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媒:中俄亲近中不断算计对方 为本国谋利益

24.08.2014  19:59

资料图:中俄签署天然气采购协议

  据俄罗斯纽带网8月21日报道,从今年春天以来,俄罗斯和中国之间的关系再次明显接近,而且涉及到的不仅有能源领域,还有军事领域。但是很难用同盟关系来形容中俄两国之间发生的一切,实际上双方在军事领域追求实用主义,互相利用。为了争夺已被公认为21世纪世界力量中心的亚太地区,中俄都在精打细算,甚至互相博弈。俄国熊悄然出没,左右逢源,追逐最大利益。中国龙深藏不露,暗自盘算,如何借力使力。

   太平洋的和平使命

  8月24日,在中国内蒙朱日和基地将要开始“和平使命-2014”联合演习。它传统上称为反恐演习,是最近几年来最为多见的军事演习,是上海合作组织所有国家都参与的联合演习。但是总体上,它主要还是中俄两国的军事演习,这并不是什么秘密。代表俄方参演的是相当强悍的“反恐”利器:标准的营级战术集群,加强了所有火力设备,特别是坦克、自行火炮、火箭炮,以及防空兵器。而且还有空中支援力量:8架米-8AMTSH直升机和4架苏-25强击机。参演兵力接近一千人。整个演习总兵力约为7000人,除了中国人民解放军之外,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和塔吉克斯坦也派出为数不多的部队参与。

  “和平使命”系列演习已经不是首次举行。它与传统的“海上联合”海军演习一样,是俄罗斯似乎不久前还在尝试在亚太地区打造的外交线路的中国段。

  俄罗斯在太平洋的地位和一百多年前一样,还不能说稳定。俄罗斯远东地区欠发达,无论是从民用基础设施方面,还是军事部署,特别是海军舰队基础设施方面。对俄罗斯来说,无论如何,东南亚都是和欧洲不同的新的现实地区。因此,俄罗斯在太平洋的行为,不由自主地让人想到莫斯科试图进入亚太市场,寻找互利共赢的合作伙伴。

  实质上,近年来,“海上联合”已经成为俄海军太平洋舰队水面部队检验整体核心力量战斗力的演习,使所有官兵都能得到非常重要的海上实践,练习编队武器装备的使用。当然,俄海军通过参与在太平洋水域举行的其他演习也能解决完全相同的任务,比如美国和英国主导的“环太平洋-2012”演习,这种演习通常由美英的传统政治军事伙伴参加。俄罗斯也想在利用这个机会,融入对自己来说较新的地区集体。

  当然,“和平使命”演习非常吸人注目。但是不难看到,近期俄罗斯在中国方向取得了更加明显的突破,而且逐渐形成系统性的突破。这里不仅有多次强调的上合组织成员国参加的联合演习,还有中俄之间规模空前的巨额天然气合同,以及最重要的积极加强军事技术合作的努力,简单地说,就是积极进行武器贸易。

   北方蛮夷的大炮

  中国的武器采购在上世纪90年代对俄罗斯国防工业提供了非常大的支持,近年来在俄军事产品出口中的份额开始减少。除了中国国防工业迅猛发展之外,还有一些特殊原因。但是最近几个月传出的信号表明,所有这一切很快都将发生变化。

  比如说,一直到2013年都似乎悬而未决的苏-35歼击机采购合同。供应规模曾经是最大的绊脚石,俄罗斯最初要求采购60-70架飞机的硬性订单,后来同意减少到48架。中国则竭力尝试最多只买10-12架歼击机。2013年秋天有报道称,双方正在讨论第一阶段供应24架歼击机,价值15亿美元。在 2014年春季乌克兰和克里米亚事件之后,这项交易突然明显进展,今年6月俄方在库宾卡基地向中国代表团全面展示了苏-35飞机,作为此次“观看”的结果,双方发表声明,表示很快就将签订合同。

  好象就在不久前,还有一个报道,尽管表面上和中国没有直接关系。报道称,俄罗斯S-400“凯旋”防空导弹系统得到了出口许可,获准对外销售。众所周知,似乎就在2014年之前,尽管有许多潜在客户非常感兴趣,但是俄罗斯却正式拒绝对外供应S-400,声称这些武器系统需要优先大量供应俄军空天防御部队。

  为什么这次S-400导弹系统对外出口首选中国?因为中国过去是“金刚石-安泰”集团所有出口型S-300PM防空导弹系统的第一个用户,这种导弹的进一步发展型号就是S-400。中国在1994年得到了S-300PMU-1导弹,在2003年得到了S-300PMU-2导弹,而在这之前,中国早在 1993年就已成为除了华约成员国之外,第一个得到S-300PMU导弹系统的外国用户。此前有报道称,中国还对S-400感兴趣,这是完全合乎逻辑的。可以就此推断,俄官方正式开始对外销售S-400出口型号之后,很可能会和中国签订一项供应合同。

   中俄联盟的阴暗面

  现在不妨拿起中俄同盟这枚美丽、闪亮的奖章,看看它的背面。21世纪初中俄军事技术合作停滞的原因是什么?难道只是中国领导人试图用国产武器实现对外国军事装备的“进口替代”吗?实际情况并非完全如此,这只是一种方法。中国已经习惯了完全自由地仿制自己得到的军事装备。比方说,许可生产苏-27SK(歼 -11)的巨额合同在刚好履行一半时就被撕裂,只有一个非常简单的原因:中国已经研制出该型飞机的国产升级包,然后自行投入批量生产。在等到硬性订单到期之后,开始向苏霍伊公司表明,今后不再需要俄方继续供应机械部件。

  不过,中国在复制外国武器方面,仍然远未次次成功。比方说,歼-11飞机虽然仍在生产和飞行,但是还需要继续从俄罗斯为它们进口发动机,尽管首批AL- 31F发动机早在20多年前就已向中国供应。中国冶金和金属加工工艺暂时没有能力复制俄罗斯的涡轮叶片技术,因此国产版发动机可靠性低,寿命较短,仍需进口发动机及其稀缺部件,特别是叶片和涡轮盘。

  中俄在苏-35歼击机供应规模上产生分歧的实质,就是俄方担心中方痴迷于盗版复制。不久前中国希望的10-12架苏-35的订单,实质上意味着只想购买几架样品进行试验和“拆解”。毕竟苏-35对中国来说还有得看,既有新型航空电子设备,也有中国不熟悉的AL-41F1S发动机,后者则是俄罗斯第五代战机 T-50计划装配的“117制品”的适度简化版。

  然而,俄罗斯成功增加了中国一次性购买成品苏-35飞机的数量。很难说,俄方为中方找到了什么有力的理由。不过,从两国总体关系上来看,最近几个月来,包括天然气供应合同和其他类型武器装备的可能供应,完全可以遮盖两国背后互相算计的阴影,让中俄双方在新的军事政治条件下都能满意。

   犬儒实用主义

  中俄军事关系从一开始就毫不浪漫,不过双方通过彬彬有礼的犬儒实用主义对此进行了最好的掩饰。双方只是在想,如何利用伟大邻国作为自己的工具,实现自己当前的利益。正是因此,如果谈论中俄之间可能缔结军事同盟的迹象,将会大错特错。

  俄罗斯对中国实行的还是早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就已稳定的外交政策学说,这个学说主要是叶利钦亲自制订的,其实质在于利用美国和中国之间的矛盾进行战略博弈,避免同中美任何一方形成义务关系,在中美之间寻求平衡,从中美双方谋求最大的实惠。如果说上世纪90年代初以来的俄罗斯外交政策中还有一些永久性的东西,那就是这种东方和西方兼顾的学说。俄国熊蹑手蹑脚地来到潜伏的中国龙面前,看看自己在不逾越危险红线的条件下,还能再捞到什么好处。中国龙则在思考,如何利用俄国熊吓唬盘踞在高山上的禿鹰。

  因此,和中国的军事合作,以及武器交易,仍是俄罗斯影响美国军事政策的最为重要的工具。亚太地区已被公认为世界上最为关键的地区,因此从美国军事战略的角度来看,华盛顿在此地区的主要对手非常明确,毫无疑问就是中国。俄罗斯则是中国先进军事技术的主要来源。俄罗斯国防工业大量参与,甚至过度炫耀性地参与根据中国军方订单展开的科研和试验设计工作,通过中国影响美国的杠杆效应立竿见影。

  综上所述,可以明确看到,尽管有一系列突破,无论是已经实现的,比如能源领域,还是期待中的,比如武器供应领域,中国和俄罗斯之间在军事上都将不会过度接近。俄罗斯正在迈大步迎合中国,中国应当回报些什么。很好的例子就是中国参与“西伯利亚力量”天然气管道建设项目。至于军事技术领域,中国能够回报给俄罗斯的利益很有限,只是为俄罗斯生产电子元器件,供应设备,特别是高精密工业设备,没有这些设备,俄罗斯国防工业不可能完成军队武器装备更新换代的宏伟任务。作为回报,中国成功邀请到俄罗斯军人在直接靠近与日本争议的岛屿地区举行军事演习。

  列车虽然明显摇摇晃晃,却仍旧沿着20年前铺设的轨道坚定前行。俄罗斯已经明显转向中国。现在皮球已经踢给美国,华盛顿如何应对,不妨拭目以待。(编译:林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