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昌俊:该如何凭吊一位网瘾少女之死

17.06.2014  11:45

  5月19日晚,在郑州搏强新观念生活培训学校(简称搏强学校)里,数小时“加训”之后,新乡19岁女孩灵灵死亡,周口14岁女孩新新受轻伤。这所自称为“问题少年中原教育第一品牌”的学校,在有些家长心中是让孩子改头换面的好学校。目前,搏强学校涉事的五名老师目前已经被当地警方刑事拘留,该校管理混乱,目前已经撤销了其办学资质。(今日本报A14版)

  又见戒网悲剧。这个打着“新观念”名号,并自诩为“问题少年中原教育第一品牌”的学校,却被现实证明为暴力与野蛮的“野蛮营”。其中的反差与荒诞,无论如何都难以令人接受。或许,将之横向对比其他发生过类似暴力的悲剧,这所学校并不具有太多的特殊性——封闭式管理,军事化乃至暴力培训,在办学资质与教学方法上涉嫌多重违规但却又一路享受绿灯。以此而言,纵容这类野蛮学校的存在,相关监管的乏力显然难辞其咎。

  然而,如果没有死亡悲剧的发生,这所学校是否会被看成是不正常的?换言之,在闹出人命之前,它或许已违背相关法律,但为何依然受到众多“问题少年”家长的追捧与信任,甚至是监管部门的默许?类似发生在戒网瘾学校的悲剧,我们实在不陌生。早在5年前,网瘾少年邓森山之死时,媒体报道就作出如是判断:治疗网瘾,已经从医学和教育问题,逐渐变成一个消费指向。这未尝不是一种意味深长的提醒:与强制性戒除网瘾的悲剧所对应的,除了监管上的平庸与失职,社会于“网瘾”现象上的普遍性观念迷失,亦不得不被重新审视。

  我们通常意义上所称之的“网瘾人群”,确实是一个不争的存在,如何戒“网瘾”也有着现实性的需求。这也正是滋生众多强制性戒网学校的时代背景。在“治疗匮乏”的恐慌之下,加之一部分尚未被科学证实的“强制性治疗”概念的流行,所谓的“戒网瘾”偏离医学与教育的内核,直至演变为暴力手段,冥冥中成为一种必然。

  多少罪恶假借戒网而行之?暂且不论强制性戒网的科学性,这起悲剧中,尤值得注意的一个细节是,死于“加训”的佳佳已有19岁,已属具有行事能力的成年人,为何依然能够被强制戒除网瘾?而至于未成年人,强制性被送入这类似是而非的“培训学校”,监护人的失职更属毫无争议。此一细节无疑再次说明,单从强制戒网的手段来看,其对法律边界的突破,都应该引起必要的重视与警惕。

  即便“网瘾少年”的称谓,打着戒除网瘾旗号的学校已出现多年,但至今来说,在国际上,网瘾并未被纳入精神疾病的范畴之内,在国内,学术界的争议也一直存在。可以说,所谓的“网瘾”概念或是“网瘾少年”的定义,在一开始就显得面目可疑,欠缺必要的医学伦理与教育理念支撑。于此而言,要终结网瘾学校中的野蛮与悲剧,显然还需要一场社会性的观念纠偏与厘清。

  该如何凭吊一位网瘾少女之死?如果说观念性的改造注定需要时日,纠偏的过程也过于漫长。但至少,终结那些面目可疑的强制性戒网学校,代之以更为科学与文明的行为引导,终归是可以即时开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