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远比想象中强大
为什么明明知道应该做什么,却总说“等一下再做”?为什么一次次咬牙跺脚发誓改变,却都以失败告终?为什么起誓、赌咒、让别人监督,甚至求助于心理医生都不管用?这是因为你的心智模式总待在“舒适区”里。你对自己太客气了!
挪威最顶尖的心智训练师贝特朗·拉森认为,所有挑战都是心智挑战,唯一真正的对手就是你自己。如果目标达不到,多半都是对自己手下留情。因此,曾在空降兵特种部队服役多年的他,创制出了一套融合了军训、心理学和成功人士经验的“贝特朗心智训练”,让读者可以掌控自己心智、超越极限,抗拒诱惑、克服困难、驾驭意志力、强化心理素质,让你经历“找到最好的自己”!
全面审视你的人生
你或许想改善自己的表现,发挥出更多的潜力,想给自己设定目标,也愿意努力实现目标,但你不知道该从哪里着手,不知道该如何迈出第一步。如果你带着自己的故事找到了我,我就会告诉你,首先要全面审视自己,摆脱对自己的偏见,好好观察自己和自己的人生。从旁观者的角度来看,你的生活究竟是什么样子的呢?
根据所谓的“战略思维”,你需要和审视的对象保持一定的距离。但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很少能保持这个距离,也很少有属于自己的时间。日常生活是由一系列琐事组成的。你得准备早餐,送孩子上幼儿园,付账单,开家长会,修剪草坪。职业生涯也是一样。你得回复电子邮件,打电话,处理堆积如山的文件,出席一个又一个会议。如果你是一名运动员,你就得完成当天的训练任务,换装,吃饭,训练,休息,跟培训主管谈话,写训练日记。当一天结束的时候,你已经疲惫不堪。晚上上床睡觉的时候,你心里很清楚,明天也会和今天差不多,不会有什么重大变化。
或许你只是没有采取正确的行动,或许你只是没做自己应该做的事。或者说,你做了很多正确的事,但没有全心全意地去做。你一直走在同一条轨道上,但它不一定能把你带到你想去的地方。跳出这条轨道并不容易,但只要你愿意,你就能做到!
如果别人能做到,你为什么不可以
“意识到生命的短暂”只是全面审视人生的技巧之一。我经常教给客户另一个技巧,那就是把自己和别人联系在一起,并对自己说:如果他能做到,那我也可以。我小时候,家里有一套名人传记。我很喜欢读托马斯·爱迪生、居里夫人、路易·巴斯德、莱特兄弟和约翰·F.肯尼迪的故事。随着读的书越来越多,我渐渐发现,他们中许多人的家庭背景比我糟糕得多。后来,我又发现,家庭背景不好其实是不少名人的共同点。老天是公平的,很多取得非凡成就、充分发挥潜力的人,都有鲜为人知的悲惨经历。我提到这一点,是为了解释我是怎么顺利通过空降兵入学测试的。这一点对我有很大的激励作用。决定你成功与否的,不是你的智商,不是你的成绩,更不是你父母的财产,而是你如何引导自己的思维。这就是为什么下面这些问题很有意义的原因:
·如果他们能做到,那我为什么做不到?
·如果这些销售员、律师、经理、分析师、政治家、艺术家的表现能得到大幅改善,那我为什么做不到?
·如果他们能成为世界冠军,那我为什么做不到?
别拿自己和别人比,只做最好的自己
如果你拿自己的处境和世界上绝大多数人相比,你就会碰上我作为挪威的心智训练师面临的挑战。挪威或许是世界上最适合居住的国家。我们生活富裕,至少别人是这么说的。这句话暗藏着一个心照不宣的警告:你们就别抱怨了,毕竟地球上还有很多人连温饱问题都解决不了。
我不是说我们不应该因为生活在富裕的国度而心存感激。我们当然应该感恩。但你不能总是和条件比自己差很多的人做比较。当然,这么做能让你全面审视人生,但对我们大多数人来说,认识到这一点不会促使我们采取行动,甚至可能会导致相反的结果。它似乎在告诉你:满足于你已经有的东西吧,因为这个世界上有人过得比你还糟。
如果你认识到这一点后,会把一半的薪水捐给有需要的人,或是立志成为医生,将毕生的精力投入于帮助非洲贫困儿童,那我就不说什么了。你才不会对自己说:我今天得好好表现,因为我过得比世界上很多人都好。这对你起不到激励作用。我们不能总是拿自己和别人比较,而应该和给自己设定的标准做比较。我们希望能达到标准,梦想能实现目标,因为这些标准和目标对我们有激励作用。
如果一位客户来找你,开始抱怨自己的生活工作实在让他不堪重负啊,没法在生活和工作之间找到平衡啊,自己怎么就没有摊上个好老板啊……那么,你没有必要告诉他,世界上有很多人过得比他还糟糕。你看,这位不幸的客户心里早就勾画出了自己“该有”的生活。他拿自己和想象中的自己做比较,所以会觉得苦不堪言。
你越是有竞争意识,就越容易拿自己做标杆。这其实是成功的起点。人生赢家敢于做自己的标杆,也敢于大胆畅想。我就以挪威著名的越野滑雪射击运动员奥莱·埃纳尔·波姆达登为例来说明这一点吧。他在接受采访时透露,他走向成功的动力在于始终以自己为标杆,不断衡量自己的表现,分析如何改善自己的表现。
全面审视你的一生也和“态度”有关。如果你的目标是“无论如何,都竭尽全力做到最好”,那你肯定很善于全面审视人生。在结束职业生涯后又过了很多年,棒球界传奇人物乔·迪马吉奥去参加了一场在纽约举行的表演赛。赛前预热时,他做了一系列复杂的准备动作。迪马吉奥投入其中的热情使其他球员大为惊讶。有人不禁发问:“乔,你都退役这么久了,赛前做准备怎么还这么卖力?”迪马吉奥回答说:“你永远也不知道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事,可能有些人从来都没有看过我打棒球呢!”
世界著名的重量级拳王穆罕默德·阿里说过,如果不是做了拳击手,他很可能会成为垃圾清洁工。如果真是这样,他也会成为世界上最优秀的垃圾清洁工。
我在做演讲和与客户交流时,常常会用到这个例子。无论你是秘书、企业高管、垃圾清洁工还是世界顶尖的运动员,如果你的目标是竭尽全力做到最好,那你一定会时常感觉很棒。请拿自己和自己做比较吧!
让定期审视人生成为习惯
在某些情况下,我们更容易全面审视人生。比如,当你听见除夕钟声敲响12下的时候;当你深夜独自驾车行驶在公路上的时候;当你在夏日清晨凝视海上日出的时候。
·我过上了自己想要的生活吗?
·在生活中,我有没有走在正确的轨道上,有没有找到自己的位置?
·我要怎么做才能让生活和工作取得平衡?
·我工作的时候真的竭尽全力了吗?
·我真的在努力做到最好吗?
·我有没有直面自己要应对的问题,好朝着自己的目标和梦想更进一步?
问题在于,我们大多数人很少考虑这些问题。我们会忘记它们的存在,直到除夕的钟声敲响12下。我们没有时间去应对或深入探讨这些问题,也没有时间去理会它们。在这种情况下,这些问题根本没有意义。
这就是为什么很多人都来找我做咨询。这让他们有机会在一段时间里系统地关注自身,争取达到预期的效果。
只有当你不断重复“全面审视人生”的时候,这么做才会有效果。当你习惯性地全面审视人生的时候,我在上面列出的那些想法就会成为你的一部分,变成你的行为习惯。你甚至不必提醒自己这么做,就会不由自主地想到它们。“全面审视人生”关注的是对日常生活中的琐事做出正确的决定。现在,你可能已经注意到了,我是多么强调“做决定”。在这本书里,我会不断强调这一点。
我常常惊讶地发现,自己身边最有才华的人,往往是最擅长全面审视人生的人。那些活得最真实、梦想成真、总是感觉良好、始终致力于实现目标的人,往往比其他人更经常审视人生。实际上,他们每周都会这么做。这会提醒他们,他们是什么人,现在处境如何,未来的目标是什么,也会提醒他们,走向成功只有一次机会。这同样适用于企业。企业通常比个人更懂得提出根本性问题:
·我们是谁?
·我们想变成什么样子?
·我们的价值观是什么?
·我们的身份认同是什么?
·我们的愿景是什么?
你可以选择如何全面审视人生。你可以从“人生苦短”入手,也可以想一想“有处境比我还糟的人取得了成功”,或是拿你和自己内心的标准做比较。最重要的一点是,你要了解这个工具的作用,学会如何使用它,养成定期审视人生的习惯。
如果你能全面审视人生,也能把问题看透,你就会得到以下启示:生命是上天的馈赠,你只有这么一次机会。我想用苹果公司创始人史蒂夫·乔布斯在斯坦福大学的一段演讲来结束这一章。
当我17岁的时候,我读到了一句话:如果你把每一天都当作生命中最后一天去生活的话,那么有一天你会发现你是正确的。这句话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从那时开始,过了33年,我在每天早晨都会对着镜子问自己:如果今天是你生命中的最后一天,你会不会完成你今天想做的事情呢?当答案连续很多次都是 “不是”的时候,我知道自己需要改变某些事情了。
“记住你即将死去”是我一生中遇到的最重要的箴言。它帮我指明了生命中重要的选择。因为几乎所有的事情,包括所有的荣誉、所有的骄傲、所有对难堪和失败的恐惧,在死亡面前都会消失。我看到的是留下的真正重要的东西。你有时候会思考你将会失去某些东西,“记住你即将死去”是我知道的避免这些想法的最好办法。你已经赤身裸体了,你没有理由不去跟随自己的心一起跳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