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军:相信实干才会成功

23.05.2014  11:50

  【人物简介】


侯军近照。

  侯军:祖籍梅城中高峰。1967年生于香港,1986年在英国里兹大学留学,一年半后回港创业,成立香港侯陆新 (父子)企业有限公司,主要经营纺织品、制衣和油茶种植;1991年加入香港辅助警察队,坚持至今,2010年获特区政府颁发长期服务勋章(警队)。目前担任香港嘉应商会常董、香港工商专业协进会理事、香港梅县同乡会副监事长、政协广东省(港澳)委员、广东省梅州市青联特邀常委、香港梅港青年交流促进会副主席、广东外商公会青委会常务委员、香港广东客属社团联合总会兼青年副部长。

□ 本报记者 吴 优 通讯员 林 煌 实习生 杜楚叶

  “对家乡我很‘偏心’”

  记(以下简称“记”):侯军先生,你是在香港出生、长大的,第一次回家乡梅县是什么时候?对家乡印象如何?

  侯军(以下简称“侯”):我父亲祖籍是梅城中高峰,母亲祖籍是雁洋南福,他们很小的时候就到香港了,而我和弟弟是在香港出生、长大的。从我很小的时候起,爷爷、父母都很强调我们是客家人,不能忘本忘根,不能丢了客家人勤劳、诚实、上进、爱国爱家的传统美德。所以,我从很小的时候就知道,我虽然住在香港,但我是一名客家人。

  第一次回家乡是 1975年,当时我8岁,爷爷和爸妈已经几十年没有回过家乡了,特别想念,爷爷便带着我们一家回来寻根问祖。我记得那时家乡还到处都是黄泥路,很“乡下”,印象特别深刻的就是上厕所,那是名副其实的上“茅房”,里面几块木板架着,下面是个大池,看得到池里面和木板旁有虫子在动,很臭很脏,真是很不习惯,回去的那几天基本上都没怎么去上厕所,能忍则忍。那次之后很长一段时间没再回来,直到上世纪90年代我加入嘉应商会后第二次回梅,当时感觉梅州与我第一回看到的已完全是两种感觉,路修好了楼多了环境好了。现在我基本上两三个月会回来一次。

  记:你对家乡有着怎样的感情?

  侯:我去过全世界很多地方,都没有什么特殊的感觉,也没有什么冲动去为那些地方做些事情,但梅州不一样,我总想着要为家乡尽份力,有好的东西总想着要留给自己的家乡,我还打算等交通更加便利时,把公司的中国总部设在梅州。或许这就是我对家乡的“偏心和偏爱”吧。

  记:听说你对客家文化很有兴趣,你觉得客家文化还是西方文化对你影响比较深?

  侯:加入嘉应商会后,我去了有很多客家人的地区,比如江西赣州,河南郑州等等,因为自己是客家人,所以我很热心去了解客家文化。有句话说:“有地球人的地方就有客家人”,一点也不假,香港也有很多客家人,特别是新界原居民大部分都是客家人,他们的祖辈一两百年前已移居香港了,他们还保持很多客家人的传统。

  任何文化都有它的特点,我们要取其精华,如西方文化的开明、开放,对各种族各民族的大度包容,客家文化的崇文重教、勤奋正直、重礼仪、重孝道等等,这样才会有进步。客家人给人感觉是硬骨头,有志气,性格耿直,无论多苦都要办成事,从这一点上看,我是个典型的客家人。(笑)

  “我的公司的企业精神是实干”

  记:你现在的公司名称是侯陆新(父子)企业有限公司,是因为你接手父亲公司的缘故吗?

  侯:不是,我现在的公司是我自己创立注册的,取这个名字是为了纪念我的父亲。当年我在英国曼城留学,才读了一年半左右,就接到父亲病重的消息,只好休学回香港,1987年底,也就是我回来一个多月后,父亲就去世了,我便接手父亲的金富贸易公司。在此之前我从来没有接触过公司的事务,接手后发现,因为父亲病了一段时间,公司基本上已经快结业了。

  当时我面临两个选择,要么继续做贸易,把快结业的公司重新扛起来,要么结束金富,转行自己创业。做贸易这行是很讲“关系”的,父亲走了,“关系”也就没了,对我这样一个只接触过学校的人来说,做贸易风险太大,所以我考虑转做其它行业。

  有句俗话说:“时势造英雄”,我很幸运,创业时遇上了好时机,当时很多英国布厂想要进攻香港市场,在香港寻找合作者;香港当时刚刚开始有自己的服装品牌,需要大量外国布料。更为幸运的是,我在英国留学时认识一些朋友,他们对英国的布料商很熟悉,介绍了很多布料商给我,我可以直接从欧洲进口布料,卖给香港的品牌厂和批发商。所以,我干脆做起了制衣业,那时订单不愁,一直追单,生意非常好。

  记:那会不会很辛苦?有没有印象特别深刻的事?

  侯:刚开始创业很辛苦,租一间办公室,注册了公司,但员工只有我一个人,每天白天见客户,晚上则要发传真给欧洲的供货商,告诉他们需要什么货,白天晚上连轴转,非常辛苦。这种情况持续了半年左右,终于打开了局面,开始请工人,组建自己的公司团队,慢慢走到今天。

  记:你在上世纪90年代开始进军内地市场,但却经历了挫折,能谈谈这段经历吗?

  侯:1995 年我们在深圳设立了第一家办事处 (后来搬去了广州)。由于那时不了解情况,又没有加入嘉应商会,对于进攻中国内地市场信心不足。认真分析了形势后,觉得中国内地经济一直在发展,如果进军内地市场成功,对公司的发展会是一个很大的机遇,于是考虑在深圳先“试水”。但是深圳的市场反应很小,因为当时他们还基本上在用国内的布料。

  怎么办?当时我坚信一点,只要坚持下去,就会有转机。我们组织去上海虹桥参展,基本上没有效果,但我们不放弃,年年都去参加,一去就跟人宣传介绍我们的布料,等于是在那里做了四五年的广告。功夫不负有心人,后来内地逐渐对外国布料有需求了,那些厂商最先想到的就是我们公司。我记得内地给我们的第一个订单,是来自深圳的一个女装品牌,后来越来越多内地品牌都向我们订货,1998年左右,我们公司的客户基本覆盖了全中国。现在公司的中国总部设在广州,制衣厂设在番禺,上海、北京等地都有办事处。

  现在香港的 市场 已经饱和了,台湾也已经不需要从香港拿货了,所以我们公司现在的主要精力就集中在中国内地,与内地五十多家品牌建立了稳定的业务关系。

  记:你觉得是什么让你逐步成为独当一面的企业家?

  侯:我一直相信,不管成功与否,只要去做了,就起码有一顿饭吃。我的公司的企业精神就是实干,光说是没用的。我给员工灌输的观念是,不管你学历高低,你只要肯去做,机会一定给你。所以,我的公司招人一般不太讲究学历,但对人品比较看重。

  记:公司下一步有什么计划?

  侯:现在做布料,做制衣,下一步准备做高山茶油深加工,已经在我母亲的老家雁洋镇南福村种植了茶树。

  “慈善不是看你捐多少,而是要用心、坚持去做”

  记:你参加了很多与梅州有关的团体,如嘉应商会、梅港青联等,并担任要职,这些团体对促进梅州发展起着什么样的作用?

  侯:我参加的这些团体一直在做促进香港梅州两地的交流的工作,还有进行支持贫苦大学生,支持梅县政协医疗卫生等方面的活动。这些团体的每个成员都是拿出心来为梅港两地发展做实实在在的工作。

  记:你是怎么看待“慈善”的?

  侯:我觉得“慈善”不是看你捐多少,而是要用心、坚持去做,像扶助一名特困大学生,起码要坚持八年。另外,回馈社会,除了出钱,我觉得也要干些实事。在金钱方面,我长年资助贫困大学生,为医疗卫生捐资等;身体力行方面,我在香港做辅助警察,驻守尖沙咀,从1990年到现在有20年了。

  记:你现在是两个孩子的父亲,可工作这么忙,有时间陪他们吗?

  侯:在客家人的传统里,家是很重要的,我爷爷、父母经常向我灌输客家人的观念,所以我也很重视家庭。我现在有两个儿子,大儿子11岁,小儿子6岁,正是需要家长陪伴的年龄,所以不管多忙,星期六日及公众假期我基本上不应酬、不工作,陪家人爬山、运动和旅行。

  【 快问快答】

  记:作为客家人,体现在客商身上的最大魅力是什么?

  侯:坚持、肯干。

  记:在创业过程中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侯:自己的付出和坚持得到回报和肯定。

  记:人生最大的财富是什么?

  侯:有能力回馈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