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墨客 | 侯山河:一个温州人在东莞的异乡书写

26.11.2020  16:04

东莞作家圈,侯山河颇有几分传奇色彩,他不仅是个作家,还是个商人。来莞打拼20年,置身于这场波澜壮阔的社会变革,侯山河感受着这个时代的发展变迁。他曾经以为事业成功后就会头也不回地离开东莞,最后却发现,自己早已和东莞紧密相连,那些艰苦的创业经历,东莞这座城市的巨变,都已源源不断成为他笔下丰富的文学素材。

东莞有说不尽的故事,我很感恩这座城市。”近日,侯山河带着他的第四部散文集《知秋房记》接受了东莞日报记者的专访,他表示,接下来将更多地关注东莞题材和东莞故事,为东莞写一部能流传下来的作品。

创业期间将文学深藏内心

我是在走投无路的时候来到东莞。

提及2000年与东莞的第一次邂逅,侯山河至今记忆犹新,那年他35岁,坐着绿皮火车,离开此前待了7年的城市,奔赴人生的下一站,内心充满悲凉的“沧桑感”,更有着“对命运挑战的宿命感”。

不过一踏入东莞这片土地,他就有种预感,这地方“来对了”。侯山河说,来莞时恰逢冬季,和北方萧索的冬天不同,东莞的冬天树木繁盛,鲜花簇拥,处处都是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当时内心非常振奋,对未来充满了信心。”侯山河形容,初到东莞的生活仿佛一张崭新的白纸,等待着绘就新的蓝图。

他在东莞的首站,是寮步一家工厂,在厂里一待就是三年,2003年,他迎来了一个创业的机会,在电子元件和工业区里找到了自己的突破口。当时,东莞在他最初的目标地图上,仅仅是一个谋生挣钱的地方,他曾许下“等赚够了钱一定头也不回地离开这个城市”的誓言。

来莞之前,侯山河已是当地一位小有名气的作家,来莞后,为了生存和创业,他有十年的时间没有再写作,“从2000年至2010年,我从来不提作家的过往,也从不谈论文学,将文学深藏于内心。”许多年后,他形容自己那段经历是为了生存“隐姓埋名”。

来莞的第一个十年过去了,侯山河的创业走上了正轨,他拥有了自己的房子和车子,一个为了“赚钱”开始的奋斗,终于在东莞得到了满意的回报。

生活稳定之后,他生活中接触的大部分都是生意人,喝酒、打牌的生活标配让他感受到精神的空虚,在他的内心深处,时常感受到文学的召唤,夜深人静的时候,他曾叩问自己,“人的欲望会不断膨胀,在金钱这条道路上的追求永无止境,是要继续追逐金钱名利,还是应该有更高品质的精神追求?

侯山河最终回到了文学,对自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个作家应该遵从自己的内心,从内心出发去写作”。于是,十多年的艰苦创业经历,东莞这座城市的巨变,都有了出口,变成了一个作家丰富的文学素材。曾经流下的汗水,当业务员时走过的每一条路,突然都通向了文学的方向。

一个温州人在东莞的异乡书写

侯山河从小说创作起步,长、中、短篇小说,都有过许多成功的案例。2013年,他成为东莞第四届签约作家,创作的长篇小说《诺兰的索桥》,讲述了打工妹诺兰的求职、爱情和生活。

近年来,他开始转型写散文,除了《知秋房记》这部新散文集,2018年,他出版了散文集《知秋房拾稗》,近期,20多万字的“知秋房”系列第三本散文集也正准备结集出版。

他的新书《知秋房记》,共四辑37篇,作者把东莞与浙南两个地理意义上的符号,放置到时代变迁的坐标上,融合作者独特的生活体验和视觉,以诚挚的笔调,对人、事、物,予以激昂赞颂或低首沉吟,描绘了时代画卷中一幅幅生动图景,表达了独特的生命体悟与人生怀感。

知秋房记》第一辑中,《东莞的雨》《东莞的按钮》《熔炉、铁与东莞的冷却》《归栖之地》《我抚摸的是谁的伤口》《幻城里》《归栖之下》等六篇散文,是书中书写东莞生活的重要篇章,叙述着东莞人熟悉的故事和情节,是每一个在莞生存的人共同拥有的记忆。

在作者侯山河的眼中,这一辑写东莞的部分分量极重,“虽然仅仅只有4万来字,但是在我个人有限的生命里,所倾注的情感分量,远远超过这个数字。”侯山河说,东莞在他心里的分量,已经胜于40万字,甚至于400万字,“假如我套用米兰.昆德兰的一部作品名字,那就叫做《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

广东省作家协会散文创作委员会副主任詹谷丰曾高度评价《知秋房记》,认为该书展示了一个作家的真实面目,他用真诚的文字和个人的亲身经历切身体验,让读者看到了一个温州人在东莞的异乡书写,彻底颠覆了詹谷丰对那个在城市之间穿行的生意人的认识,并在那些朴实的文字中产生了强烈的共鸣。

商海浮沉保持作家底色

我写得很笨,很沉重,也很慢。”侯山河说,他的写作不像其他作家那样轻松自如,下笔千言,在他的文字中,可以看到超越工厂流水线的艰难曲折和辛苦,更难得的是,作为一个严肃的创作者,他对文字的敬畏,写下的每一篇作品,甚至每一个汉字,都是心灵的敞开,是情感的流露。

虽然在商场摸爬滚打多年,但熟悉侯山河的人,都能感受到他那颗文学初心,他坚称,“一个真正的作家,哪怕涉足商业,内心也应该保持自己的底色,有文化的积淀。”侯山河说,自从爱上文学的那一刻起,文学淌在血液里的基因就不曾改变过,无论你从事什么行业,只要你爱文学的心不变,作家的底色就不会改变。

在他看来,一个作家活着与否,要看他有没有珍惜过、敬畏过自己的文字,看他有没有把自己生命中的思想与血液融入字里行间。它的一字一句,都在为自己所构筑的陵墓添砖培土,“一部优秀作品的完成,应当是作家精神生命的一次延伸。

光阴飞逝,20年弹指一挥间,当年喊着“赚够钱就头也不回离开”的侯山河,不得不再次感叹,“来东莞是今生最正确的选择。

或许从骨子里,他就是一个感恩的人,他对东莞这座城市的感情,不是收获之后的空洞抒情,在散文《归栖之地》的结尾,他显然动了真情:东莞是我的衣食父母,我向她索取了金钱,索取了汽车、房子,我感到自己只有索取,而没有感恩,没有反哺,真的想“头也不回”,这是否有点自私?我要带走东莞给予我的,而我,却没有让东莞留下我的,难道就不觉得亏欠与愧疚?

进入知命之年,侯山河逐渐远离商圈,变成一个更纯粹的写作者,他深知,自己以后的人生早已跟东莞融合在一起,骨肉相连,他计划在晚年为东莞写一本书,一本能流传下来,能留在读者心底的书,“想以非虚构的形式写一本记录东莞的书,书名我都想好了,就叫《南下》,以第三者的视觉看东莞。

作者简介

侯山河,1965年生于温州乐清。1989年开始文学创作,现为广东省作家协会会员。早期作品散见《东海》《西湖》《温州文学》《作品》等文学杂志。小说《紫套衫》曾获《西湖》短篇小说优秀奖,《民国遗兵》曾获《小说选刊》第二届全国小说笔会中篇小说一等奖。另有若干作品获地方征文一等奖,近年有选文入选《散文选刊》与《2016中国年度精短散文》选本。已出版散文集《江流九载》《没有仪式的告别》《知秋房拾稗》《知秋房记》,短篇小说集《快乐年代》,中篇小说集《紫铜门环下的童年》。现定居东莞,为第四届东莞文学院签约作家。

文字/廖杏子

摄影/受访者供图 视频/无

编辑/钟彦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