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猛增3倍多,反弹性消费从一杯奶茶开始

08.04.2020  12:11

生鲜超市内消费者不少。

大洋网讯 奶茶,成了复工复产后补偿性消费的典型代表。记者了解到,一个多月以来,广州奶茶消费猛增到疫情严重时期的3倍多,奶茶商家数量猛增两倍。如今,从商务部到地方,一系列政策和促消费活动为消费提振注入活力,怎样的设计机制才能发挥最大的作用?派发的消费券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应避免哪些误区?专家认为,消费券短期内的集中使用会对当地的消费和经济起到明显的提振作用,消费券发放要更加科学、细致,防止刷单、羊毛和浪费,可以结合当地的经济特点和财政支出预算科学制定消费券计划,并做到合理发放、精准引导,最终将消费券的实际作用最大化。

线上补贴拉动线下消费

连日来,中央各部门出台了一系列促消费举措:国家发改委等23个部门联合印发《关于促进消费扩容提质加快形成强大国内市场的实施意见》,从市场供给、消费升级等方面提出19条具体举措。

各地政府打出一系列促进消费的“组合拳”, 截至3月27日,全国已有39个地区发布了消费券政策。许多线上线下企业正在积极响应,陆续跟进。广州各大百货、商超、电商平台纷纷推出提振消费行动,无论方式还是力度均胜于以往。据记者观察,这些消费券多数是地方政府与互联网平台合作,以线上补贴拉动线下消费的形式,实现线上发券、精准流量和场景消费。

趋势

专家为消费券发放支四招

消费券发放应该有的放矢,而不是‘大水漫灌’”,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数字经济研究院执行院长盘和林接受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采访表示,利用消费券来刺激经济的作用机制来自经济学中的消费乘数效应,消费券的发放主体在发放之前依据地方经济特点认真考量,在有限的财政预算之下,打造一套为当地量身定做的刺激计划,尽可能最大化释放政策红利。

1

消费券的发放应向中低收入群体倾斜。相较于高等收入群体,消费券所提供的优惠力度对中低收入群体的刺激效果更显著,有学者在对日本政府发放消费券效果的研究中发现,消费券对促进贫困或流动性不足的家庭的消费作用更显著。

2

接受对象上应尽量选择受疫情影响较大的商家和小微企业。

3

尽量选择非耐用型、替代效应较低的消费品,如本次疫情中受冲击最大的餐饮、健身、文旅等生活服务消费品。这是因为这些领域的消费不会使消费者减少正常的开支,也无需替代原有的消费计划,因此可有效避免政府财政支持对居民正常消费活动造成的挤占效应。体现在前期制定环节上,政府可与生活服务类平台合作,其业务覆盖范围多是消费弹性大的商品和服务,且具备大数据和精准连接供需双方的服务优势。

4

尽可能提高消费券的边际效用来发掘潜在的消费者剩余。盘和林表示,在以往消费券的使用过程中有一个很奇怪的现象,即赞同发放消费券的人和领了消费券却不使用的是同一批人,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消费券的获得过程过于容易,人们出于本能的“学习效应”往往会不珍惜能够轻松获取的事物。因此在消费券的实际发放中应注重提高消费券的边际效用,比如引入摇号、定时限量抢券、线下活动奖励等机制,降低无效发券率。

提醒

消费券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应兼顾公平和效率。一方面要避免职业薅羊毛、刷单、“黄牛”等违反市场秩序的行为,保证发券过程公平、透明、可回溯,提高风控管理水平;另一方面要注重引导消费券的使用期限,由于疫情对经济冲击最严重的阶段为第二季度,因此政府应鼓励市民将消费计划前置,提高使用效率,弥补当前阶段疫情对经济造成的冲击。

文、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