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国人煲汤

08.06.2014  14:00
摘要:读过几部苏联时代出版的文化史著作,都写得冗长而沉闷,大框架套小框架,套话连篇,摇曳多姿、繁花似锦的俄罗斯文化,被简单化成一部此起彼伏、连绵不断的阶级斗争史。自此以后,我对此类的文化史著作都敬而远之。

        《从莫斯科到古拉格》,(英)蕾切尔·波隆斯基著,鲁创创译,新星出版社2  0  13年11月版,38  .00元。

        批评

        读过几部苏联时代出版的文化史著作,都写得冗长而沉闷,大框架套小框架,套话连篇,摇曳多姿、繁花似锦的俄罗斯文化,被简单化成一部此起彼伏、连绵不断的阶级斗争史。自此以后,我对此类的文化史著作都敬而远之。

        日前读到英国作家蕾切尔·波隆斯基的《从莫斯科到古拉格———  俄罗斯历史上的光辉与黑暗》,这部长篇随笔兼游记尽管不能说是文化史专著,但它给予我的教益,并不亚于有关专著甚而远有过之。国人所知不多的几位文化闻人如“疯狂诗人”巴丘什科夫、被称为“古拉格作家”的沙拉莫夫、历史学家列夫·古米列(廖)夫以及在其生命最后十年,被誉为俄罗斯知识分子典范的利哈乔夫(见中译本155页),等等,都有颇为精到的点评。至于人们熟悉的多位诗人、作家和思想家,波隆斯基的见解也颇有新意。

        出版社对处理此书的译稿看来是重视的,除文字编辑外,还配置了特约编辑。在我看来,某些专业性较强的书籍如本书,配置特约编辑,是为了弥补一般文字编辑专业知识的不足。但是,《从莫斯科到古拉格》的译文仍存有不少缺失。这些缺失既表现在人物、地名的迻译,同时也表现在某些俄国风俗习惯的理解上。

        人物迻译,该书第238页有这样一句话:“被流放到沃洛格达的人中……还有列宁的姐姐、忠诚却徒劳无功的革命者玛利亚·乌里扬诺娃。”乌里扬诺娃生于1878年,比列宁小八岁。外国人撰文,有时对兄弟和姐妹的表述不太严谨,这就给翻译留下了一个不大不小的坎。长次关系不清、所占篇幅不多的普通人,可以囫囵过去;大人物和名人的关系就非得查书不可。玛利(丽)亚(娅)·乌里扬诺娃曾任联共(布)中央监察委员会委员,算得上是个人物,苏联时代出版的中型以上工具书都载有她的词条,勤翻书的话,这个错误不难避免。本书第11章阿尔汉格尔斯克,不知为何几乎都误译成阿尔汉格尔,整整一章十余处(只有一处例外)均如此。阿尔汉格尔斯克是历史名城,是俄罗斯同名州份的中心城市,中型以上的工具书都有相关词条。

        译文中有俄国人“煲汤”一说,令我惊讶。广东人煲老火汤的食制,近年北上,北方人遂亦从而效之。但俄国汤大概只能说是熬,与“”相去甚远。不能因眼下“煲汤”大行其道而滥用此语,把它用到俄国人身上尤为可笑。俄语成语“杰米扬的汤”(Демьяновауха)与广东人惯喝的汤大异其趣,不必尝过也知道。译俄国有关书籍,纵然是从非俄语译出,仍应与俄俗相合。  □  马海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