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专访侯一钊院士——“希望传承先祖教育之志”
●本报记者 袁晓敏
刚下飞机,侯一钊院士就赶往祖籍地梅江区金山街道周溪村蓝塘侯屋,踏入祖父曾居住过已略显破败的老屋,翻看侯氏族谱、与宗亲们聊天。50多年来首次归乡,侯一钊感受到了浓浓的乡情。而提起回乡讲学,他直言这是对其先祖侯安国教育之志的一种传承。在嘉应学院讲学期间,侯一钊院士接受了本报记者专访。
近乡情怯 感念先祖
侯一钊的祖父侯优郎年轻时离开家乡,前往印尼打工。“那时家庭生活困难,我父亲由我姑妈接回来在湛江读书,所以姑妈就像是我的奶奶一样。”侯一钊说,如今姑妈的坟墓已安置在故乡,归乡拜祭姑妈、先祖和寻根是他一直以来的愿望。
“比较惭愧的是我不会讲客家话,总有一种近乡情怯的感觉,但回乡寻根的愿望却越来越强烈。”侯一钊表示,他一直认为自己就是客家后裔,梅州就是他的根。
回到家乡,侯一钊感触最深的是乡亲们对教育、对培养下一代的重视。侯一钊表示,他的先祖侯安国于宋淳祐年间来梅传经讲学,使梅州文风渐兴。之后,梅州崇文重教风气一直延续至今。
提起先祖的事迹,侯一钊满怀感念,希望能身体力行,传承先祖的教育之志。“我父亲在最艰难的时候也未曾放弃学习,并一直要求我们无论什么时候都要想办法接受教育。”如今,侯一钊已成为一名传道解惑的名师,带出数十名博士生,在国际上多有建树。
回乡讲学 感恩良师
1977年刚恢复高考,年仅15岁的侯一钊考入了华南工学院(华南理工大学前身)应用数学系,开始与数学结缘。此次回乡,侯一钊在嘉应学院国际会议中心跟学子们分享了他的学习成长经历。
大学期间抽象的数学概念,一度让侯一钊感到压抑,最后做毕业论文时他便简单了事,却受到了老师的严厉批评,称他完全没有自己的思考和创新,让侯一钊开始慢慢“开窍”。他坦言:“学习的路上我摔过跤、也有过迷惑,但每次都遇上良师指引。之后自己便明白了学习路上没有捷径的道理,一步一个脚印走下去才有了现在的成绩。”
1983年,侯一钊前往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留学。刚开始,他修读的应用微分方程课中,老师设置了非常难的题目,需要课后花大量时间反复思考。他说:“在老师的启发下,我开始认真思考感悟并有所收获,才第一次明白独创性的重要性,而我后来在应用数学方面得到的肯定,也很大程度上来源于我研究的独创性。”
采访中,侯一钊还提及同在数学领域且均祖籍梅州的知名数学家丘成桐。他表示,虽然两人研究的领域不同,但却是非常好的朋友,而他们的成就都来源于脚踏实地的研究和思考。
侯一钊表示,回乡讲学主要就是把自己学习、研究路上的故事分享给大家,希望能够给学子们一个启发。“我父亲一直希望我能回乡讲学,将先祖的教育之志传承下去。我希望现在的学生要学会脚踏实地努力,同时也要敢于突破自己、挑战权威。”
侯一钊院士简介
侯一钊,男,1962年生,祖籍梅江区金山街道周溪村蓝塘侯屋(原梅县东郊乡蓝塘村),梅州早期文化教育先贤侯安国的二十三世裔孙,现任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应用数学系主任、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应用数学和计算数学,在流体力学、多尺度问题、非线性偏微分方程等方面有许多独创性成果。2004年获有“华人菲尔兹奖”之称的晨兴数学奖金奖,2005年获美国应用与计算力学会的计算与应用科学奖,2011年成为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