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复“毒地”为何致“二次污染”?土地修复操作不规范!

21.04.2016  08:47

常州外国语学校以及马路对面的“化工污染地”。新华社发

  常州外国语学校化工污染事件追踪

  连日来,常州外国语学校学生疑似中毒事件引发社会关注。记者调查发现,常外周边“毒地”在修复过程中因操作不规范和监管不力,发生了“二次污染”。

  多位专家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目前,全国多地出现因化工企业搬迁留下的“毒地”,因监管缺位,这些地方发生“二次污染”的隐患重重。专家建议,土地修复在技术上困难并不大,但目前亟须明确工程建设规范,加大修复全过程的监管力度。

   问题 未如期完工未按方案操作

  记者调查发现,常州受污染原化工厂地块修复过程中,主要存在两个问题:

  第一,没有如期完工。据了解,常州受污染原化工厂地块修复工程方为常州黑牡丹建设投资有限公司。而作为相关地块土壤修复工程方案的设计指导单位,常州市环科院原本预设去年6月完成土壤修复,但由于接收污染物进行无害化处理的水泥企业不能正常生产,修复没有明确时间,相关部门并未就这一变化做相应预案。

  第二,没有按方案操作。常州市环科院院长徐圃青说,在修复的过程中,承建方和施工方本应按照相关部门出具的方案进行封闭操作,结果却露天作业,相关环境风险没有把控。常州黑牡丹建设投资有限公司的项目负责人李飞承认,他们并没有采取钢结构封闭措施,只盖了薄膜。

  浙江大学空气污染与健康研究中心专家尧一骏分析,在常外周边工业污染场地修复中,只要操作规范,并且经过专业的评估和验收,技术层面都是可以实现污染土壤修复的。

   专家 “二次污染”防治措施缺失

  记者调查了解到,常州“毒地”的土地利用性质前后发生过变更:根据2013年的原有风险评估报告,该块土地开发利用的性质为商业和住宅用地。2015年9月,常州外国语学校整体搬迁至新北区龙虎塘街道的新校区。2015年12月中旬后,土壤修复工程产生的异味对周边的常州外国语学校等敏感目标产生一定影响。为了保护现有敏感人群健康,将该地块土地利用性质拟变更为绿化及公共设施用地。

  专家介绍,土地修复标准“因地而异”。一般而言,土地修复应根据受污染情况、拟开发利用用途等,来倒推确定相应的修复目标值、修复手段。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研究员侯红介绍,目前,土地修复在技术上有《污染场地土壤修复技术导则》可以遵循,但对修复工程如何进行监理缺少国家层面的硬性规定。此外,在常州毒地事件中,“二次污染”检测标准缺失问题表现尤为明显。“老百姓反映有味道,去现场检测结果却是达标的。”新北区环保局一位副局长表示,化工企业产生的特征污染物太多,很多的确都不在国家标准检测范围之内。

  多位专家建议,在我国,土壤修复刚刚兴起,应尽快出台避免对周边环境“二次污染”的相关措施。

  据新华社北京4月20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