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时报:珠江新城要建粤剧戏院惹争议
信息时报7月17日A12版讯 (记者 江南 实习生 余梦) 公共文化设施云集的珠江新城将再建一个粤剧戏院,这个消息引来争议,市民对此有赞有弹。赞方说有利于树立区段品牌,让天河也有传统文化。弹方担忧5个演出剧院“扎堆”珠江新城,是否过度集中?会否给交通“添堵”?粤剧迷大多是居住在老城区上年纪的老人家,老人家跑太远看戏不方便,天河区外来人口爱看粤剧的人群少,市场能支撑吗?
有专家建议,把建一个大剧院的计划变为在市内分散建多个小剧院,让资源合理分布,让更多市民能够就近看演出。
市粤剧院将整体搬到珠江新城
公共文化设施“扎堆”的珠江新城将要再增加一个粤剧戏院!日前,广州粤剧院总经理余勇告诉记者,广州市粤剧院将整体搬到珠江新城,市规划局已经完成了规控,下一步将是设计招标和建设招标,预计3年左右建成, “地点就定在马场路旁,红线女艺术中心东侧的地块,该地块目前空置,7000多平方米,规划建筑面积3到4万平方米,全部由政府投资,是文化公益项目”。除了办公、排练设施等,其中最重要的建筑内容是一大一小两个粤剧剧场,“大的是标准剧场,1200个座位,小的是能容纳500观众的小剧场。”
对于该项目,广州市文广新局局长陆志强曾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如果打造好了一定在国内屈指可数,并且在国际上影响很大。”
余勇对这个粤剧院的设想是“每天至少一场粤剧演出”。他希望广州市政府能像西安市政府支持秦腔那样支持广州粤剧院每晚演一场粤剧,“西安政府每演出一场补贴2万到3万元,并与旅游局合作,让旅行社组织游客去看。”
现状:4剧院扎堆交通很拥挤
若此粤剧院建成,则珠江新城区域内将“扎堆”五个演出剧院:亚洲一流、能容纳2000多观众的广州大剧院,广州市第二少年宫3楼拥有700多席位的演艺厅、能容纳300多人的红线女艺术中心小剧场,以及车程不到5分钟的星海音乐厅。
有市民开玩笑地说,珠江新城菜场也不过4个,这剧院都要比菜场多了。可这文化设施不像菜场,不是越多越近越好,它意味着人流车流,珠江新城的交通拥堵问题早就为人所诟病,上下班堵车不用说了,周末更堵:送孩子上少年宫的、看展览的、图书馆借书还书的、逛街的……。网友早已调侃,珠江新城就是广州最大“停车场”。
每周日对要送女儿上少年宫的江女士一家来说都犹如打仗,“老公开车,但到不了少年宫门口,车龙早就塞了几百米了,我要带着女儿提前两个路口下车,走过去。停车贵,老公就找个阴凉地方车上守着。下课的时候更塞车,每次都跟打仗一样。”
赞 有利于树立区段品牌
珠江新城要建粤剧院的消息出来后,市民和专家之中都有不同看法,有观点担忧会加剧珠江新城的交通压力,而且文化资源过度集中,不能让全体市民公平共享。
华南理工大学 建筑学院教授、博导唐孝祥表示,一个城市的文化场所应该集中还是分散没有严格标准,各有理由,都各有利弊。集中建设好的方面在于有利于树立区段品牌,有利于商业和经营;弊的方面是可能对交通造成压力。但他认为,看演出都是晚上,与白天的交通流错峰,只要主管部门深化和细化交通规划和管理,提前预想和论证,就不会对珠江新城的交通增加压力。“是聚集还是集中,应该看哪个方案能达到几方利益的最大化、有利于整个城市的长远发展。”
他认为粤剧是广州的宝贵文化遗产,政府应大力扶持保护。“相对来说,广州的地方剧种演出场所不够,所以广州市近年来加强文化建设,很多传统文化建筑得到复兴,例如和平大剧院。而天河是新城区,更多的是现代商业,传统文化记忆的东西比较少,所以有人提出在珠江新城能有传统地方剧种。”
弹 文化资源应该均匀分配
网友“飞鸟”表示,根据公开数据,珠江新城面积是6.44平方公里,规划工作和居住人口50万人,即便加上隔壁1.26平方公里的二沙岛,也不过7.7平方公里,总人口不过60万人,却要聚集5个剧院。广州是一个有着1400万人口的大都市,文化资源扎堆于一个珠江新城,对于其他1340万市民来说,合理吗?公平吗?享受城市的公共文化设施,是每一个市民的权利;公共文化设施的布局应该考虑其辐射能力,尽量多地让市民能够便捷地享受到。
家住黄埔的市民郑先生则表示,黄埔萝岗都没有经常有高质量演出的剧院,“想看个话剧、舞剧,或者听个音乐会,都得往市中心跑,开车去吧停车是个问题,公共交通晚上散场的时候挤得要命。”他希望黄埔萝岗能有好剧院,经常有好演出。
曾参与西塔相关设计工作的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院副院长倪阳认为,“我们的文化建筑,没有生存压力,公家投资就建出来了,没有回笼资金的压力,造成蜂拥在一起,相关单位都愿意找一块贵一点好一点的地,建在上面。”他主张文化建筑应该相对分散一点,“资源分配均匀好一点,每个区都有文化活动的地方,就近听、看表演,不能某个地方资源多得用不了,有的地方却没有。”
戏 迷都在老城区,奔波看戏难度大
广东省演出有限公司总经理、国家一级编剧、戏剧评论家王炜分析,会买票看粤剧的“铁杆戏迷”都是广州本地的老人家,他们通常住在老城区,很难搭公交地铁到珠江新城去看一场戏。而且,粤剧迷的消费能力不高,意味着票价上不去。所以,剧院建成后,市场能否支撑运营是个问题。
2006年,广州市文化局曾做过一个文艺演出市场调查,结果显示,粤剧观众集中在年龄51岁以上、文化程度初中甚至是小学以下,个人月收入1000元以下的人群中。
不如分散建小型剧院
对于粤剧院的运营,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博导唐孝祥主张政府应该补贴,同时“扶持粤剧创新,吸引更多年轻观众。”
广东省演出有限公司总经理王炜建议,能否把在珠江新城建一个大剧院的计划改为在市内分散建多个小剧院,“以红线女艺术中心为研究、创作、展示粤剧的中心,再利用好广东粤剧艺术中心,投一点钱把江南大戏院再改造得好一些。在不同的地方多建设几个小型的剧院,让资源合理分布,让更多市民能够就近看演出。”
文广新局回应:文化需要聚集
对于珠江新城是否文化资源过于集中,市文广新局相关负责人表示,首先,文化需要聚集才能更好发挥品牌效应。广州粤剧院新址位于珠江新城广州新中轴线以东,在原规划的粤剧大观园用地之上建设,建成后的广州粤剧院与红线女艺术中心相连,有利于发挥名人效应,整合资源,扩大影响。
其次,广州粤剧院新址在功能定位上与广州大剧院不同,新址建成后,将成为广州又一处新的文化地标,与广州新中轴线上的众多文化设施遥相呼应,进一步提升广州城市的形象,使珠江新城更富文化气息。
第三,广州粤剧院新址处在天河珠江新城这新的城市核心区,弥补了广州城市东边大型剧场的空缺,同时有利于争取这一新兴区域的观众群,并以此带动和辐射珠三角甚至港澳地区,为广大戏迷看戏提供便利和更多选择的机会。
对于该粤剧院建成后的后期运营问题,文广新局回应称,政府会通过精品创作、惠民演出、举办公益讲座、文化交流、非遗保护等方式,采购广州粤剧院的公益服务项目,充分使用和利用好这个新剧场,使之更好地为市民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