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汝华与“七星灯”文学社——民国时期梅州文坛探秘一例

01.09.2014  12:25

被收入《闻一多全集》的梅县年轻诗人侯汝华的诗《水手》。 


选录侯汝华诗的《新诗鉴赏辞典》。 


七星灯”文学社刘果因写的《我所认识的林英强》。

   ●杨宏海

  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在梅县活跃着一批才华横溢的文学青年,成立了一个名为“七星灯”的文学社。还有其它文学社团的应运而生、方兴未艾,令我遥想当年,小小的梅县,竟有如此众多的报刊,该有多少追随缪斯的文学青年,以笔为旗,指点江山,蔚为大观!

  “七星灯”文学社和 一批才华横溢的文学青年

  近日翻阅旧书,发现1948年8月开明书店出版的《闻一多全集》第四卷之《现代诗抄》部分,选入郭沫若、徐志摩、艾青等66名诗人诗作,同列诗人中有个鲜为人知的名字:侯汝华,他是来自梅县的一位年轻诗人。

  循着这个线索,我又查找相关历史资料,得知在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在梅县活跃着一批才华横溢的文学青年,成立了一个名为“七星灯”的文学社。其社员有七位:侯汝华、林英强、廖宗灏、刘果因、杨青萍、陈廉观和黄伟强。之所以取名“七星灯”,一是向往当年丁玲创办的“左联”机关刊物《北斗》杂志,二是象征七位有志于文学的有为青年。七个人中各有所长,侯汝华、林英强擅长写诗,廖宗灏(笔名刘心)、陈廉观(笔名西风)擅写小说,刘果因搞文艺评论。据该社干将黄伟强在一篇《记林英强》的文章中回忆:“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如果在梅县稍微注意文艺作品的青年,我相信都会记得《民国日报》的副刊 ‘七星灯’,它所发表的新诗、散文,和其他文艺作品……那时,号称为文化城的梅县,报纸也颇为蓬勃,除《民国日报》外,还有《梅县日日新闻》、《华侨日报》、《中山日报》、《民报》、《民声报》等,但我们一般喜欢拿笔杆的同志们,差不多都在各报的副刊上占有地位了。”

  黄伟强这篇回忆文章,披露了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梅县曾经拥有过文学繁荣出版兴盛的文化景观。据《梅州市志》载:“民国26年(1937)抗日战争爆发后,梅州的有识之士、爱国人士纷纷创办报刊,宣传抗日救亡……广州、韶关、汕头和江西赣州相继沦陷后,梅州地区实已成为华南的抗日大后方,广州的《中山日报》、《建国日报》、《大光报》、《中国诗坛》等报刊,汕头的《汕报》,江西赣州的《正气日报》等,先后迁来梅州出版,使梅州地区报刊空前繁盛,达59种之多”。由此可见,在民国时期,尤其在抗战前后,号称“福地”的梅州确是名副其实的文化之城。

  而正是在这个时期,文学社团也应运而生,方兴未艾。继“七星灯”之后,刘果因与陈廉观等人又组织了一个“雪社”,加进了一批生力军,如刘清渠、陈穆如、吴剑青、杨荒岛等,增加了梅州文坛的新生力量。也正是在这一时期,东山中学、梅州中学纷纷成立学生文艺社团,据《民国广东大事记》介绍,当年东中学生冯宪章编印《宁江青年》,组建“新学生社”;温流成立绿天文艺社,主编《绿天》杂志……据黄伟强回忆:“经过一段时期的文艺耕耘后,英强、汝华的新诗,廉观(笔名西风)、宗灏(笔名刘心)的小说,都陆续在著名的刊物上发表了。如施蛰存编的《现代》月刊,郑振铎编的《文学》杂志,徐志摩的《新月》,曾令可的《新时代》,王平陵编的《柑榄》月刊,都经常有他们的作品。他们不但在故乡文坛蜚声,且在全国的文坛上也颇有盛名。”

  由此令我遥想当年,小小的梅县,竟有如此众多的报刊,该有多少追随缪斯的文学青年,以笔为旗,指点江山,蔚为大观!这样的文化氛围,令边远山区的梅州走出了李金发、林风眠、张资平、罗清桢、黄药眠等文艺名家,还有蒲风、任均、温流、冯宪章等一批革命诗人,他们已在中国文坛留下厚重的足迹,而名不见经传的“七星灯”等文学社团,拥有星光璀璨的文学新秀,正是他们的辛勤笔耕,造就了民国时期梅州文坛的亮丽景观!

  最亮也最早坠落的

  那颗星——侯汝华

  在群星闪烁的“七星灯”文学社,最亮也是最早坠落的那颗星,就是侯汝华。据现有可见到的资料推测,侯汝华于1910年出生,学生时代就开始发表诗作,后与友人发起组织“七星灯”文学社。据黄伟强回忆,“在我们社里,才华横溢而最活跃的是汝华,他撰文作诗都很敏捷,常常副刊缺少稿件,都由他负责”。在上个世纪二十年代,侯汝华与现代诗坛的前辈、同为梅县人的李金发来往密切,与戴望舒也有书信交流。同时,他还应《柑榄》杂志主编王平陵之邀,曾往南京代编了七、八期的《柑榄》月刊。侯汝华诗风独特、才气浑厚、情感丰沛而又含蓄细腻。像他于1932年5月在广州写的《迷人的夜》:

  月在空中

  月在水中

  紫洞艇

  载着正熟的葡萄味。

  月在空中

  月在水中

  艇家女的桨

  轻拨着欲醉的柔梦。

  ……

  侯汝华出版过两本诗集,一本是《海上谣》,另一本是《单峰驼》(黄伟强的回忆录中说还出版过一本《还乡吟》),分别藏在上海图书馆与北京图书馆。收入《闻一多全集》的诗有两首,其一是《水手》,其二是《灯与影》。同时还有一些诗入选《新诗鉴赏辞典》与《现代诗歌选集》。这位当年与李金发、戴望舒来往密切,被闻一多青睐的才华横溢的诗人,天不假年,于1938年因病去世,匆匆走完了他28岁的人生历程!据说生前被肺病折磨的侯汝华曾对妻子说,不要让子孙从事文学,因为当文人太苦了。文人之苦,不在于生活的困顿贫苦,而是内心的忧郁与多愁善感,是一种心灵之苦!

  据侯汝华的后人回忆,有些研究者凭着侯汝华诗歌中多有描写大海和水手,因而推测他当过海员,事实并非如此。“爷爷是个文人,身体一直不是很强壮,一直都以教书为生,曾在潮州任教,潮州靠海,因此爷爷作出大量与海有关的诗歌是顺理成章的。而从他的诗歌中,可以感受到他是个想象力极为丰富的人,他虽未亲历情境,但是所创作的作品中,描述的大漠、大海、大川,让人如临其境,而其中澎湃的感情、坚强的意志,都能让读者深受感动。”

  林英强和其他文学社员

  “七星灯”社还有一位重要骨干林英强,梅县人,1909年出生,东山中学读书时开始发表作品,毕业后考取北京某大学中文系,毕业返乡后,便与侯汝华等友人创办“七星灯”文学社,曾任梅县《日日新闻》副刊编辑,并常在上海等地知名刊物发表作品。“七七”事变后,他出任《阵中日报》随军记者,走遍大江南北,写了很多前线战士杀身成仁与民众奋起抗日的报道。后回到广州任《星期报》总编辑,1939年移居南洋。林英强当年在上海、北京、天津、香港等报刊发表大量诗作,其著述甚丰,出版有《麦地谣》、《聪马驱》、《沙漠船之旅歌》、《在南方的天下》等十几种。据友人回忆,他曾被当年某文学刊物评为十位“中国伟大诗人”之一。他与郁达夫交往密切,郁达夫曾在《星洲日报》晨星版对《麦地谣》加以介绍,并曾手写一幅中堂赠与他。而林英强生前出版的最后一本著作则是《郁达夫生平及其作品》。

  与侯汝华、林英强同打江山的,还有廖宗灏、刘果因等五位同仁。廖宗灏是兴宁人,毕业于县立师范,原为体仁学校语文老师,在“七星灯”文学社里负责小说创作。东山同学会办报时,聘请他为主编。后去日本进入中央大学任教授。刘果因原为梅县女子师范文史教师,曾主编《女师学生》月刊,在“七星灯”社里负责文艺评论。后又与陈廉观等组织另一个文学团体“雪社”并出月刊。他曾留学日本,后到马来西亚从事实业。刘果因在客家研究方面也颇有造诣。其他三位如陈廉观、杨青萍、黄伟强也各有所长,堪称当年梅州文坛的七颗明星。

  斗转星移,人事沉浮。当年不仅在故乡梅州蜚声文坛,乃至在全国文坛也颇负盛名的“七星灯”文学社,由于种种原因,慢慢地被历史尘封了,以致民国时期蔚为壮观的文学现象竟被遮蔽。在梅州地方史料及客家文学史著述中,侯汝华与“七星灯”文学社只字未提,殊为遗憾!然而,历史总会露出她的真相,“七星灯”的光芒终将不至于泯灭。我初步整理出上述这一段史料,希望抛砖引玉,引起更多有识之士继续关注并挖掘、整理,提供线索,探秘还原民国时期的梅州文学景观,让客家文脉能更好地赓续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