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被社交软件“绑架”了吗?

20.06.2014  13:03

  ●见习记者  刘晓娟

  智能手机彻底改变了人们互相联系和获取信息的方式,几乎所有知识和信息都能通过智能手机获得。但这种高度连通性也有副作用。有调查显示,中国智能手机用户的时间正越来越多地被QQ、微信等各种移动社交软件占据,人们上下班时间没有了明确的界定,越来越多的人进入了“无意识加班”。

   1

  网友观点

  @梅州大新城:这是时代与信息社会的进步,给人们带来十分多的便利,随时随地可以多方面了解信息以及处理信息!无意识的加班如果能够及时解决一些紧急事情,有什么不好呢?

  @明君mj:长期依靠社交软件工作的人更容易产生网络社交依赖,要注意合理规划时间,把用在网络的精力合理分配到现实生活中。

  @林启明:结束了一天工作之后,可以切断无线网络信号,关闭聊天软件。

  @23108801q:“无意识加班”还得靠自己控制,比如:下载个软件,自己控制每天的流量。

   2

  市民吐槽:上司随时“遥控”

  日前某媒体发布的一份调查报告显示,在中国,智能手机的渗透率接近100%,而手机用户打开手机80%的时间是在使用社交软件——微信;80%的白领手机24小时开机,其中29%的时间在谈工作。调查结果还显示,媒体人、公务员以及公司的行政人员最有可能用微信“聊工作”。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不少市民都觉得社交软件模糊了工作和生活的界限,“变相加班”让上班族失去了自己的个人空间。在梅城某公司人事部门工作的罗小姐就深受“移动办公”的困扰。她告诉记者,上司通过手机和微信随时随地给她安排工作任务,从来不分是否办公时间,这给她很大压力。“领导想到什么事就找我,一天N次,但又并不是很紧急的工作,完全可以第二天上班再安排下来。” 罗小姐说自己曾在晚上12点接到上司的工作电话,现在手机24小时不敢关机。 对此,罗小姐心中怨言不少,却又不敢直言,“现在工作都不好做。”

  而在广州一家广告公司当客户主管的小维则表示,自己已经有“接电话恐惧症”和“看微信恐惧症”。“老板会在QQ和微信的工作群里发一些链接,都是必看的;现在客户也会在微信上谈工作的事情,有时看到一大堆未读语音信息,恨不得把微信卸载了!”小维还说,有这样经历的并非只有她一个,“基本上所有广告圈的人都是这样吧,手机从来不关机的。”

   3

  专家建议:多调整自己的心态

  其实,“无意识加班”并非“中国特色”,而是全球通病。调查显示,在全球,46%的人认为在工作中使用社交软件可以提高效率;在欧洲,70%的主管在休假中也要随时与公司保持联系。

  那么,有没有现实可行的方法可以摆脱社交软件的“绑架”呢?广州市社会科学研究院高级研究员彭澎认为,这并不容易做到。“首先,除了《劳动法》规定了8小时工作时间之外,我们国家对员工的休息权并没有进一步、更明确的保护条例。而一些欧洲国家,像德国就有法律,严格限制管理人员在工作时限之外联系员工。”彭澎说,这样的法制环境,加上我国有以“主动加班为荣”的办公室文化,摆脱“无意识加班”的难度显而易见。目前来说,也只能靠个人调整心态,摆正工作与生活的位置,尽量避免被无处不在的社交软件裹挟变成“工作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