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助慈善敛财还能蹦跶多久?

16.04.2016  12:13

  不是你不明白,是这些人太坏——你把旧衣服捐出来,期待给困难群体带来温暖;然而现实却是,它们大多被高价倒卖,流入下游企业!据媒体报道,杭州市经营2年的“大熊猫”旧衣物回收项目实则是企业的敛财工具,存在欺诈嫌疑。

  相比此前的慈善丑闻而言,这事并不算劲爆。无非是企业借慈善之名、行敛财之实,靠公益的光环忽悠公众,再把收获的衣物倒卖变现,一点也不“高级”。不过在《慈善法》审议通过之后,又有公益项目被揭开“画皮”,还是让人揪心。

  问题究竟出在哪?“大熊猫”骗局虽小,但倒是个值得解剖的麻雀。梳理其发家致富的“创业”史,有两个问题值得注意。一是公开透明。和很多违法机构一样, 大熊猫的运作方式也类似于黑箱操作,财务不公开,公众不知情,并且还擅长制造假象让人觉得它很正规、甚至造福社会。二是监管不力。从这个案例来看,当地城 管部门表示管不到回收流程;民政部门表示不管企业经营部分;商务委自称有一定的责任,但部分情况并不在职责范围……

  所谓法网恢恢,疏而 不漏,把底线踩在脚下,迟早会把自己绊倒。今年3月,《慈善法》在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中表决通过,标志着我国慈善事业进入了有法可依时代,其中对于慈 善组织的监管也将升级加码。比如《慈善法》设立专章对信息公开予以明确,要求慈善组织及有关部门依法履行信息公开义务,规定年度报告制度,细化民政部门的 监管职责、监管措施、监管程序等,此外还在提倡行业监督的同时鼓励社会监督,把慈善行为纳入法律的范畴。

  毫无疑问,这样的监督体系将为慈善组织杀菌、消毒,让每一个慈善项目都在阳光下透明运作,而借慈善敛财的无良手段也将没有可乘之机——不过,万众瞩目、万众期待的《慈善法》能将这些都变成现实吗?

  一方面,法律的生命在于实施。将于9月1日起正式落地的《慈善法》要想从书面走进现实并且发威发力,关键就在于坚决有力地贯彻执行。当前,距离9月1日 尚有时日,各地相关部门不妨提前准备,对辖区慈善组织、机构来个摸底调查,既摸清家底,也能进行全身体检,让个别“藏污纳垢”的机构提前现出原形。

  另一方面,“大熊猫”骗局也为《慈善法》的实施提了醒。当前,很多企业、机构喜欢打擦边球,擅长欺上瞒下,并且极具欺骗性。而《慈善法》尽管构建了行业 整体的制度框架,但无法解决所有问题,在实践中不断发现新问题、新矛盾并通过配套法规、制度予以明确,不可或缺,并且任重道远。

  当然,相比法律实施而言,更重要的还是慈善文化的培育和弘扬。在思想、观念层面做功课使越来越多的人守诚信、去功利、讲法治,这或许才是遏制公益乱象的治本之策。

  (夏凡)