着镜子练习微笑,反复试讲。一边吃饭一边观看往届的比赛视频,激发灵感,精益求精,追求极致。最终,陈柳青代表华南师范大学以总分第一拿下一等奖。

老是“”在实验室的柳青,身上总有股一言难尽的有机试剂味。曾经,她非常羡慕身边清香四溢的精致女孩。但当她成功在SCI一区发表论文,当她在广东省“环境风云”实验技能大赛中以总分第一获得团体特等奖,她就是自带香气的女子。别人看到她的光鲜,却不知道她背后付出的努力。她珍惜每分每秒,忙碌充实,几乎没有玩乐的时间,但她觉得付出的都是值得的,在奋斗中追梦、圆梦,而奋斗本身就是一种幸福。

柳青最后和同学们共勉:人的一生只有一次青春。现在,青春是用来奋斗的;将来的你,会感激现在奋斗的自己。让我们闻鸡起舞,登高望远,撸起袖子,加油干!


练就过硬本领

许曼玲

信息光电子科技学院2015级本科生

校一等奖学金、校二等奖学金、刘颂豪科技创新奖特等奖、刘颂豪科技创新奖一等奖、校创新奖一等奖、发表SCI论文2篇、国家好新闻二等奖、广东省好新闻一等奖、“百名优秀共青团员”、校“优秀学生干部”、校“优秀志愿青年”、财富论坛“志愿之星”。

新时代中国青年要练就过硬本领。青年是苦练本领、增长才干的黄金时期。“青春虚度无所成,白首衔悲亦何及。”工科女孩许曼玲给我们讲述了她大学四年中如何增长才干,练就本领。

A4这么大的本子,一本将近有四五十页,密密麻麻写满的都是文字和图解。这是许曼玲的笔记本,而像这样的笔记本她已经有了满满一书柜。许曼玲坚信“要练就过硬本领,首先要有过硬的基础,要跟上日新月异的技术更新,首先要有过硬的基本功。”每一次学习完一本课本,许曼玲都会从头开始,将庞大的知识体系一点点梳理并记录下来,形成了自己的专业图书馆。“这个过程很慢长,也很辛苦,但哪有一代青年人的成长又是轻而易举的呢?

为了利用LIBS技术探测土壤中的各种元素,曼玲做了千百次的实验,还经常四处灰头土脸地挖土,她的同学调侃她是“灰姑娘”。而她却说“正是因为有了这些近乎狼狈的时刻,才让我捧回成果的那一刻显得如此光鲜亮丽。”想要练就“硬核本领”,就是要如饥似渴地学习,孜孜不倦地尝试。

(许曼玲与诺贝尔得主费林加教授的合影)

除了掌握理工科的专业知识,许曼玲也没有忽略人文素养方面的培育。大学前三年的时间里,曼玲一直在校新闻社,担任深度部部长,负责人文稿件的采访撰写工作。从世界体育冠军、独立电影导演到各类科研大咖,这三年她有幸与许许多多不同的人接触,倾听他们的人生故事并用笔触记录下来。采访诺贝尔奖得主费林加教授的经历不仅拓宽了她的视野,以此采访写成的新闻稿也荣获国家好新闻二等奖。她说:“理工学子也可以做到文理兼备。我们既可以写代码也可以写诗歌,我们既能背诵麦克斯韦方程组,也能歌颂这美好的新时代。


锤炼品德修为

张恒亮

体育科学学院2017级研究生

连续三年获得一等奖学金、主持和参与科研课题8项,公开发表学术论文7篇(其中SSCI/CSSCI各一篇)、“广东省向上向善好青年”、“广东省励志成才优秀学生”、“广东省大学生自强之星”、“广东省众创杯创新奖”、“清远市时代楷模”、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最佳商业计划奖”、校“品学兼优·全面发展模范共产党员”、“优秀共青团员标兵”“优秀学生标兵”、“勤工助学之星”“挑战杯金奖”。

人无德不立,品德是为人之本。止于至善,是中华民族始终不变的人格追求。习近平总书记说过:“青年人要在奋斗中摸爬滚打,体察世间冷暖,从中找到人生真谛、生命价值、事业方向。”来自体育科学学院的张恒亮的经历对这句话进行了很好的诠释。

在他14岁那年,他失去亲爱的父亲和爷爷,还没来得及从失去至亲的痛苦中走出来,他便肩负起照顾家庭的重任。因为之前给家人治病已经向亲戚朋友借了不少钱,沉重的债务使得原本不富裕的家庭几乎陷入贫困绝境。他向曾伸出援手的亲友许下一定还债的承诺。从那时候起,他开始更加频繁地利用周末和节假日的时间外出兼职。他不仅帮家里偿还了大部分的债务,解决自己的学费和生活费问题,而且还有了一点积蓄。正如习近平总书记说的那样,用勤劳的双手和诚实的劳动创造了属于自己的美好生活。

(张恒亮跟随志愿者探访五保户)

做人要有一颗懂得回报的感恩之心,在我们家最困难的时候,如果没有国家的低保政策,如果没有亲友的慷慨援助,我今天绝不可能有机会站在华师的舞台之上。”大学期间,张恒亮坚持每年暑假跟随志愿者团队到清远贫困山区探访农村五保户,坚持每年通过慈善公益组织为一些在生活上比他还要困难的寒门学子捐款,“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献出一份爱心,那说不定就会有多几个、多几十个甚至几百个像我这样的幸运儿能够走出大山,去到自己想去的大学,能够实现自己的梦想。

回忆起母亲对他的勉励,恒亮一度话语哽咽,在师生们的掌声鼓励下,他继续了分享。那段艰苦的岁月锻炼了他的坚强意志,坚定了他的前进脚步,打牢了他的道德根基,使他能在人生道路上走得更正、走得更远。只有坚持恪守正道,在奋斗中摸爬滚打,诚诚恳恳做人,踏踏实实做事,才能在新时代的舞台上书写壮丽的青春!

习近平总书记曾言:中国青年是有远大理想抱负的青年!中国青年是有深厚国家情怀的青年!中国青年是有伟大创造力的青年!无论过去、现在还是未来,中国青年始终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先锋力量!


五四精神,百年传承

今日到我,壮志在我,传承有我!


政治与行政学院 2017级 陈锦珊

一代青年有一代青年的使命与担当,每一代青年都应书写出属于自己时代的新篇章。你走过的每一条路,你承受过的每一次苦难,时间终究会给你答案。今晚六个闪亮的华师学子,用他们最真挚的言语,最有说服力的成长,渲染着在场的每一个人。今日台上的华丽,离不开昔日台下的努力。他们发出了新时代华师的最强音。今日成为青马人,就应努力向优秀看齐。希望未来的自己和他们一样,听着习大大的谆谆教诲,努力成为下一个闪闪星光。


教育信息技术学院 2018级 董思伶

今晚在现场听完后感受颇多,从演讲中的精气神中就带给我一种独特的感染,后来,不管是学长学姐们艰苦卓绝的奋斗,亦或是外出学习与交流的神采飞扬,在志愿岗位上的任劳任怨,还有即使经历了无数磨难依然坚守在自身岗位的坚韧不拔,都触动着我,不断砥砺着我,这也让我明白了我该如何规划我的大学生活与课余生活,希望2022年6月的我可以毫不后悔地告诉自己这四年你过得也很精彩!


生命科学学院 2018级 冯静茹

这一期是六位优秀华师学子讲述自己大学的奋斗故事。他们的闪光点各不相同,但一样的是他们对自己的严要求高标准,对人生目标的明确和高度的责任感,促使他们在各自的领域越走越远,走出了灿烂的青春路。我想,作为新时代新青年,更应以师兄师姐为榜样,深刻地认识到“今日到我,壮志在我,传承有我”。

作者/通讯员:赵颖曦 | 来源:校团委 | 编辑:李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