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隔坑社区服务中心“新候鸟计划”在多地复制 “新候鸟”受益者变身社工帮助“小候鸟”
清晨,穿过横沥镇中心市场旁一个毫不起眼的小巷,24岁的社工朱惠珊走进横沥隔坑社区服务中心,开始跟进农民工子女“新候鸟”项目。比起许多社工,朱惠珊对该项目的体会格外深刻。因为她自己就曾是一名受资助的“新候鸟”。从中学到大学,朱惠珊一直得到东莞横沥隔坑社区服务中心的资助,中学期间每年2400元,大学期间每年5000元的资金,无疑是一场场“及时雨”,化解了朱惠珊一家的燃眉之急。毕业后,深感自己接受社会帮助太多,她毅然将简历投给了曾资助她的横沥隔坑社区服务中心。朱惠珊说,“希望能通过工作,回馈社会和帮助过我的人。”当前,与朱惠珊一样,许多受过“新候鸟计划”帮助的人,正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回报他人。
2004年,“香港外展社工之父”徐祥龄退休后,与妻子谭翠莲来到东莞,用自己的积蓄加四方筹措而来的约200万元,创建了横沥隔坑社区服务中心,该中心成为大陆第一家非营利性的民办外来工服务中心,十几年来,该中心服务过无数农民工,包括许许多多的农民工子女。
2013年2月1日,为了帮助农民工子女更好地学习、生活和交流,隔坑社区中心在“新候鸟计划”的基础上,又成立了“新候鸟文化志愿服务队”,而服务队成员,均为隔坑社区服务中心的助学对象。隔坑社区服务中心总干事谭翠莲说,为感谢社会各界人士的关爱,小候鸟们积极参加各种培训,通过义演、关爱弱势群体等形式回报社会。通过这种爱心付出,使小候鸟们完成由“受助”到“助人”的角色蜕变。
一组简单的统计数据,折射出“新候鸟计划”所付出的大量努力:2015年,该计划共资助507人,总金额达36万余元;而受资助的对象遍布东莞横沥、石排、凤岗、石龙、樟木头等镇街,暧流正在莞邑大地涌动。
策划/统筹:南小渭 郭文君 采写:南方日报记者 方镇彬
服务延伸:守护“新候鸟”
近日,横沥隔坑社区服务中心总干事谭翠莲,刚刚跑了一趟河源,与一家爱心企业负责人洽谈资助“新候鸟计划”的事项。她说,最让她牵挂和最欣慰的,是东莞的“新候鸟”都能够受到好的教育,过上快乐和有意义的生活。
谭翠莲说,作为“世界工厂”的东莞,是全国外来人口(新莞人)规模最大、流动性最强的工业城市,有超过600万的新莞人群体。而在现实中,由于户籍制度、地域文化、享有政策等存在差异,新莞人和本地人在居住条件、工资待遇、福利保障以及子女受教育等方面,都存在着显著的差距。“尤其是56.87万的新莞人子女在成长教育、文化培养和兴趣提升等方面,缺乏有效的资源支持和成长空间。”谭翠莲说,他们的际遇一直牵动着我们的心,新莞人为东莞的发展作出了极大贡献,作为社工组织,我们一直在考虑为新莞人子女做点什么。
思考一步步化为行动。针对上述现象,2006年,横沥镇隔坑社区服务中心正式启动了“贫困外来工子女助学计划”(“新候鸟计划”的前身),帮助新莞人困难家庭子女圆他们的“读书梦”。2011年,该中心牵手另外几家合作单位,正式推出“新候鸟计划”,并通过一系列的活动,帮扶新莞人子女健康幸福成长。
2014年6月3日至7月31日,王老吉在东莞市内所有嘉荣超市开展了关爱“新候鸟”活动,嘉荣超市每售出一箱王老吉,王老吉公司就捐赠一元给隔坑社区服务中心,用来资助“新候鸟”上学。截至当年7月31日,王老吉一共捐出3万元善款,用于资助30名“新候鸟”整年的学杂费用各1000元。“新候鸟计划”正是通过形式多样的活动,帮扶了无数“新候鸟”茁壮成长。
今年19岁的河南外来工子女小汝,目前正在横沥一家模具公司上班,表现十分出色。但许多人并不知道,多年前,他却是父母眼中的“弃儿”:无心学习,打架斗殴,被学校劝退。在隔坑社区服务中心的帮助下,小汝从当初的叛逆少年,渐渐蜕变成一名安分、懂事的孩子。2014年前后,喜欢模具行业的小汝,就进入一家模具公司实习。“隔坑社区服务中心就是我的另一个家,没有它的帮助,我现在可能走上不归路了。”小汝说,他从小学到初中的学费,都是由隔坑社区服务中心支付,而且中心的社工像哥哥姐姐一样无私地帮助他,给了他一次“新生”的机会。在东莞,像小汝这样受到隔坑社区服务中心帮助的孩子,还有很多。
横沥隔坑社区社工朱惠珊表示,由于之前读书时一直受到中心的资助,在高考时,她有意识地填报了西南民族大学的社会工作专业,目的就是走向社会后,能够将自己的所学回馈给更多困难的群体。
爱心流动:“新候鸟”受益者回馈“小候鸟”
今年春节前,横沥镇政府大礼堂洋溢着节日的喜庆,在一片欢快的歌舞声中,一场由“新候鸟文化志愿服务队”担纲主角的“2016年新候鸟春节联欢晚会”,正式拉开序幕。歌舞表演、相声小品、劲爆街舞等精彩节目上演,几十名小候鸟们一改生活中的害羞和内敛,淋漓尽致展示自己多才多艺的一面。在这场表演后方,还有许多的社工和义工,为晚会的筹备、舞台布置、后勤保障而奔走,横沥隔坑社区服务中心的项目主任邓增平,正是“新候鸟春晚”的后方统筹人。
作为横沥本地人的邓增平,家庭经济状况一般,从小到大读书期间,得到了外界不少的资助,也包括来自隔坑社区服务中心的资助。大学毕业后,有一次做义工时,了解到隔坑社区服务中心正需要人手,于是他毛遂自荐,毫不犹豫加入到这个大家庭中。
而由受资助的新莞人所组成的“新候鸟文化志愿服务队”,在政府、社会和社工的关怀下,队员们也开始自信地成长,并通过各种各样的集体活动,向大家展示出他们阳光的一面。邓增平说,“新候鸟文化志愿服务计划”,就是帮助“新候鸟”们从“受助者”转为“助人者”。转变其社会角色。减弱不同群体间的冷漠感和疏离感,促进新莞人及本土人之间的联系沟通,进而使东莞更加和谐。当前,这种由专职社工指导,义工主导参与的新模式,正在莞邑大地蓬勃发展。
东莞各级政府较早前也意识到,处在社会转型期,要解决日益凸显的社会矛盾,已不能完全依靠传统的法律、行政、市场等手段,而迫切需要社会工作这种新型的制度安排。早在2009年的10月13日,东莞对市直试点部门社工服务岗位进行采购开标评审,大众社会工作服务中心、星扬社会工作服务社等4家社工机构成了相应项目的承接者。一个月后,全市首批社工正式上岗,第一批172个岗位分布在民政、教育、团委、妇联、残联等五个市直部门。而隔坑社区服务中心诸多项目背后,也得到东莞市、横沥镇各级政府诸多的扶持。
暧流输出:从立足东莞到跨省帮扶
随着隔坑社区服务中心“新候鸟”等计划开展得有声有色,服务也在不断向外延伸。谭翠莲说,在当前内地广大农村,不少父母外出到沿海省份打工赚钱,有力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并使中国制造业蜚声国际。但在这些劳动者中间,许多人的老婆孩子却被迫留在老家农村,妻子守着家里的农田,赡养老人,照顾孩子,一肩挑起生活的重担。她们被称为“留守妇女”,孩子则被称为“留守儿童。”这个群体的生活处境,亟需得到社会更多关心。而隔坑社区服务中心,也将利用自身发展中积累的好经验,将服务延伸到外地,帮助更多的人。
值得欣慰的是,就在隔坑社区中心创办人徐祥龄过世后不久,由他生前一手策划的“广西留守乐园”,于2014年7月1日正式投入运营。
截至目前,横沥隔坑社区服务中心已在广西平南县开了两所留守儿童乐园。谭翠莲说,“广西留守乐园”是东莞横沥隔坑社区服务中心冲出广东的一个新探索,也是广西首家专为留守老人、留守妇女、留守儿童服务而设立的民办社工机构。而为了纪念徐祥龄无私奉献社会的宝贵精神,中心被命名为“广西平南县大新镇祥龄社会工作服务中心”。
该中心的目标很明确:为因父母在外打工而亲情缺失的留守儿童,提供心理辅导、德育教育、功课辅导等活动;对于留守妇女和老人,则主要提供长期性的公益活动,改善他们的生活质量、进而促进农村和谐发展。目前,广西壮族自治区民政厅已经决定再建两座以徐祥龄命名的留守儿童中心,整个建设投入由广西壮族自治区民政部门负责,横沥隔坑社区服务中心负责管理和社工输出。"
谭翠莲匆忙的步伐仍无法停下,她说:“目前隔坑社区服务中心正计划在贵州、四川等西部省份再开服务点,帮助更多留守的老人、妇女和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